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所谓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教育阶段的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或发展起来的内在的且相对稳定地对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综合素质越高,青少年学生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就越强。青少年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需要学习丰富的文化课知识与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与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个人成长与成才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时代优秀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依然存在忽视素质教育的问题,即使有些学校也开展了素质教育,但较多浮于表面,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易导致青少年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价值观等出现一系列问题,从而大大制约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素质教育是造就其个性、发展其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青少年学生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基础性与战略性的重要地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是强国、兴国必经之路。学校教育者应立足新时代,从国家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体育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千百万年来,其文化内涵、项目种类不断丰富与拓展,时至今日,依然是人类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与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认识到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并在此方向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以田径运动为例,青少年学生通过学练走(竞走)、跑(短跑与中长跑)、跳(跳高、跳远)、投(投铅球、投标枪),能够显著改善自己不良的身体形态,如斜肩、驼背等;能显著提高个自己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等;能有效改善自己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的生理机能。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青少年学生正常进行学习、生活与娱乐活动的必要条件。
心理素质是个体应具备的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以及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是退避三舍还是勇往直前,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2.2.1 体育教育能显著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体育教育能通过“学练体育不是为了争斗而是为了健康”让青少年学生对“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有正确的评价与判断,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体育教育能通过“遵守体育课堂秩序则获得表扬”让青少年学生对遵守课堂秩序的学生产生尊重、信任等积极情感,反之则产生消极情感,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体育教育能通过“无教师约束的情况下依然遵守课堂秩序”这一事件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意志。体育教育能通过“看到其他青少年学生在比赛中违纪应当如何处理”让青少年学生学到处理不道德行为的办法,进而强化他们的道德行为。
2.2.2 体育教育能显著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政治素养体育教育能通过“我国现阶段体育发展政策、体育时政要闻等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肯定我国当前体育发展目标与重点,对党和政府在体育发展方面的政策决策充满追求与向往,进而形成坚定的政治理想与政治信念。体育教育能通过“职业体育运动员应当具备的政治素养”让青少年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荣誉感。
“文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词汇。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体育文化、旅游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企业文化等。体育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是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青少年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学习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更能从中学习到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太极拳为例,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其已成为影响广泛、参与人数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太极拳健身价值凸显,更是因为太极拳文化内涵丰富。太极拳强调天人合一、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心神气定等,这与我国当前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本质一致。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文化不断入侵,一些不良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学校教育者应以体育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加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素质。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旨在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境界,让青少年学生形成利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文化素质。除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外,当代中国体育(如女排精神)也对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素质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是非常显著的。鉴于此,学校教育者尤其是体育教师应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所使用的体育教材都偏重于体育运动技能内容,即使教材中有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内容量的比例也非常小,无法满足体育教师素质教育的需要与学生素质教育学习的需要。鉴于此,学校应编写体育素质教育校本教材,教材内容要丰富、通俗易懂,既要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要符合学校软硬件实际情况。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习惯于体育运动技能的讲解与传授,因此他们对体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比较透彻。相比而言,许多体育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方法就比较迷茫。有些体育教师直接将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方法复制到体育素质教育活动中。但是,体育素质教育与体育运动技能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重在“养心”“培智”与“育德”,而后者着重在“强身”。体育教师若想对青少年学生的心、智、德进行培养,就不能简单地复制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而应多采用合作法、探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校营造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目的就是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是积极的、活泼的、向上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学校通常以课外体育活动为核心营造校园体育文化。但是,很多学校将课外体育活动局限在课外体育锻炼与课外体育竞赛2个层面。青少年学生兴趣爱好广泛、性格特征鲜明,倘若长期局限于课外体育锻炼与课外体育竞赛层面,势必逐渐降低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其实,伴随着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内涵已经有了很大拓展,只是很多体育教师没有认真关注。例如,很多学校会举办体育摄影展览、组建体育俱乐部、开办裁判员培训班、举办体育歌曲大赛、组织体育名人专访等。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运动能够显著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青少年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繁荣富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者应增强自身的素质教育理念,充分肯定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素质的显著提升作用,在教育实践中通过编写体育素质教育校本教材、创新体育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等途径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