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晖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职前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职前培养质量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 号)提出要改革教育实践模式,丰富创新教育实践的形式,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这为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融合地域文化与教育实践是改革师范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构建地域文化与师范生教育实践融合体系,在师范生原有的专业教育实践基础上,融合了地域特色文化教育内容,既丰富了教育实践的内容,又打破学科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科融合,创新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还协助推动区域农村学校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国家对基础教育提出传承中华文化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明确指出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等要求。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特定区域内的人群“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文化单元体,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1]。一个区域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具有区域共性,与其他区域有差异性,其区域特点就是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是与当地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文化元素。地域文化的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的教育资源。师范生专业教育实践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是教育实践改革的新路径,能有效促进师范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更有效地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符合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向,适应教育实践改革的需要,具必要性和迫切性。
地域文化教育区别于常态的学科教育,它重视社会价值,重视对学生(包括大学生、中小学生)社会意识、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长远影响。教育实践以“专业+地域特色文化”的模式开展,地方文化教育、传播、推广内容可以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不同专业师范生把地域特色文化运用于学科教学、学生文化活动中。这样能打破师范生专业教学实践限制,拓宽了教育实践的内涵和功能,在原有的专业教育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养师范生的社会意识、文化教育实践能力。
地域文化学习是在一方从教的根本文化内涵,是扎根讲台的一个重要内容,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内涵,通过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运用,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会更“接地气”。对高校学习到的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也更得当而有效,这既有效提高了教育实践的质量,同时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与适应能力在职前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也提高了师范生与地方中小学教育的适配度,推动师范生更好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而且能促进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融合的探索,从而推动基础教育的文化建设。
国内对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80年代末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2000年后,教育实践的研究逐步注重知与行的密切结合。较普遍的研究是以一种理论、方式、方法、途径等为切入点,形成具有特色的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模式。另一种改革思路是结合教育实践的主体、平台探索教育实践管理模式,如“三位一体”“一体化”“多元维度”等模式的构建,但对教育实践的专业内容拓展研究较匮乏。
近年地域文化的研究热度和成果相当丰富,但对地域文化教育的研究仍明显不足。地域文化与高校教育结合的研究较多集中在打造“特色学科”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可见地域文化应用于高校教育的确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但“地域特色文化”与“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研究仍然缺乏。实质上,地域文化与教师教学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地域文化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学组织行为、教学管理行为等存在显著性差异,应针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改进和优化[2]。因此,在师范生教育实践中,融合地域文化元素就显得重要且必要,这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较大的研究空间。
要实现地域文化与师范生教育实践融合,建构“专业+地域文化”教育实践体系是核心内容,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三个阶段,分步渐进式帮助师范生实现从“感受、认知”到“理解、模仿”,最后“探究、反思”的发展,最终完成在教育实践中对地域文化传承的个性化自我建构,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开展教育实践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师范生以观摩学习、感性认知为主,这个阶段地域文化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处于启动阶段。
教育见习的实践过程,师范生得以在真实环境中观摩与接触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理解教育理论、强化教学技能,这也是师范生认知教师职业与技能,确立从教的意愿、形成专业思想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要及时开展地域文化与教育实践的初步整合,如邀请实践基地的领导老师,讲解学校文化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地方文化,帮助师范生熟悉区域文化;还可以让师范生通过对中小学生的了解、对实践学校老师教育教学的观摩,了解和熟悉当地文化。2018年,广州大学2015 级师范生到广州市最边远的山区学校吕田中学实习支教时,校长结合自己的教师生涯,给师范生做了“热爱红色吕田,扎根山区学校”的讲座,很好地点燃了师范生了解当地文化、为促进山区教育出一分力的热情。这样的实践安排,一方面帮助师范生更快地理解学生、理解学校的工作,坚定从教意愿;另一方面也激发师范生认知和了解当地文化的兴趣,为地域文化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见习结束后。要注意组织师范生围绕地域文化,对见习过程的心得与收获开展交流,加强总结、提升认识,促进反思。
与短期教育见习相比,16 周或整个学期的教育实习是实现师范生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相融合,在师德强化、专业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实践的过程,也是推进地域文化与教育实践充分融合最重要的阶段。在整个教育实习的过程中,高校可联合实践基地,组织师范生从三方面开展“专业+地域特色文化”教育实践:
1.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融合地域特色文化开展学科教学。基础教育各学科的内容都与生活联系密切,其中都包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的区域文化,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广州大学2015 级中文专业援藏支教师范生,运用藏族民居引导学生学习《北京四合院》;2016 级地理专业和化学的师范生,结合山区学校的气候特点,引领农村学生做气候瓶观测霜冻天气……学科教学与地域特色文化融合,既是师范生结合实际应用教育学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让教学真正立足学生视角、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方法。
