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成果报告

2020-11-24 16:34
大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交易成本跨学科协同

由北京建筑大学毕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CIA140183),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该研究遵循协同创新中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规律,发挥多个参与主体和创新诸多要素的协同创新作用,实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的协同管理战略,“无缝对接”学术界的知识创新与产业界的技术创新,进而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路。基于背景分析与文献回顾,该研究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尝试借鉴协同学理论、知识三角理论的观点,运用访谈研究、扎根理论以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厘清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概念,并界定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内涵,分析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优势,阐述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功能与本质,提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动态开放性、前沿交叉性、整合创新性和管理复杂性等特征。

2.运用访谈研究、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识别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通过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提炼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

3.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实现,需要明确其驱动机理。该研究借鉴知识三角的理论分析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内外部动力因素,以及各动力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机理,提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动力机理模型。

4.协同创新中,知识转移的过程涉及知识交易,就会发生交易成本。分析交易成本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模式的影响,主要是分析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契约式合作向股权式合作运行模式转化时交易成本节省的最优选择。分析发现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最优选择模式是股权式合作的内部化模式,在内部化模式中,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实体模式是最优模式选择,也是最优的合作运行形式。

5.选取斯坦福大学Bio-X 中心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对这些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与启示。这些成功的运行经验能够为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提供很好的借鉴与启示。

6.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构建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进而提出确实可行的促进我国协同创新中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机制合理运行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该研究将通过图书馆、因特网等工具广泛搜索与高校协同创新相关的大量研究资料,包括期刊文章、学术著作、研究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在此基础上缜密思考,选择合适的理论基础,从而框定研究主题、选定研究范围、并提出具有概括性原理的研究命题,并构建出研究的框架。

2.专家访谈法

首先就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设计访谈内容,在全国选取一些已经成立的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或跨学科研究实验室,就这些问题对中心的一些专家进行访谈,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在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取舍,以确保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效结合。

3.案例分析法

典型案例具有重要的论证作用,可以从微观层面具体反映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在参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运行的经验。该研究在第六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典型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机制运行案例,系统地考察和分析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内部运行机制等经验。通过成功的案例分析来支撑相关的理论研究。

4.扎根理论

1967年,斯特劳斯和格拉斯提出了扎根理论,扎根理论不是一种理论范式,而是属于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研究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经验资源收集的情况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扎根理论强调研究结论来源于经验资料,理论需获得经验证据的支持。主要思路是从观察和资料收集开始的,通过深入情境的实际观察,收集第一手的原始数据和资料,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与范畴,通过不断进行抽象化、概念化的思考和比较分析,提炼出概念和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该研究用扎根理论识别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对于促进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决定了协同创新中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能否处于协同创新的主导地位。

5.问卷调查法

针对某一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将这些现象和问题编制成问卷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研究对象对问卷中设计问题的回答和选择,从实证的角度验证大学跨学科组织协同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时分析和提炼大学跨学科组织协同创新困境形成的原因。

(三)研究意义

该研究遵循协同创新中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规律,发挥多个参与主体和创新诸多要素的协同创新作用,实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的协同管理战略,“无缝对接”学术界的知识创新与产业界的技术创新,进而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之路。该研究试图沿着“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分析—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与现实困境—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组织机制动因剖析—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组织模式选择—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经验启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构建”这一路线展开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理论的丰富还是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实践工作的开展都将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理论价值

首先,探究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动因,为大学协同创新行为寻找源头性动力依据。结合新的思想理论视角提出适合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特征的动因机理模型,明确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行为产生的真实动机,为构建合理的运行机制寻找理论支撑。

其次,通过研究掌握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参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各要素或子机制之间的协同规律,试图构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为全面理解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各种机制的内涵,准确地把握大学协同创新的运行规律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

2.实践意义

首先,分析交易成本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参与协同创新模式的影响,主要是分析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契约式合作向股权式合作运行模式转化时交易成本节省的最优选择。通过分析发现,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参与协同创新的最优选择模式是股权式合作的共建研发实体模式。

