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培养:可遇,更可求

2020-11-23 01:51胡利群
关键词:数数数感算式

胡利群

摘要: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小学数学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对此,有几点实践经验:数数是培养学生数感最原始、最朴素、最简单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特别是那些不能一眼看出的大小关系,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计算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数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数感小学数学数数比较大小计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大量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就拥有直觉数感,但局限于对3个以内物体数量的感知,也就是说,数感具有遗传性,但是数感的发展还在于后天的经验。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数感培养可遇(先天),更可求(后天)。而小学数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便是数、数量及其关系和运算等,故小学数学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基于数感的内涵,笔者有几点实践经验。

一、“数”出来的数感

“数(shù)源于数(shǔ)。”数数是培养学生数感最原始、最朴素、最简单的方法。数数能帮助学生感知数的序数特征(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基数特征(结合实物或图形)、结构特征(如奇数、偶数、倍数关系等)、大小关系(通过所在位置和间隔距离),从而理解数的意义。

学生认识数是分阶段(层次)的,先认识自然数(先认识10以内的数,再认识100以内的数,然后认识万以内的数……),再认识分数,然后认识小数……在每一个阶段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坚持数数,从而形成最基本的数感。

认识自然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数数:1个1个地数,即1,2,3,4,5,…;2个2个地数,即2,4,6,8,10,…;5个5个地数,即5,10,15,20,25,30,…;10个10个地数,即10,20,30,40,50,…;倒着数,即…,5,4,3,2,1。注意:根据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一开始数数的间隔应该是10的因数或倍数,因为这样比较容易;到后面,数数的间隔可以扩大到其他数,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数的结构特征。

例如,如果学生练习过13个13个地数,即13,26,39,52,65,78,91,104,117,130,…,有相关的数感,那么,他们遇到将78117约成最简分数的题目时,就不会只看出78和117有公因数3,得到错误结果2639,而看不出78(26)和117(39)还有公因数13,得不到正确结果23。

认识分数和小数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数数。比如:1.1,1.2,1.3,1.4,1.5,…,3.50,3.51,3.52,3.53,3.54,3.55,3.56,…。在这样数数的过程中,学生既能熟练掌握小数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又能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计数单位。

此外,还要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来数数,从而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

二、“比”出来的数感

数感包括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感悟。因此,比较数的大小——特别是那些不能一眼看出的大小关系,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那些不能一眼看出的大小关系——特别是分数与整数、小数、分数的大小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升数感。

例如,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的一道“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习题(见图1),大部分学生采用常规的通分方法解决。

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同的方法:“有没有不通分,还能巧妙而快速比较出大小的方法呢?”学生纷纷打开思维,各抒己见,碰撞出火花:

“512和 517是同分子分数,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56和 79比较 ,如果56的分母也是9,那么6需要乘以1.5,这时分子应该是5乘1.5,即7.5。尽管不能如此书写分数,但是,确实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比较出56> 79。”

“715和 23比较,15的一半是7.5,7比7.5小,所以715没达到1的一半;而3的一半是1.5,2比1.5大,所以23超过了1的一半。所以,715<23。”

“74和 83比较,因为74=134,83=223,所以74<83。”

如此,学生对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大小以及分子、分母对分数的影响有了更深的体悟。

三、“算”出来的数感

数感还包括预测数的运算结果,即感知运算对数的影响。因此,计算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数感的重要途径。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主要是四则运算。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注意这样三点:(1)让学生熟记基础的20以内的不进位和进位加法算式以及表内乘法口诀;(2)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3)不为了计算而计算,把计算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这是学生正确进行数的运算、充分感受数和运算的意义的基础。

当然,要培养学生预测(看出)运算结果的能力,不能只让学生按部就班地依据运算法则计算,还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尤其是对一些综合算式),引导学生探索、比较不同的算法,感悟一些特殊算式或关系(如加法和乘法中的凑十、凑百等情况)和基本运算律的巧妙运用,从而提升简便运算(看出结果)的能力。例如,计算16×1.25时,除了让学生列竖式外,还要引导学生想到8×125=1000这一特殊算式和乘法结合律,得到16×1.25=2×8×1.25=2×(8×1.25)=2×10=20的简便计算方法。

此外,要培养学生预测运算结果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發展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尤其是在找不到简便方法精算时。估算的方法主要是近似凑整,它使计算更容易,虽然结果不够精确。估算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认识作用才能形成意识和习惯):

一是检验精算的结果是否正确:估算出结果的范围,看精算的结果是否在这个范围内。

求算式的结果时,可以让学生估算检验。例如,计算1.1×2.8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两次估算:一是把因数1.1看作1,由1×2.8得2.8;二是把因数2.8看作3,由1.1×3得3.3。这样,得到精算的结果应该在2.8与3.3之间,由此检验精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解方程时,可以让学生将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然后估算检验。例如,解方程16×60+16x=1520,得到x=45后,可以引导学生将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然后估算检验:16×60+16×45=16×105>16×100=1600>1520,可知,x=45不正确。

二是解决可以(需要)估算的问题。有些问题不需要精算,只需要估算,就能够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通过估算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不仅要求出估算结果,而且要知道它与精算结果的大小关系,否则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解决“29支圆珠笔,每支0.8元,购买时带25元够吗?”一题时,有三种估算方法:一是把29看成30,由30×0.8得24;二是把0.8看成1,由29×1得29;三是把29看成30,把0.8看成1,由30×1得30。如果不考虑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的大小关系,那么,由第一种估算方法会得到“带25元够”的答案,由后两种估算方法会得到“带25元不够”的答案。而如果考虑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的大小关系,则会发现,三种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都偏大了,因此,第一种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最小值)最准确,所以,“带25元够”是正确答案。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数感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需要不断地去体验、去积累。

参考文献:

[1] 黄凤艳.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数感培养摭探[J].成才之路,2018(8).

[2] 马艳.教学情境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味[J].教育,2014(21).

[3] 李东明.参与数学活动,完善模型建构[J].考试周刊,2014(98).

猜你喜欢
数数数感算式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爱数数的兔十一
数数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数一数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巧估算 妙解题
数数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