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加丽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中,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开展探索求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身经验去理解新知,能突破对知识的表层理解,实现有深度的建构。数学教学不能脱离于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探索,去发现数学问题。学生经验与数学经验相交织,能让学生有计划地对学生经验进行修正、重组,让他们的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学生的经验源于生活,教师要拉近学生经验与数学世界之间的距离,要加强数学知识、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闹钟、电梯等生活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旋转、平移,学生通过超市购物,能了解小数、认识人民币。学生的经验来源于学校生活,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学校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经验。学生的经验来源于家庭生活,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学生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差异,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家庭生活中的数据,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当前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不重视知识教学,只注重识记能力的提升、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经验,这种重教轻学的状况,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中常去备教材、备教法,却很少去备学生,没有分析学生的经验,不能以“学”定“教”。很多教师备学情时形式化,不分析学生学情差异。部分教师教学死板,忽视了学生经验,教学不够形象、不够生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以自己的经验替代学生的经验,教师没有加以分析,只是“想当然”,教师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增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以自己的经验替代学生的经验,直接地告知学生答案,忽视了学生的错误经验的分析。一些经验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甚至会陷入成人化的误区,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是基于个体的经验并融入学习中的,教师要“备”学生的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已具有的经验,教师要诊断出学生的经验,要寻求知识与经验的融合点。教师要分析哪些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自学,他们的知识经验有着怎样的范围,哪些经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哪些经验可能对知识的探索存在一定的障碍。一些经验教师可能无法感知,可以通过提问、作业、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经验,分析他们的经验与成人的经验存在的差异,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实现从学生经验向成人经验的转化。教师要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素材,要依据学生的当前经验设计教学内容。教师不能将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要引领他们去观察、归纳、思考,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开启。
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经验不同,学生缺少经验、缺少原型的数学知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弥补学生旧知的不足,要激活学生的相似经验,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起点,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当学生经验不足时,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相似经验,引学生联想、分析。学生如果缺乏相关经验的支撑,就会使自己对知识的经验产生障碍。教师要丰富教学方式,为学生补充经验,能让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师要寻找相关的经验素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如让学生通过测量,去求得三角形的内角和;借助沙子了解同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数学知识也较为抽象,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如在学习平均数内容时,教者营造全班同学共同出资买文具的情境,最后结账时算算每个人应该花多少钱。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依赖于感官、操作,教者引领学生探寻数学规律,对数学题进行深入的认识。一些错误的概念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剔除表面的内容,去探寻数学本质内容。教师要关注书本经验与学生经验之间的差距,这样不至于教学停留于表层,使概念之间不再孤立,学生的经验也不会流于形式。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学生在生活中有了牛角、墙角、桌角的认识,但这些经验也会对学生对“角”概念的理解产生干扰。为让学生探寻角的内容的本质,教者呈现五角形、三角板等,促进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教者将这些图案抽象成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角的共同点,从而引出角的概念。教者让学生通过找、辨、画、数、玩等活动增进对角的认识。教者再回归生活,拓展学生对角的认识,再补充平角、周角等特殊的角。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去理解所学知识,能建构新的经验世界,增进自己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数学教学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