扎 西
(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车仁乡小学 857400)
语文学科作为所有教育学科中的重点学科,其教材内容中包含着我国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个人情感,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对学生语文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大量的语文阅读中,逐步的积累语言的词汇,然后通过日常的练习和写作将这些积累的词汇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然而,在我国小学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一直未能取得重大的冲破。
1.1 小学生阅读量不够。在当前小学生阅读材料中,语文教材和新课标指导建议的必读课外教程作为其阅读积累的主要阅读材料,针对与语文考试范围以外的名著类的书籍,无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导致学生有效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深感语言素材的匮乏[1]。此外,处于偏远地区的小学校,由于学生缺乏语文课外读本,导致其语文思维表现能力比较差。
1.2 学生难以适应小学教学模式的差异。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材中,文章层次比较简单清晰,容易被学生理解,老师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式以及修辞的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好被理解和掌握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缺乏相应的自主阅读时间,而且无法自主的完成阅读任务,不利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步入中学阶段以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也相对的增加,对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要求越来越严格,由于初中阶段的阅读教材中的文字量剧增,知识点更为复杂,使得学生难以适应老师的教学步伐。
1.3 学生缺乏自主阅读能力。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内容毕竟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对语言素材阅读的要求,然而要想有效的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需要结合语文教材之外的多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知识的补充和吸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汲取作品中的精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然而由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缺乏新颖的教学手段,以至于无法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诉求,为此,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标准答案的范围内,需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字的运用能力。此外,初中阶段的学习科目骤然的增加,无形中加重学生的课业量,导致其严重缺乏自主阅读的时间,同时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比较薄弱,无法深刻的体会到阅读对增强语文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从而忽视了对语言素材阅读的重要性[2]。
2.1 教学目标清晰化。虽然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其语文能力的增强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效果并不是非常的显著,因此,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个体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策略,以便突破当前的教学困境。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于要求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汲取文章中的精华。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逐渐的加强学生对文章作者语言的敏感性以及情感的表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充分的突显出知识的重点以及核心思想,突破固有思维的阻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更侧重于教学大纲的内容,忽视了文章情感的表达。老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于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文章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态度的转变。
2.2 加强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针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方法,不同题材的文章,其写作手法也不尽相同,作者的表达方式更是千差万别,因此,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传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加强其阅读的理解能力[3]。比如,针对于故事类的文章,其内容是对故事情节一个完整性的表达,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指导学生找出故事中事件的发展线索,并在这个基础上探索整个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速度、精读、跳读、浏览读等,不论采用哪种阅读方法,老师都要要求学生先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什么是正确的阅读顺序呢?即是先进行略读,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再根据阅读需求,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抄录下来,对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写读后感或者阅读笔记。比如,学生在采用精读法进行文章阅读时,需要对文章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字进行重点阅读,力求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并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或者重点段落,仔细的体会,必要的时候,将优秀的语句抄录下来,做好重点笔记。
2.3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其对文章阅读的积极性,才会使其主动的进行大批量的文章阅读,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词汇。其次,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锻炼其阅读的速度以及对文章内容和知识点的理解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针对于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老师要对其多推荐一些简单易懂的文章;针对于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对其推荐一些生活类或者故事类的文章,以便扩大其阅读量;对于阅读能力强德尔学生,老师可以鼓励他们拓宽其阅读的种类,尽量的多阅读一些科普类的文章,不仅有助于增强其文学素养,而且还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诉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的形成适合自身的阅读习惯,慢慢的加强了对文章阅读的兴趣,不仅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速度,而且进一步的增强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4]。
综上所述,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提升其个人的语文素养尤为重要,然而,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的低效率一直是困扰所有语文老师的重点难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自然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因此,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需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从而增强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逐步的增强其对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