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020-11-24 17:41:03武威市凉州区下双镇九年制学校
甘肃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范读情感语文

武威市凉州区下双镇九年制学校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语文朗读能力,就能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其语文素养,将对他们学习别的学科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朗读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朗读是人们体会语言音韵之美的音乐盒,是拨动人们丰富情感的琴弦,是打开人们想象之门的钥匙,也是人们走进语文知识殿堂的敲门砖。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创新教育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充足的朗读时间。朗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需要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不重视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朗读,也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学生只能在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阶段完成朗读。很显然,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充分阅读文章。学生没有充足的朗读时间,因而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在没有形成阅读意识的情况下,也就无法发挥阅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

2.朗读学习内容单一。朗读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一样,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朗读的理解,进而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大都是以朗读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学生朗读的内容主要是以教材内容为主,因此并不利于学生拓展朗读的内容与知识。另外,朗读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教师更喜欢让一些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这就达不到提高所有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最终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此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朗读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并不是喊读或者唱读。缺乏情感的喊读或者唱读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有情感的朗读,才能推动学生对文本的内涵及意境更好地理解,有助于实现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在朗读中如何带着情感?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有感情地范读,确保学生学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精髓。但是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在朗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不强,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大多是处于一种喊读、唱读的状态,学生理解文章情感和意境也就不到位,不利于对学生语感的培养[1]。

3.日常朗读训练比较少。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地训练,坚持不懈地朗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朗读技巧,从语音、语调、动作、情感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实现良好的语言积累,推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对语文知识的检查和考核,但是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考核不太重视,对学生缺乏系统化的朗读训练和考核,这样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机械化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语文朗读兴趣,不利于提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效率[2]。对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积极作用

1.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和运用能力。语言知识的学习重在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感受。所以,朗读也要有一定的技巧,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有感情地去读是不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如,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变化、停顿的长短,都直接影响着情感的表达。因此,小学生在实际朗读过程中,要想实现预期的朗读效果,就要注重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这样就能在朗读过程中将作者的情感读出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朗读对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朗读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就提高了。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新时期,对于小学生来说,提升能力将是他们实现良好发展的一个关键点。教师可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引导学生亲近文章中的主人公,把自己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朗读是否成功,一定程度上还与是否创设教学情景有密切的联系。若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借助情景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感知,让学生从旁观者向当局者转变,通过富有感染力且形象的场景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情景中,如此,朗读活动也就变得富有激情。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以音乐为辅助,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如,以教学《葡萄沟》这篇文章为例,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上课时给学生播放了展现葡萄沟美丽景色的视频后,再让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画葡萄,并画出凉棚,体会葡萄挂在凉棚上的感觉,如此学生就能强化对文章的理解。

再如,以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为例,该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尽力救助那些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感人场面。笔者结合轻音乐教学,给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舒缓的轻音乐中朗读,感受文章节奏的变化。要体会浅水洼里的小鱼无助、绝望的心情,读相关文字时,要读出小鱼沮丧的感觉;被小男孩救助后,要读出喜悦的心情,并引导学生从侧面感受小男孩的善良和可爱,启迪学生要关爱小动物,珍爱每一种生物的生命,进而树立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怀。情景教学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文本中,这不单单能激发学生的愉悦之感,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2.教授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没有给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在没有掌握正确朗读方法的情况下也就很难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3]。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授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很多学生在读“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这一段话时并没有读出其中的悲伤之感。为此,笔者引导学生们在朗读这句话时,不仅要将其中的悲伤感体现在语言上,还要在神情与动作上表现出来;而在读到“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这句话时,应表现出喜悦或者是欢呼雀跃之感,这样,学生们再次朗读时就能深刻体会小壁虎情感的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在朗读中生发出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丰富阅读体验。

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范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启蒙时期,通过范读,可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范读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法:第一,以自身范读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讲解朗读的技巧,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第二,在互联网技术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来实施朗读教学,通过音乐的渲染,或视频的播放,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提升朗读能力[4]。

3.加大朗读训练力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把好细节关。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切不可读破句;在朗读长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并重视断词与断句,以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心、眼、耳、口等都要到位,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之中。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意音调的高低,体会语音的轻重,感受语速的快慢,慢慢领悟朗读技巧。当然,范读只是引路,学生要自己总结朗读技巧,不要只是机械地模仿。

4.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朗读的认识。如果教师善用激励评价法,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就能树立自信心;相反,如果教师给予学生过于严苛的评价,就会打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以此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强化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采取多样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深刻体会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引领学生,才能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在书香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中。

猜你喜欢
范读情感语文
培养语感,范读不可忽略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名师在线(2022年25期)2022-11-20 17:29:46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