其次,有助于学术界知识创新向产业界技术创新的有效转化。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存在着多种机制,它们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协同创新的发展。对各个运行机制的构成以及各个运行机制之间的整合进行分析,进一步突出了协同创新中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协同管理模式,从实践上解决“应该如何”的问题。该研究关于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构建将学术界的知识创新与产业界的技术创新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大学知识生产属于学术场域,其价值取向遵循学术逻辑,而产业企业属于市场场域,其价值取向遵循市场逻辑。学术场域与市场场域存在各自的话语体系,相对独立,具有不可通约性。但随着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学术场域与市场场域的独立状态被不断打破,两个场域的边界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新的场域,知识界与产业界协同发展,协同创新基本形成。在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中,企业与科研院所等协同各方参与进来开展协同创新,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与企业或者科研院所之间构成了一个协同创新系统。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是在以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为创新主导方合作过程中各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如果把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看作一个知识创新系统,那么在这个系统的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若干动力因素,这些因素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些内外部因素之间不是毫无联系地孤立存在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协同创新动力。

2.从交易成本经济学出发,企业与大学的研发合作模式犹如连续分布的光谱:一端是市场,即由市场价格机制决定交换关系;另一端是企业,通过层级制度进行协调和管理;在两端之间,是各种混合治理模式。具体分为技术交易、契约式合作和股权式合作。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与企业从合作走向协同,其组织创新模式是从技术交易→契约式合作→股权式合作模式演化的一个路径。因此,分析交易成本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模式的影响,主要是分析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契约式合作向股权式合作运行模式转化时交易成本节省的最优选择。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过程和模式选择受到合作各方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伙伴选择、合作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关键是从交易成本节省的角度来考虑。就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而言,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与企业契约合作、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自主产业化与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与企业股权合作是目前最主要的组织运行模式。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无论是采用哪一种合作模式,其协同创新过程中都会涉及沟通、谈判、履约等程序,我们认为,知识转移难度和交易成本高低是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不同模式选择的决定因素。知识转移难度和交易成本高低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合作模式,并且各具特色。因此,借鉴企业“交易”实现方式来分析这些模式中哪一种模式交易成本最低,并能和企业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进行协同创新。分析发现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最优选择模式是股权式合作的内部化模式,在内部化模式中,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实体模式是最优模式选择,也是最优的合作运行形式。

3.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实践进行了经验提炼。选取了斯坦福大学Bio-X 计划、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造福社会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实验室等四个典型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分析其开展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等,与其他协同主体整合不同的资源和要素,产生协同效应促进知识增值,从而实现协同创新。对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4.构建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机制,包括:政策保障机制、文化协同机制、目标协同机制、新知识生产促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知识转移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提出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机制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包括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应成为知识创新的主导方,企业成为知识创新的需求主体;营造有利于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创新有利于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实现从矩阵结构向动态开放性结构转变。

(二)研究发现

1.揭示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功能与本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理论梳理和分析,界定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参与协同创新的优势,阐述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动态开放性、前沿交叉性、整合创新性和管理复杂性等特征,从而揭示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功能与本质。

2.识别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运用访谈研究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分析。结果表明:利益分配、协同目标、评价机制、问题研究、资源整合、经费保障、组织结构、团队领导者、沟通交流、文化融合、政策支持、管理制度、知识共享等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是供需没有形成有效对接,难以形成协同目标;二是内部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导致知识创新链运行不畅;三是不同学科参与者的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知识共享;四是内部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参与者难以协同;五是协同创新环境不完善,合作保障体系不健全;六是文化融合度不够,难以形成协同创新文化。

3.提炼了影响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机制运行的动力因素,构建出了协同创新中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动力机制模型

“知识三角”强调的是研究、教育和创新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学是三者之间的核心。先从知识三角的视角,将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动力形成机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影响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动力因素以及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梳理,构建出协同创新中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动力机制模型。

4.提出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最优模式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通过协同创新将生产的新知识向产业界转移时,就会涉及到知识交易。知识交易一旦发生,就会存在交易成本。不同的合作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知识交易成本。因此,本文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探讨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从而做出最优模式选择。

5.构建了促进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对影响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以及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梳理后,结合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现实困境,借鉴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案例经验,构建促进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与合理的政策建议。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跨学科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交易成本” 需要重新定义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