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下高校高尔夫专业校企联合培养策略研究*

2020-11-24 09:26刘小明
体育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尔夫培养目标导向

么 蕊 刘小明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近些年,高尔夫运动在我国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高尔夫行业从业人员需求量急剧增加,特别是专业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赛事运营人员,有近20 万的需求缺口,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长期、稳定、专业的高等教育机制作为保障。据调查,截至2018 年,我国现有高校中已有83 家开始涉及高尔夫专业教育,其中本科高等院校31 所,专科高等院校25 所,中等教育学校27 所[1]。高尔夫球素来被称为“贵族运动”,其原因在于高尔夫场地造价和维护费用十分昂贵,比赛用具和用球也价值不菲,单靠国家、地方教育经费投入,高校难以承担。“校企联合”培养能够有效利用企业在体育设施上的优质资源,减少高校硬件投入、增强师资力量,同时增加学生企业实践机会,逐步成为我国高校主流的高尔夫体育办学思路。但教育部对“校企联合”培养没有一个明确限定,无固化的规律和模板用于参考,联合培养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人才发展滞后社会需求等问题。文章通过对高尔夫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分析,总结出我国高校在校企联合培养中的主要痛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为我国高校高尔夫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思路。

1 高尔夫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校企联合”是指学校和企业联动,资源共享,政策互利,共同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走过了30 多年发展历程。1984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首次指出可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开展专业人才培育,但受限于社会发展水平,只在理工学科中得以推广。1995 年,深圳大学在全国首设高尔夫运动管理专业。2002 年,北京体育大学借鉴“校企联合”的经验,在高尔夫专业中以单独编班的形式与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实行校企联合培养。2005 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2],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在公益性原则下,有效利用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为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筹措资金,正式倡导在高校推进“校企联合”的体育办学发展策略。截至2018 年,北京体育大学与万柳高尔夫俱乐部进行了16 年的合作,培养了近500 名专业实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国际化的合作办学政策,成为中国高尔夫专业校企联合的典范,走在了实践的最前沿。据调查,目前国内大部分高尔夫专业都采用“校企联合”的模式[3],借鉴了北京体育大学的办学策略,通过与本地高尔夫俱乐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以减少设施投入、降低办学门槛。一方面,“校企联合”尽管在高校高尔夫专业培养中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另一方面,“校企联合”具体的实施方案、培养方案、评价方案等,各高校尚在自我摸索,自我改进,未能形成一个科学、全面的参照模板,依旧处于理论探索的初级阶段[4],存在着亟需改进的问题。

2 校企联合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合作协议不规范

学校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占据主动权,但目前绝大部分国内高校未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校企联合”事宜,由二级学院安排拟定培养合同,受限于合同起草人合同知识的缺乏,所签署的合同条款存在简单、不严谨、不规范等问题,一些必须条款被忽略,更甚校企之间只签署了没有法律效益的合作意向书,如遇企业未按要求提供场地、资金等情况,学校也往往束手无策。合同问题频发,妨碍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和人才培养效果。

2.2 培养目标模糊

企业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方和使用方,对学生在校期间所需的必备知识技能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但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弱化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拟定高尔夫专业培养方案时,企业往往游离之外,其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及时传达到高校;而高校作为科研机构,理论扎实,实践不足,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育人理念,不能够正确把握社会需求,造成了培养目标模糊、培养结果不能满足合作企业要求等困境,违背了“校企联合”初衷,降低了企业持续投入热情。

2.3 培养过程管控不足

学校作为长期以来的基础科研单位,具有较为完善的育人机制,以二级学院、教务处、学位办、学术委员会为主要组成的多级管控机制,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获取;企业作为社会盈利性组织,以企业精益化、效益化的管理理念为主,尽管具有教练、裁判、运维等实践型的专业人才资源,但是对于如何教学育人尚属空白。学校和企业不同属于一个机构,双方之间没有严格的管理关系,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后主要依赖企业导师自身的责任心,实践教学基本处于放羊式的管理。以效益为导向的企业对实训的教学效果难以有效监管。

2.4 评价体系不合理

尽管高校教学改革推进多年,但以期末“考分制”“考试制”作为成绩评判标准的评价体系依旧盛行。为适应理论为辅、技能为主的体育教学要求,部分高校采用30%的闭卷理论+60%的基础技能+10%的日常考评的考试结构,有意识突出了体育技能的重要作用,但基础技能的测评依旧是现场考试的形式,难免会受到学生临场发挥水平的影响,且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对考试结果影响突出,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也不能起到促进提高的作用。同时,“考试制”过于突出高校专业教师绝对作用,弱化了校外企业教师的评测权,导致学生对企业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考评结果不够科学、全面。

