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莉 邹洋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学校体育的进步,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基础薄弱。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等焕然一新。特别在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强调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乡村学校体育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1]。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交汇点,在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建设中,回顾我国乡村学校体育 40 年的发展脉络并加以梳理总结,对继续推进乡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十分必要,对解决乡村学校体育的主要矛盾具有十分重要[1]。
通过中国政府网等相关网站解读乡村学校体育的政策文件,在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以“学校体育”,“乡村学校体育”为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资料的收集。
以我国乡村学校体育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逻辑理论上的归纳总结。
本文所写的乡村学校主要是指相对于社区或城镇等区别于从地域上的区分[2],改革开放到现在虽然这类学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从数量上开始缩减,但是乡村学校体育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起着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过了40年,接下来对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主要做以下三个阶段划分。
1.探索恢复阶段(1978-1999)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但对于乡村学校体育而言却有很长的路要走。1978年扬州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学校体育的重建,会议明确了组织领导和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重大问题。其后的1年,《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的出台,标志着学校体育开展进入正轨。进入80年代,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短缺问题显现出来,乡村学校很长一段时间教师质量参差不齐,体育教学事故频出。1991年,国家体委及国家教委召开全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会,对全国的农村学校体育调研。于是这一阶段乡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开始逐渐出台实施,但由于基础薄弱,至此乡村学校体育开始长达20年的恢复。
2.改革调整阶段(2000-2011)
进入21世纪,乡村学校体育迎来了发展较快的时期。届时国务院进行了深化教育改革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关探,根据实际需要推进农村学校体育工作。针对发展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各区域存在较大差距现状,开始制定相关措施,一是配置体育器材、设施,给予经费支持,二是按课标要求增设体育课程,开展课间课外的体育活动,要求提高农村学校的体育开课率,三是推进乡村学校体育训练,竞赛制度建立等。这一阶段,规范性文件不断健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启动,乡村学校体育不断改革发展,使之步入了新的发展轨道。
3.深化发展阶段(2012-至今)
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健康中国建设以及体育强国的战略构想,为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发布了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学校体育工作文件,进一步加强了乡村学校体育发展。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乡村学校体育在这一阶段有了全面发展的态势。
乡村学校体育要发展,显性因素上离不开教师和配套的教材、大纲和体育器材设备[3],接下来对取得的成就主要从这些方面加以说明。
1.场地器材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中小学整体教学条件都是落后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完全空白[6]。于是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学校投入到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开展体育活动课增强学生体质。至此,乡村学校逐渐增加体育器材、设施。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设立专项资金在农村学校配备体育器材,积极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7]。至今,我国学校体育地累计2.1亿平方米,各种现代体育器材得以应用到乡村学校。
2.师资建设的逐渐完备
教师的人员数量及业务水平直接影响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后乡村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从无到有,比例逐渐增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逐渐完善。197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中指明学校体育教师缺少,提出从长期和短期着手来解决教师缺少问题,培养体育师资。其后《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指出农村较大小学也应有专职体育教师。也就是说明当时还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专职体育教师,而且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滞后,满足不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8]。为了发展乡村学校体育,当时还只能由体育基础较好的高中毕业生,或者其余学科老师去担任教学工作,也就必然导致了在相当长的时段乡村学校体育教师质量不高。但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与多重措施并举,通过推进定向师范生公费教育以及特岗计划等政策的实施,目前乡村教师人数已达290万人,乡村教师队伍不仅是才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得到了显著加强。
3.体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单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课程内容只是简单的走跑跳投以及球类。90年代,《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出台,乡村学校开始执行体育教学大纲,扩大选用教材的比例和范围,明确乡村学校选用教材的本土化,有效利用当地资源。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把当地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发挥原有的教育优势和资源。于是乡村学校体育项目开始增多,其中不乏传统体育项目在乡村学校体育中广泛开展,并形成特色学校[8]。现阶段各个乡村学校也积极根据学校体育秉承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体育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乡村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发,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授课形式也开始多元化。
4.多方力量为乡村学校体育注入新活力
社会公益组织助力乡村学校捐资捐物。例如中央专项彩票公益基金的投入,为很多乡村学校建立少年宫,随着项目建设的持续推进,实行少年宫志愿者服务试点,引进特色体育项目,高校对口支援乡村学校等,都为乡村学校体育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1.制度体系仍有待完善
关于对乡村学校体育价值上,由于长期的认知不足,加上乡村学校地位仍然较低,各方面资源的长期不平衡,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不到切实的保障[1],在教学监督,体育学业评价体系等隐形制约因素上,仍面临诸多需要突破的问题,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治理体系依然不完善,乡村学校体育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这一切表明了当前的学校体育发展方式需要改革来匹配教育良性发展的需求,法治的保障,政策的健全,制度的设计刻不容缓。
2.师资力量仍然欠缺
体育教师是乡村体育教育的基石,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数量不足的问题至今仍然未得到解决,呈现出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现象。但其实乡村体育教师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缺口还是相当大的,缺口大确人数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城乡发展差异,交通不便,薪资等现实导致师资人员流动性大。相对于数量问题,还存在应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5],由于缺乏相应学科教师导致:一是压缩班级人数,出现“大班额”,二是规定的课程无法开齐开足,三是体育教师成为其他学科教师,出现体育老师教数学教语文的跨界现象等。再者就是教师的能力要提升起来,这支队伍的水平不仅仅是学历达标率,主要是能力的达标率,教师质量提升,乡村学校体育工作才能上去[3]。
改革开放至今40年来,我国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社会整体进步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哪一个阶段相比较之前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虽经几十年多方面努力,乡村学校体育仍然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仍存在问题待改善。但是缩小乡村学校体育与城镇的差异,切实的惠及到更多的乡村学生,做好乡村学校体育的制度完善和改革创新,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特色文化的乡村学校体育,是新时乡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