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第三中学
中学数学课程在模式构建和内容选取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无论是公式定理,还是几何图形,都更注重的是数学思想的拓展和延伸,注重方式方法的自由结合,注重学生数学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由于小学六年的学习,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形成固定思维和习惯,这给初中的数学教学带来不小的难度。相对而言,中学数学在动手实践和自主交流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心理认知改变、行为习惯养成、数学素养提升等方面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毋庸置疑的是,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期,与小学相比,具有成就性,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同时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极力寻求独立自主权,盲目排外。这些心理因素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处于难以驾驭之中,所以,要驾驭好课堂,营造出学习的氛围,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心理认知。数学课程不同于语文、政治等课程,死记硬背的内容不多,所有的公式和定理也是通过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如果学生在没有掌握过程的前提下,所有的记忆和背诵只是纸上谈兵,不求甚解。以勾股定理为例,只有学生在经过计算或者通过坐标二维平面的向量得出验证以后,才能对该定理有明确的理解;反之,只是在脑海中有着这样一个公式,如果让他们自己进行证明或者推理的时候,他们只能是一片茫然。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几乎大多数的问题都由学生解决,教师只是预设问题,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导向下,通过自己或者与其他伙伴合作的方式调查研究、分析判断,进而得出想要的答案。
心理认知往往左右着人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事物有怎么样的认识,对待该事物就可能有着相对应的行为习惯,对初中生而言,更是这样。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课堂有反感心理,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也就是拒绝上课,即使不得已人在教室,但在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等方面的行为有些迟缓;有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和行动也可以转化或者促进他的心理产生积极变化,假如我们的课堂氛围浓厚、气氛热烈,本来有排斥心理的学生也就慢慢接受这样的课堂并积极参与其中,长期下来,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改变了心理认知。从这一方面来说,行为习惯和心理认知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基于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把呆板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白学生的课堂需求,千万不能整堂课都以讲授知识为主,针对学生的个性及发展需要,要适时、适当、适量地以故事或者科幻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泰勒斯用自己的身高测量金字塔的故事穿插之中,这样既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任何课程,在对知识进行传授和搭建的同时,都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存在的意义。数学素养,简单地说是一种基于数和形理念下的综合性思维方式,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度地考虑当前这一课的收效如何,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上,当然,或许一节课、一周时间学生素养的提升难以看到明显的效果,但通过三年的训练和提升,学生在素养方面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再者,在教学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知识的取向与价值的取向要同向发展,更多的时候,我们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汲取程度和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价值取向。数学素养的提升还有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初中生的戒备性极强,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公平公正,具有说服力,让学生心服口服,千万不能大而化之,让学生有抱怨的心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对于学生难以启齿的问题,不能在公众场合下公示或者暴露。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尺度和分寸,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要注意保留传统课堂的精髓,为学生大胆提升自我、主动超越自我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只有这样,高效课堂的构架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