2.5 保障体系不完善

受限于联合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各高校、企业并未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双向管理,政策容易受到高校或者企业领导支持力度的影响。高校作为科研单位,所设立的学工处、教务处、科技处、后勤等保障部门是以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为主,并未清晰列出针对联合培养的辅助职责和支持形式;企业作为盈利机构,人力的成本管控极其严格,在合同未作要求的情况下,不可能设岗进行专职管理;因此,一旦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出现冲突,双方权益保障部门决策人的缺失会导致决策权失效,易出现互相推诿情况,所提出的解决举措难以有效实施。

3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善对策

3.1 目标为导向的双向培养机制

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和出发点,技能则是学生就业的一个最根本要求,一个目标鲜明的培养导向能够明确指引教学过程,改变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培育出企业真正所需人才。因此,在高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阶段,高校需要引入企业决策,开展一系列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讨会,通过广泛社会调研和企业征求意见,制定高尔夫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目标,并分析出企业所需人才详细的能力素质要求,并以此来构建具有法律效应的校企联合培养规范合同文本,列出校企联合培养的可执行实施细则,限制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打破由高校单一主导、企业消极配合的办学现状,杜绝企业把实训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情况,构建切实有效的“高校+企业”“理论+实践”的双向培养机制,实现教学过程时刻跟随目标导向改进的教学目的。

3.2 目标为导向的双向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借鉴OBE 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目标作为体系指导,反推进行高尔夫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联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可分为校内理论和联合单位实践两部分,其中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支持,需紧跟目标要求,特别是校外实践教材,需要在联合培养执行前和企业专业导师(专业教练员、裁判员、运维人员等)协商确认,必要时可根据联合培养方案编著专用教材,以限定校外实践的内容满足培养目标要求。以目标为导向,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需要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为达成培养效果,课程活动方式需要以专业课、必选课的形式存在,企业实训课时、学分占总课时、学分的20%左右,学生累计在企业实践时间不能低于1.5 学期,必要时学生累计在企学习时间可大于1 年。校外学习需参考在校教学模式,安排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来指导技能提升,课程内容紧随培养目标,避免变成放羊式、应付式的校外实训。

3.3 目标为导向的双向培养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决定了学习方向,过去评价结果由高校单一主导,容易造成学生从心理上重视高校教学、轻视企业学习,培养目标偏离了企业需求。以目标为导向反推评价体系,大体可按照3:3:2:2 的加权因子,引入知识考核、技能考核、态度考核、导师评价等进行多维度评定。其中,实训环节,企业导师在学生实践中的技能成绩评价权重占比70%以上,理论成绩评价权重占30%;必要时可以引入企业专业人员作为外聘教师,进行在校教学,直接赋予其成绩评价权,以突出企业实训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时刻要以培养目标作为唯一指导,以能否实现的目标要求作为评价体系优劣的判断基准,合理分配高校、企业之间的培养权力和责任,有效、直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在高校和企业的学习效果。

3.4 目标为导向的反馈机制与保障体系

校企联合培养中,学生需要在企业和高校中切换,过程管控的复杂度、难度、及时性增加。为实现培养目标,高校要引入动态的项目管理流程,构建涵盖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协同的信息监督反馈机制,利用现有流行的社交平台,采用定频率、定节点、定形式的汇报模式,及时识别联合培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合作期间,高校可利用质量管理中的PDCA 循环思想构建反馈-评价-举措-固化-再反馈的循环改善模式,全方面的管控学习质量,特别是针对管控力度较弱的校外实训环节,在反馈机制下再建立企业的单独培养管理规范,以约束企业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工作范围等。保障体系和反馈机制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可依据反馈机制的需要来构建所需保障体系,具体指导理念:高校和企业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由企业和高校的决策人牵头,对联合培养全权负责。同时,按照项目制运营,高校内学工处、教务处、科技处、后勤等保障部门设立专人作为沟通接口,企业内运营部门、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等与校企联合培养相关的成员兼职作为企业沟通接口,通过构建信息反馈机制,规定内的按照规章执行,规定外的协商决策执行,及时解决联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不增加额外人员投入的情况下,满足培养过程中的保障需求。

4 总结

“OBE 教育”理念[5]正在引导高校的工科教学改革,以成果为导向的育人方式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也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当前阶段,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办学资源投入高、回报率低的问题长期存在,决定了现阶段解决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办学的重要途径依旧是“联合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联合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从合作协议、培养目标、管控机制、反馈体系及保障体系等多个方位剖析出联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解释了联合培养效果未达预期的制约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策略,以社会需求作为导向,尝试构建出一种目标明确、过程可控、评价科学的“联合培养”优化新方案,为高校高尔夫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思想。

猜你喜欢
高尔夫培养目标导向
《建材发展导向》理事单位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偏向”不是好导向
犬只导向炮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高尔夫
休闲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