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探讨

2020-11-24 23:56张培
大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常态心理职业

张培

(沈阳科技学院,辽宁 朝阳110067)

就业心理主要是指求职者受先天与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品质。如果择业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其成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战略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经济新常态致使就业市场面临了新的变革,因为就业形势紧张,导致大学生需要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由来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态势,进入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增长速度放缓,由高速化发展转变为中高速;发展模式也不再局限于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提升;经济结构也从以增量为主转变为做优增量;发展动力则从以资源和劳动力驱动转变为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目前,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已经得到深化改革,形成了全新的经济结构,在此经济结构下,传统产业将会被摒弃或转型。各个大型企业中的劳动力需求大幅度降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逐渐突显,被大量冲击的就业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全部的毕业生就业需求[1]。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创新,因为创新是科学技术研发的关键点,而且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作用非常明显,如智能机器人、无人机以及大数据等技术可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以及经济的需求。但现阶段的大学生自身技术水平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第三点是应届毕业生人数多,就业竞争激烈,这也直接加大了高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现存的问题

(一)严重的就业结构矛盾

除了供过于求以外,大学生还会因为结构性矛盾无法顺利就业。具体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选择不平衡现象明显。大多数大学生向往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中大型经济强的城市,不愿意选择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配套资源薄弱的西部城市。而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倾向于中西部地区,西部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东部发达地区已基本饱和。二是就业方向选择不平衡。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公务员、国企或大型企业等传统“好岗位”。研究发现,现在基本上有40%的大学生希望进入国企工作,只有15%的本科生和不到7%的研究生会选择民营和个体类企业[2]。

(二)就业环境复杂,监管措施滞后

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可以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质量。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有了更多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但是企业与高校间的网络就业平台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比如高校没有搜集足量的就业信息、就业信息不对称或机会不均衡等,也无法有效保障就业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会频繁消费人才,各用人单位更关注人才的学历,进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均衡就业。因处于发展阶段,很多就业中介机构缺乏完善的行为规范和信息建设,甚至一些不法中介会借此收敛钱财,严重损害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且在目前就业环境复杂的背景下,未严格监管用人单位和就业中介机构。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对策

(一)改变落后的职业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由于受到落后以及传统的职业选择观影响,大部分的毕业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会带有一定功利主义、随波逐流等心理。因此,各大高校教师要积极拓展大学生的职业视野,从职业规划以及职业认知等入手,构建良好的职业选择,让各大学生从心理认知层面中了解到艰苦的环境对磨炼自身意志力的重要作用。从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认知到自我的职业个人价值,其价值得到升华,就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积极应对各种职业调整。

(二)培养创新精神,提升自我创新能力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此来满足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同时还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全面解决就业这一大难题。当然这个创新就业过程需要在升级产业结构基础上进行,即能够利用用人单位的创新型人才以及学习型人才各大优势点进行全面构建,以此来驱动大学生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朝着创新性、学习性人才方向发展。当然,现阶段的教育制度是不够全面的,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大学生缺失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的创新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职业需求。基于此情况,各大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培养力度,让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基础性职业技能。最后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加强挫折教育。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具有主观、随意性,无法建立客观、科学性的认知意识。低估自己的条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的就业没有期待,丧失求职的勇气。因此各大学校针对该现象,就要积极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正向审视以及反思自己[3]。

(三)增强职业心理成熟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的就业心理成熟度与学生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无论所处的专业好坏与否、喜欢与否,都不应对学习失去热情,在确保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系统化地学习综合性知识。当学生具备足够丰富的知识的时候,学生内心将会拥有一种笃定感,这也是学生参与就业竞争时所拥有的底气,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对未来的就业选择奠定基础。

一份优质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学生通过自我反省和多方比较,还需要心理测评中准确把握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优势劣势,同时,学生还要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就业发展趋势。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将拥有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才能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确保实践行为始终围绕某一确定性目的,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能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自己,增强自身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都能得到有效锻炼,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当中,学生能够逐渐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

(五)建立就业指导机构,优化大学生择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逐渐兴起了各种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专业就业指导单位,机构会采用开专题讲座、心理咨询辅导和心理测试等手段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一是为学生普及各种就业政策,进而加深学生对各行各业的了解,同时,学校还应该与各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二是学校要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决策辅导教育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有用的职业决策技巧,在毕业之后能更快速地依据自身情况及职位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学校还可以结合对学生的了解,综合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为他们制定更科学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学会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4]。四是重点传授大学生如何应对面试,教会他们一些面试技巧,并且提前告知他们在面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主要从教师、朋友、家人及自我的评价中了解自己。但是这些方式都过于主观、表面和随意,极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自我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可能会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最后影响他们的性格。很多毕业生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所以会制定过高的期望;而有些学生会因为自卑而自暴自弃,最后失去求职的勇气,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生的求职道路。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不能承受很大的打击,也缺乏坚定的意志,抗挫折能力差,如果面试情况不好,很可能导致其开始怀疑自己,渐渐失去求职的信心,甚至对求职产生一种心理障碍。

高校应该积极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采用心理测评、SWOT 分析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反思自我。让学生厘清自己的性格特征、核心竞争力、缺陷等,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

猜你喜欢
新常态心理职业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