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门油田小学
做作业是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而教师也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风。通常,教师惯用评判正误的“√”“×”和划分等级的“优”“良”“合格”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这样的评价冰冷死板,既不能对学生起到启迪、激励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转变这一评价方式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欣赏。”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欣赏,就是一种最好的激励。因此,教师要尽量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元性评价,比如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等。笔者是这样做的:在课堂上写作业时,多以口头评价为主。如,xxx的字写得越来越好看了、xxx这个方法有创意等等。而且每一次作业都有等级制评价,完成得好的学生奖励一张小贴画,特别好的就贴两个,或者奖励一个大的。只要学生积累够10个小贴画,就会得到一本精美的作业本,一个学期达到27个以上的小贴画,就可以在期末的时候获得一个“小小心愿卡”。如果哪个小组获得的小贴画总数最多,这个小组就被评为“我最棒”冠军组。
学生的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教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比如,有的学生做应用题时忘记写单位名称,笔者会写上评语:“主人,主人,我是名称单位,请你记得我。”学生看到这样幽默的一句话后,会会心一笑,并马上把名称单位加上。此后,这类问题就很少出现了。又如,有的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往往会出现过程正确,最后一步出错的情况。此时,笔者会写上评语:“坚持一步就是胜利的彼岸,一步错,满盘皆输。”这充满温馨期盼的评语,学生容易接受,也明白:数学题的每一步都很严谨。再如,有的学生作业全对、书写也很工整、卷面也很整洁,此时,笔者会写上评语:“你真棒!不简单,不仅题目全做对了,还写得特别工整。老师批改你的作业就是一种视觉享受,加油!”实践证明,在这一句句的评语里,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充满了句句爱心,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能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作业评价中,如果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则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发挥评价的功能,笔者采取了分项评价的批改方式。例如,在批改作业时,设计了分三项评判等级的批改方法:“a”代表“双基”评价,主要看解题过程中,依据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结果是否正确;“b”代表书面评价,主要看所用文字、符号(包括标点符号)、图形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作业格式是否规范;“c”代表创新评价,主要看解题思路和表达方式是否清晰简捷,是否具有独创性,有无超额完成作业的情况。学生在作业中难免会出现审题、计算、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所以在批改中不能单靠画“√”“×”来结束作业的批改,而应该仔细揣摩学生为什么做错、错在什么地方、怎么指导改正,并为学生指引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在哪里,鼓励学生自己纠正,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数学作业的批改中,不仅要注意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还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启发,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开发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如,教学题目“学校买了一批书,买故事书用了64.96元,比买科技书多用了22.76元,比买科技书和漫画书的总钱数少3.92元,问买漫画书用了多少钱?”一般解法都是“64.96+3.92-(64.96-22.76)=26.68(元)。”而笔者所在班级有个学生除了用这种解法外,还写了解法二:“3.92+22.76=26.68(元)”,笔者在这道题旁便打了一个大大的,并写上:“解得巧,真聪明!”肯定其独特见解。若有的题有多种解法,学生只用了一种解法,笔者写上评语:“还有更好的解法吗?试一试将3写成(1+2),看看有没有奇特的发现。”这样的评语为学生提供了再次思考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