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皋兰县第三中学
“选点突破”技法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富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教学手法。
以余映潮老师《再塑生命》教学设计为例,选点是文中三个片段:“设喻描述”段、“概括描述”段、“细笔描述”段。教学过程主要是选点切入精美段落,深入品析,最后引导学生读中学写,进行写作练习突破。那么,真正要落实好这一技法,我们还应把握哪几个原则呢?
教师教学时,要注意准确把握文体特色,寻找不同学段作品的阅读教学重点及教学价值,选点突破,发现其表达的奥秘,从而设计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提纲挈领解读,整体提高学生的解读及表达能力。例如,包头市班俊英老师研究发现,在学习《最后一课》《变色龙》等课文时,小说中的人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学习这几篇小说就选定一个突破点——变。围绕这一个“变”字,分析人物“如何变”,思考人物“为何变”,从而赏析作者“怎样写”,进而评价人物,领悟作品内涵,链接现实生活,学生从中就获得了很多有益启示。她还“因课选点”,在学习《香菱学诗》一课时,抓“痴”字,分析“如何痴”,从而引出写作技巧的赏析;思考“为何痴”,便谈到香菱的“苦志学诗”,从而引入对其学诗成功秘诀的探究。
钟启泉教授认为:“离开了单元设计的课程开发,不过是制造一堆垃圾而已;离开了单元设计的课时计划,也不过是停留于碎片化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已。”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是一个游记单元,单元提示语是“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因此,本单元教学时,所选之点就必须考虑到单元要求。
《壶口瀑布》是单元第一篇游记,我们细读此文,从游记的特点出发,发现其游踪清楚,作者的观察角度主要是定点观察:第一次立足点是在半山腰,第二次是在一块大石头。观察角度和立足点,这应该是本课的学习重点。第二篇游记《在长江源头的格拉丹东》与前文最大的不同在于,观察角度主要是移步换景。《登勃朗峰》游踪清晰,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马克·吐温描写下山途时加入了小说笔调,写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一滴水经过丽江》构思新颖,视角独特,选一滴水的踪迹为线索。这些不同点就是游记的独特之处,也是教师教学需要用力之处、选点之处。
阅读教学设计要力求尊重学生主体,选点要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参与课堂对话的欲望、表达思想情感的欲望,要能成为学生与文本及教师之间对话的导火索。假如这样选点:找出一些你最喜欢的句子来品一品。这种没有一点内容的限制,又没有一个品味的标准,貌似尊重学生,实则放任自流,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笔者在教学《我的老师》一文时,抓住文章的一个关键句设问: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文章中是怎样的老师?哪个故事最吸引你?如此,学生有话可说,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笔者抓住学生心理来选点切入:你是否喜欢紫藤萝?说说理由。并由形象到哲理:作者的心情如何?作者对于生命有什么感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孙绍振先生说:“对于文章的分析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段落大意,而是在全文中找出比较关键的语句,发现矛盾的端倪。”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语言矛盾设计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思维。试看下面的课例:
诗歌语言是诗歌的灵魂,诗歌语言与我们平时的散文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诗歌赏析最大的难点就在诗歌语言,这时就出现矛盾了。笔者在教学何其芳《秋天》一诗时,“栖息”一词学生不好理解,而这正是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一个关键点。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常常说“鸟儿栖息在树上”,为什么这首诗中“秋天栖息在田野里”?抓住文本中看起来有矛盾的地方去研究、琢磨、比较,从而进入文本深处,发掘其深厚的内涵,实现了有深度的教学。
“选点突破”技法是余映潮老师阅读教学设计众多技法中的一种,要真正落实好它,教师要反复研读文本,力求对课文有深刻、独特的见解,整体把握文意,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