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玲
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名言说明创造性源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养成好问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思维品质的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以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呢?
以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知识面前不是处在平等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很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施教者,学生只是被灌输的“容器”。这样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学生好问的天性。由于学生思维被教师锁定,所以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条件的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条件下,创造力也有所表现,那仅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民主即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当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问题是否合理或科学,教师都应该以热情的态度给予真诚的表扬。
学生不愿提出问题是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现象,这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当抓住一切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有着极大的关系。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完全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由好奇心转变为积极思考,在思考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就由这一点引发出让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当学生解决问题后,在心灵深处一定会产生成功的喜悦,这种学习乐趣必将促进学生勤学好问习惯的进一步养成,问题意识进一步形成。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为什么不能提出针对教学重点,又有启发性、创新性问题呢?这主要是学生不会问。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应该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题目,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面对教师所提供的资料、信息能够提出合理、典型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筛选,选取那些富有探究意义、具有创新意识和审美价值的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提出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学生会根据各种图形的物体提出千奇百态的问题,有的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圆的,太阳为什么是圆形的,为什么圆纸片对折几次,那些折痕会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呢?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表明学生在思考、在想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与思”即问题意识与创新的关系,问得多,才会想得多;想得多,又会问得多。问和想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是对立统一的。一个人勤学方可有好问。由问又会引发为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产生创新的灵感。在创新中又会有新的问题和设想。这将促进创新主体在更深广的领域进行探究。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得到有效训练。
上述理论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拓宽知识面,扩大知识容量,为学生多问创造一个宽松的知识环境。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题目,让学生面对现实思考,面对要求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在问中学,在学中问,循环往复,交叉进行。经常性地拓宽知识面,有利学生养成勤学好问,自学多问的习惯。在自主探索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勤学好问、不耻下问,追根问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由问而思,由思而问。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自由地发展,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