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鲁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职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和必修课程,在全面深化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探索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途径与方法,使高职学生通过体育课和运动锻炼,培养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1.有利于全面贯彻“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我国高等教育赋予了重要任务,就是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到每一门学科和每一门课程,各类课程都要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与公共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高职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集思想品德、体育技能、体育锻炼于身体练习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重视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融通,发挥体育教学在学校思政工作中的助力作用,是现阶段亟待加强的工作。
2.有助于落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要重视加强高职体育教学工作,通过体育教学载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高职体育教学要把“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程,摒弃以往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育人”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通过体育技能的学习和锻炼,磨炼意志,健全人格。
3.助力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以落实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促进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通融合,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把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充分融合,齐抓共管,同向同行,是全方位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意志品质、健康人格,使其具备正确的“三观”思想和社会适应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高校思政教育搭设了坚实的平台,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1.德育教育融于体育教育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毛泽东同志就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著名体育教育家徐一冰先生也提出了“建国之道,重在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的重要见解。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它除了培养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和增强体质之外,还含有价值极高的思政教育功能和优势。
2.体育课的教学特点是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方式,在思政育人方面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反复的练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因为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经历和体验动作的难易和复杂过程,要承受很多身体和心理的负荷,意志品质要面临很大的考验,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挑战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使意志品质得到锤炼。
3.体育运动具有高竞技性和竞争性,很多集体项目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都能够发挥极大地教育作用。
4.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有着严格的规则,通过体育教学和运动参与,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5.体育运动中的公平竞争原则和文明竞赛礼仪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培养正确的三观思想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6.教师的言传身教,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榜样力量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媒介和素材。
1.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通过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扩展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遵纪守则和良好的道德观念。比如通过讲解比赛规则、运动价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懂得遵守规则,遵纪守法。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宣传优秀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优秀事迹,使学生树立爱国意识、榜样意识和大局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也得到提升。
2.探索发掘思政育人要素。在常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不断发掘思政育人资源,着力打造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体育教学平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抗和互助、启发与激励、游戏与比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实效性,锤炼体魄,愉悦身心。如通过设计教学中的目标和难度,锻练学生意志品质,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习掌握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的良好习惯和知难而上、勇于进取的作风,在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同时,政治思想品德也得到升华。
3.完善落实项目化教学。在体育课中,根据教学项目和内容,实行项目化教学,探索适应于教材特点的思政教育要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例如在球类等集体项目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树立个体服从集体的大局意识。根据教学计划、进度和学生实际掌握技术的情况,进行分组教学比赛,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合理解决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观念、心理承受能力,把“课程思政”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4.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第一,加强责任感荣誉感的培养。责任感和荣誉感是学生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思政品质的常规教学项目很多,如在排球、篮球等团体项目教学中,学生要共同参与所有的活动和练习,要互相配合,靠集体力量获取团队的胜利。因此,要培养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和大局观念,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懂得为集体获胜而付出和努力,不断提高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第二,强化意志品质的培养。在高职学生中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设计教学目标,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例如,针对一部分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的现象,适量提高目标,加大难度,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树立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决心和勇气,努力创造机会和条件获得胜利。第三,增强社会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对课堂常规的要求、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的能力。如在教学中安排分组练习和分组比赛,加强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第四,注重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把中国体育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融入体育课堂中,充分发挥体育课全方位育人的功能优势和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第一,高职体育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治学。第二,体育教师要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增强人格品质和人格魅力,用好体育教学主阵地,立足课堂,具备德、才兼备的育人智慧,教育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同时,能够接受到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体育教师要不断强化课堂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
6.强化课堂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加强课堂管理和教育关乎能否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由于体育课大多室外教学,学生课堂上要严格遵循教学规则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和行为问题,适时予以教育和疏导,帮助学生养成自律和守则观念,培养学生树立纪律概念、公德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7.改革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在过去的高职体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技能的教学与传授,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意识形态教育,在这种理念主导下的体育教学评价不够完整和全面,弱化了体育教学的德育育人功能,缺乏对德育的量化评价标准。在新时期高职教育中,把“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除了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外,还要改革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标准和办法,建立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把教学评价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教”和“学”的双向评价结合起来,多层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教师评价中,通过治学态度、感染能力、榜样作用、学生受教育程度、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政育人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让教师根据教学评价适时修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学生评价中,除了运动项目考核以外,还要增加平时表现的评测权重,注重过程性评价,将体育课中德育目标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做出综合评价。如运动态度、知识与技能、生理心理健康、社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教师要随时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适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效果,包括运动实践中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悟、过失和收获等,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出综合评价,把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与体育精神结合起来,把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结合起来,把学生身心健康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不断挑战完善自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价值取向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健康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