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路径探析

2020-11-24 23:56陶磊
大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制度

陶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00)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探究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领者,他们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路径的基础是要对辅导员的含义、工作职能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的含义及职能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身兼数职,在引导其健康发展方面尤为重要。根据教育部发布文件要求,应当明确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一方面,辅导员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专业教师,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辅导员还是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管理者、引导者。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因此,可根据辅导员工作职能的不同将其职责划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职能,它是辅导员的首要工作职能,具体指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其次,服务职能,伴随着“以学生为本”理念在高校工作中的凸显,辅导员服务学生发展的工作职能也日益受到重视,辅导员应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最后,管理职能,辅导员具有上下贯通、组织协调的功能,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帮手。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义分析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阶段正值青年学生三观形成的时候,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队伍如能给予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积极影响,将十分有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健康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化进程。学校各级党政部门都与辅导员有直接的工作对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建议、需求也是通过辅导员传达给学校相关部门。辅导员在高校中扮演着上下贯通、组织协调的重要角色,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日益增多。新时代的大学生受环境影响形成了思维活跃、需求多样、诱惑增多等特点,急需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发展。然而,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业务职责不清、专业化不强、职业发展前景不明、队伍结构不稳定等问题。

(一)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业务职责不清晰

教育部文件明确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双重身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偏差。一方面,许多高校仅仅将辅导员看成是处理学生日常事务的工作者,而忽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在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协助多个部门的任务安排,不仅要接受院系派发的任务,还要处理学生事务。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无法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等等,导致辅导员本应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学校、家长和学生对辅导员身份具有不同的职业期待,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等多重身份致使角色定位不够明确,影响职责的发挥。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其所担任的角色:既是严师,又是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既要满足学校对辅导员的工作期望,又要满足学生、家长等对辅导员的殷切希望。这些都容易造成辅导员的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和角色紧张[1]。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不强、职业发展不明确

从理论角度来说,辅导员需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指向和道德路标。从实践角度来说,辅导员需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可以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来应对各种学生突发事件。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基本为各种繁琐性的学生事务,无法专注于科研和教育事业,无法专注于个人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导致辅导员岗位职业发展前景不清晰。因此,如何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2]。

(三)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

首先,高校系统内部对于辅导员群体的不够重视。学校职能部门将辅导员归于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忽略其教师的身份定位,对辅导员队伍整体重视不够。

其次,缺乏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体制。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系统完善的管理体制的支撑,科学的晋升渠道为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了前景和未来,系统的培训机制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数量配置不足。辅导员日常忙碌于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无暇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较为专业的方向发展。这就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和队伍连续建设的断层[3]。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要求配备配齐1:200专职辅导员,也是说明目前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最后,辅导员身份认同感缺失。学生工作繁琐,缺乏专业性,加之辅导员队伍晋升机制不完善,职业前景不明确,加剧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状态。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解析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需要其自身、学校系统和国家社会多方努力,致力于辅导员素质的提高,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一)辅导员自身明确角色定位,规划职业前景

高校辅导员自身要充分认知自己的职业定位,做好职业规划。一方面,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应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应当具备很强的心理素质。奔赴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有能力及时调整状态,完成工作。

另一方面,辅导员应与时俱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辅导员自身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选择一门专业着力钻研,形成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于咨询、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党团建设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进一步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

(二)学校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制度建设,形成制度保障

高校辅导员队伍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学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的制度建设与完善入手。

职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准入制度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辅导员岗位的职业需要,实行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是选拔标准要严格,充分考虑到学历结构、知识和能力结构、性别结构等要素,将具有良好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人员选拔到辅导员队伍中,实现队伍机构的优化;二是选拔途径要多元,采取公开招聘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聘相关人员;三是流动机制要灵活,高校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晋升和淘汰机制,保证开放性和发展性。

教育培训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建立系统的辅导员教育培训制度,适应新形势下辅导员岗位的要求和辅导员自身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制度化、体系化、现代化的辅导员教育培训制度,形成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培训制度。

科学管理制度。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科学管理是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设置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来巩固现有成果,提高整体素质。在制度上主要应完善监督、评聘、激励机制建设。如有学者提到学校应该出台切实的工作机制流程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尽量把各个部门的工作分开并且落实到相应的地方[4]。

(三)加强社会对辅导员队伍的认同

完善的社会制度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加强社会制度建设主要通过法律和规定的颁布,细化辅导员发展的具体方法和制度,使高校辅导员发展趋于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社会制度保障包括两个层面,即强化国家层面的制度完善和鼓励地区或者高校的制度完善,从制度层面为辅导员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5]。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关乎学生、学校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现有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持续良性发展道阻且长。基于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进,辅导员自身要明确角色定位,规划职业前景;学校要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制度建设,形成制度保障;社会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认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制度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大雁的飞行队伍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某些单位的制度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