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牌楼小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能够增加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值得学生们去继承和发扬。但是目前不少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唯分数至上,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的,阅读教学以传授做题技巧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主,忽略了对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教育。这种片面的阅读教学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但却不能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有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1.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小学语文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平台,而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阅读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特殊的优势。很多小学经典阅读素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古人留给后世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学生们在阅读时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令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2.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素养。通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使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又能够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系统的文史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1.认识不足。有些教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有专门的课程体系,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没有什么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年龄小,无法深入领悟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诵读不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教师会在阅读过程渗入部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单一的讲解,学生的体会与理解并不深入,也无法对他们的情感及心灵产生深刻影响。简而言之,在当前的阅读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并未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2.受应试教育的制约。目前,很多小学语文阅读课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及传授他们阅读方法为主,以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为终极目标,阅读教学过程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解答试卷上的阅读问题,教育的应试性很强,忽视了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1.转变观念,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它。教师身负教育的重任,既是文化的承载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所以,教师应积极更新理念,在丰富与提升自身传统文化涵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与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
2.解读文本背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素材中蕴藏的传统文化,需要使学生深刻理解阅读素材的文意与想表达的核心思想,这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要通过为学生分析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经历,根据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还原当时的情景,使学生真正走入阅读素材描写的场景中,从作品背后的故事中深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就作者传达的爱国情感、报国情怀或者思乡情义等进行强调和渗透,宣扬传统的习俗和礼节,端正学生们的思想,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可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在讲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要为学生分析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其个人境遇,然后根据诗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听到胜利消息以后的惊喜心情,以及报效国家的热情。
很多经典的古诗文蕴含着科学的文学表达方式及艺术造诣,蕴藏着迷人的韵律。如,中国古代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词句优美,内涵丰富,有很强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小学教材中就收录了很多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在做简单的讲解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朗诵,并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悟作者的感情,让学生领会诗词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文中所表现的中华传统美德。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阅读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以此来唤醒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使阅读教学成为学习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令阅读教学变成陶冶性情、润泽生命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