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 张罗罗
(1.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501520;2.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7)
改革开放40 年,在我国体育事业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体育强、中国强” 的演变中,体育运动已超越了原本的“运动、技能、竞技”目的,成为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层面的定位更加明确了体育的重要性。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高等教育应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健全体质健康标准[1]。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同时也对体育教学课程及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学校体育应更加注重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大力提倡“三大球”进校园,弘扬“中国女排精神”的政策与口号,充分体现了排球运动在全民健身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排球作为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最突出的三大球代表,在校园推广与普及上却较为滞后。2012 年,为了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提升排球运动的全民健身价值。中国排球协会开始推广气排球进校园活动,同年正式举办全国青少年气排球夏令营。2018 年,国家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正式将气排球列入了《全国大学生体育竞赛计划》。2019 年,教育部正式发文,并在浙江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气排球锦标赛。气排球作为本土新兴运动项目得到了国家乃至地方教育部门的认可,迈出了“气排球进校园”的重要一步。
1895 年,排球运动发源于美国,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据资料证明于1905 年传入中国[2]。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排球运动由最初的娱乐排球演变成竞技排球,再发展至现代排球,高水平的排球比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中国女排“五连冠”在上世纪90 年代家喻户晓,但仅仅作为一项“观赏性运动”无法完整诠释排球运动的存在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排球运动的推广与普及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排球运动的技、战术与竞赛规则特点迫使爱好者们望而止步。为适应不同锻炼人群和社会环境条件的需要,开发排球人口,国际排联大力提倡开展各种形式的排球运动,如沙滩排球、雪地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等,同时在青少年体育中开展“学校排球”和“小排球”活动。气排球运动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大众健身项目[3],自1984 年由中国火车头老年体协首先推出以来,先后在广西、浙江、福建等地得到了很好地推广,在部分省市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第一首选项目[4]。起初,气排球只是老年人为了丰富晚年生活组织的游戏,随着这项运动的不断推广,各行各业的参与者日益增多,由老年人逐步转向中、青年,并日趋年轻化。随着气排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参与者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为了丰富群众文体活动,民间自发组织的气排球赛事应运而生。气排球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竞赛规则的日渐规范,使得气排球活动的组织形式由健康娱乐向健康娱乐与健康竞技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气排球运动发展如火如荼,借助“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的推进,气排球已逐渐向香港、澳门等地区传播。同时,云南、广西等边境省区也同越南、老挝等邻近国家也展开了各种气排球交流活动[5]。
气排球运动虽是由排球运动派生出的一种新兴运动形式,但其与普通硬式排球相较而言却独具特征。气排球运动的创新为广大排球运动爱好者带来了无穷的锻炼乐趣,参与者们乐在其中。
1.2.1 气排球运动场地、器材的适应性
较硬式排球而言,气排球运动比赛用球的球体大,重量轻,材质软;其飞行速度较慢,冲击力小,触球部疼痛感较弱,运动危险系数低。气排球比赛球网高度比普通硬式排球球网低,男子为2.0 米,女子为1.8 米,增加了进攻与防守次数,使参与者在场上的存在感与获得感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与趣味性。气排球场地大小适中,长12 米,宽6 米与羽毛球场地相仿。气排球技术动作难度适宜,但由于球体轻,传、接球到位难度大,进攻易出界,对于进攻与防守者击球、控球的技巧、力度有着一定的要求。
1.2.2 气排球运动竞赛规则的普适性
气排球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前两局每局21 分,比分为20:20 时先得21 分的球队获胜;决胜局以先得15 分同时超过2 分的球队获胜。与6 人制排球相比,气排球比赛场上人数根据赛事情况分为4 人制或5 人制。为避免发球连续得分规定每名队员只能发一次球,发球队获胜时必须轮转发球。为了保证攻防平衡,增强比赛的参与感与获得感,竞赛规则规定场上高于球网的进攻必须在进攻线(两米线)外起跳击球,场上队员在前场区击球过网时球的飞行轨迹必须高于击球点且有明显弧度。
1.2.3 气排球运动技、战术的创新性
气排球的各项技术动作与硬式排球基本相同。硬式排球的传球、垫球、发球、扣球、拦网技术均适用于气排球,而气排球特有的捧球、托球、抱球等创新技术,均不宜用于硬式排球。气排球的战术形式与战术内容借鉴了硬式排球,但随着运动实践的积累与参与人群年龄段的变化,竞赛规则和竞赛办法也产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使气排球的战术指导思想与组合体系得到了丰富与创新。现代气排球战术已逐渐演变为以“个人全面”与“全攻全守”为战术主体,以“快速”与“多变”为战术核心,以合理、简练和实效为战术趋向的战术特点[6]。
气排球运动在高校的推广将会助力群众性体育的普及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 年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气排球是一种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较强的轻便型新式排球,它继承了传统排球运动的技术特点;符合门槛低、难度小、大众化的全民健身项目需求,是适合承载终身体育、全民健康的大球类项目之一,具有丰富的技术内涵和健身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基地,具备全面的体育教育资源、专业的体育师资队伍、系统的体育知识架构、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群众性体育运动嫁接,带动社会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开展是提高和促进全民健身的有效途径[7]。大学生是社会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而全民健身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扩展,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社会发展推动高校体育改革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气排球运动在高校的推广势必推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培育人的身体与思想的价值体系和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育资源[8],肩负着实现全民健身战略目标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使命。新时代,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尤为突出,传统项目演化与派生出的新兴运动项目层出不穷。笔者认为创新体育项目的成功主要在于参与者的接受程度及其所体现体育文化精神的程度,气排球运动的诞生与发展折射出的是大众体育文化的一种选择。气排球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普适性等特点与促进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需求相契合,气排球运动的运动强度与技术特点符合新时代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的体能与运动技能协调发展的要求,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运动需要。基于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视角,气排球运动纳入高校体育教育,有助于拓宽学生对排球运动的认识,培养排球运动兴趣;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内、外排球活动参与度,促进学生运动能力与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丰富课外体育锻炼与校园体育竞赛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气排球运动在高校的推广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今社会快节奏、超负荷的学习、生活压力导致亚健康基数急剧增加,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文化需求与自主锻炼意识也随之转变,对于体育与健康关注越来越趋向于现实性,身心健康需要已逐渐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核心价值需求。气排球运动是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适中,其技、战术特点有助于增强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8]。气排球比赛的竞技性与参与性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与运动意识的培养,长期进行适宜强度的气排球运动,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缓解精神压力,降低焦虑感。随着气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气排球运动逐渐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行各业社会人士的高度认可,并逐渐向着社会化、年轻化、普及化发展。掌握正确的气排球技能将会成为大学生提高未来社会交往能力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