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珠平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问学课堂”中,问学单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以问学单支持的多角度提问路径有:设计问学单,引导自主提问;梳理問学单中的问题,把脉提问现状;立足薄弱点,巧借问学单发现提问支点;寻找落脚点,借助问学单实践提问策略。
关键词:问学课堂问学单提问策略支架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尝试通过策略单元的集中干预,让学生集中学习某种策略,并将集中学习与长期养成相结合,以期更快、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该单元编排的第二篇课文《蝙蝠和雷达》,要求学生从课文内容、写法、启示三个不同角度提问。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的难度并不大,但从写法和启示的角度提问还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为了引导学生从容迎接挑战,提升本课的教学质量,笔者决定运用“问学课堂”的重要媒介——问学单,为学生搭建提问的支架。
一、设计问学单,引导自主提问
问学单是撬动“问学课堂”的重要支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载体。根据提问策略单元对本课设置的针对内容、写法、启示提问的要求,笔者将问学单分为两大板块(见下页图1):一是“问提示与批注”,二是“问自己与同伴”。
“问提示与批注”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提示”的指引下,结合课文旁边和后面的批注,针对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难点提问。此板块主要指向课前、课中。“问自己与同伴”主要是让学生针对自己对阅读策略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自我发问,并与同伴交流。此板块主要指向课中、课后。
要让学生掌握“问提示与批注”的方法,顺利完成问学单中的学习任务,需要教师带领他们整体把握教材在提示与批注方面的编排特点。
文章开篇给出的学习提示“一位同学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题和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写在了旁边和文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把它们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告诉学生可以针对“课题和内容”提问,并把自己的问题写在课文的“旁边和文后”;二是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和同学交流。这一学习提示也明确向我们传递了三条信息:一是要求学生照样子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有“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与别人的问题不一样;二是用“它们”一词,强调问题可以有多个,可以多角度提问;三是用“和同学交流”,凸显交流的方式和目的。这样的学习提示,为学生阅读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做了较好的引导。
学生阅读过程中,课文给出的批注“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提问的角度。阅读结束,课文再次以批注“一位同学阅读后提出的问题‘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碰到了飞蛾、蚊子会怎样?‘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提示学生:阅读结束后思考并没结束,可以继续结合自己的思考提问,提问角度可以针对文本内容和启示。
除了课前“学习提示”、课中“批注”,教材还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小组问题清单”和“提示框”,意在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打开提问思路。课后练习先是让学生“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提问”,与前面“学习提示”的内容相呼应;之后,以“一个小组问题清单和对问题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关注清单内容,说说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这一设计意在让学生找寻提问路径,发现提问方法。围绕“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蝙蝠探路的原理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对话框给出“我发现这三个问题的提问角度是不一样的,第1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第2个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的”“第3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完成这一练习后,学生就逐渐明确了提问路径和提问方法。在此基础上去完成问学单中的任务,就容易得多。
课后练习“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是“问自己与同伴”的绝佳机会。此环节,学生会带着前面学到的提问策略有目的地阅读《它们是茎,还是根?》, 学着从不同角度提问,并与同伴交流。
教材提供的这些提示和批注的样本,都是为学习而设计的,将这些内容与问学单紧密结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能够方便学生在课前根据样本提出问题,课中根据教师的引导生成新问题,课后提出延展性问题。
二、梳理问学单中的问题,把脉提问现状
针对文本内容提出一两个问题,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若要他们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还有待恰当的引领。在完成问学单中的任务1、任务2时,学生通过关注课后对话框,已经知道可以从内容、写法和启示等角度来提问,但对自己在课前提出的问题属于哪一类还有些模糊不清。对此,笔者在回收问学单后,展示了所有问题,和学生共同梳理。
首先,逐层梳理问题,判断问题价值。笔者先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小组5人,然后让小组传阅、对比个人问题清单,删去一些无疑而问的问题和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小组成员快速浏览组内各成员的问学单,比较各自问题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形成小组问题清单。重新书写后,小组问题清单被放大贴在黑板上,各小组继续讨论,理出其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图2是各小组经过讨论后梳理出来的问题,括号中的数字代表6个小组中有n个小组提出了共同的问题。
其次,筛选删减问题,把握提问弱项。尽管经过了两轮删减,但学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很多,还需要筛选删减。我们从6个小组中选出被提问次数较多的问题,并做简单分析。由图2可以看出,学生能边读边思考,根据课文提示和批注,分别指向“是什么”“写了什么”“写的目的”“什么意思”“什么关系”“什么条件”“什么环境”“什么特点”等提出问题,但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占了大多数(问题①-④都是),指向写法和启示的却不多。对此,笔者一边肯定他们的提问,一边让他们试着解决问题,把握和理解重点段落表达的意思。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③“科学家做了3次试验想弄清什么?”涵盖了问题②和④的内容,问题①通过查阅资料就可以解决。在此基础上,继续分析从写法角度提出的问题⑤“为什么把第一次写得这么详细,第二次写得这么简略?”学生发现自己针对文章写法提问时,还停留于从详略的角度提问,思路不够开阔,没有从“怎么写的?”“为何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等层面提问。问题⑥虽然是从写法的角度提出的,但只是对“小组问题清单”示例问题的转化。问题⑦从启示的角度提出,却照搬了“小组问题清单”中的问题,不具创造性。通过这一环节的梳理,学生发现,从写法和联系生活谈启示的角度提问,是目前提问策略学习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