2.在校园活动中,积极开展融合地域特色文化的文化活动,可联合实践基地,共同开发与实施地域特色文化课程。文化活动的开展空间很大,形式也可以很灵活。如广州大学外语专业2015 级、2016 级师范生,持续结合番禺区化龙镇传统的飘色文化开展“向世界推广传统”的英语文化节活动;2016 级生物专业师范生,结合广东顺德桑基养鱼的传统文化,协助学校建立微型生态循环系统,让当地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当地传统文化。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可以实践基地为核心点,在农村学校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开展学科课程教学,如结合革命传统建设“红色基地”,开设思政文化课。
3.在校外交流中传播地域特色文化。实习生参加的教研活动或教学交流,可以主动地在教学教研中整合地域文化,宣传地域特色文化。另外,实习生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积累和组织活动的优势,编写地域特色文化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利用移动平台进行传播,探索特色文化推广、传播模式。
教育研习是促进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此阶段应充分发挥教育研习的特点和作用,实现地域文化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教育价值的确定,是地域文化与教育实践融合重点和难点;师范生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融合的目标和要求。因而教育研习也应围绕这些内容开展。
一方面可以结合区域特点,组织师范生在不同地区开展地域特色文化调研,查阅文献、访谈地方乡贤,挖掘区域特色文化,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特色文化的内涵、教育价值,探索确定教育内容的原则和思路,同时研究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地域特色文化与教育实践融合”案例供推广应用。如广州大学2015 级援藏支教师范生结合教育实践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调研,撰写了《西藏波密地区中小学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认识调查报告——以波密县完全小学和波密县中学为主》。
另一方面,师范生结合教育实践,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或科研活动。可尝试用社会活动模式推广地域特色文化,如学习社会活动的设计与运行;采用社会活动模式将地域特色文化与当地政府项目、社区活动等结合。如广州地区的师范支教生每年都参与从化的稻草节、增城的荔枝节等政府项目和社会活动的设计。师范生还可以结合“挑战杯”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如2017 级师范生开展《探索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教育发展结合的实践新模式—以佛山地区古代“状元文化”为例》研究。
总的来说,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三个阶段,有序而渐进地开展地域文化与教育实践的融合,能很好地推动师范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理解和运用、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与教育实践的融合,效果评价是难点,也是保障该体系有效推广的关键,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着眼师范生教育实践过程的专业技能与文化结合点的评估,还要结合更充分的实践,建构评价体系。
地域文化与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融合,要真正地持之以恒,形成相对稳定的机制,要注意几个问题。
地域文化教育资源是地域文化与师范生教育实践融合的重要基础,积极挖掘和开发地域文化中有利于基础教育的资源,能为教育实践提供丰富厚实的基础。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资源也各具特色,师范院校可与地方合作开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教学的文化资源,这既是强化地域文化与师范生教育实践融合的基础,也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有利于文化传承。如岭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了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广东省地方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所处的地区对岭南文化进行开发,广州地区院校可以充分开发运用广府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如可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粤语吟诵、具有厚重历史价值的虎门销烟等;粤东的师范院校可以挖掘潮汕文化,如工夫茶文化中的审美、文化教育价值;粤北的高校可以重点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像南雄梅关古道的地理历史意义、珠玑巷所蕴含的姓氏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内容中,有些是虽常见但其中的教育价值却被忽略的,有些是需要我们通过寻访、挖掘,让其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开展地域文化教育资源的过程,也是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
从现状看,传统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地域文化教育不足,造成了师范毕业生在文化教学方面“水土不适”,未能有效做到传承当地文化同[1]。在整合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基础上,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地域文化研习的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地域文化与教育实践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促进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际应用性以及文化传播性。如广东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岭南文学地理”“岭南文学景观研究”“岭南戏曲曲艺”“岭南近代报刊研究”等课程,为师范生深入了解岭南文化、理解岭南文化的教育功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结合地域文化课程,师范生还能自主开展相关的地域文化调查研究,提高了开发资源、研究地域教学的能力。
教师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高师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力,高校要与地方政府、教育实践基地合作推进地域文化与基础教育的融合。目前各地均大力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一则发挥高校的科研力量,二则促进基础教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也有利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过程更好地融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在系列实践教学活动中,分阶段、分步推进地域文化与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融合。师范生在传播、推广地域特色文化的过程中,把知识和能力与生活结合、与现代技术结合,大学生也在此过程加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这对实现中华文化的推广与传承都有重要意义。
国家师范认证、新师范建设背景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需要创新,以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推动地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融合,探索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新模式构建并在应用持续改进,强化学生的文化教育意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基础教育教师,仍有很大的探索和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