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修辞技巧的研究

2020-11-23 01:52谢志丹
课外语文·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中学语文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委婉细腻,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在语文教育领域,也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学习对象。本文分析了朱自清散文的词语修辞、句式修辞、辞格选用三个方面,并以朱自清散文为例,简要阐述修辞技巧在中学散文教学中展开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朱自清散文;修辞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0-0064-02

【本文著录格式】谢志丹.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修辞技巧的研究——以朱自清代表性散文为例[J].课外语文,2020,19(30):64-65.

縱观中学语文教材的散文选材,朱自清的散文一直是选文的热点,朱自清散文地位稳若泰山。我想,散文中的语言艺术必然是重点。谈及语言艺术,修辞技巧是不可不提及的。本文就以朱自清的几篇散文为代表,拟从词语修辞、句式修辞、辞格选用等方面分析其修辞技巧,并简要阐述其在散文教学中如何教的问题。

一、词语修辞

(一)词语选择的精雕细琢

1.动词的选用。动词在所有词类当中可谓是最活跃的词类,在语言大厦中起着顶梁柱的作用。动词的使用可以使静态的事物活起来,使其具有动态化的特征,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春》在描绘小草生长态势时说“小草从土里钻出来”,早春到来,气温升高,小草最先获得这种暖意,一个“钻”字,就生动地预示了春天的到来,同时渲染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态势,动感十足。

2.副词的选用。副词,我们一般认为是意义比较虚化的词类,但在朱自清的散文里却也发挥极大作用。《绿》文章结尾“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反复叠用,起到了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且通过对梅雨潭的游览,惊诧之情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禁”,这个副词,更是将这种升华了之后的惊诧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引起读者对梅雨潭绿的向往与憧憬。

3.量词的选用。在汉语里,量词数量丰富。朱自清散文量词的选用也精当熨帖,恰到好处。“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匆匆》)句中的量词“方”,用得精准生动,因为房子小,窗子自然也小,阳光从小窗户射进只有两三“方”。“方”字除了直接说明光线单位外,也从侧面说明了屋子的狭小。

(二)词语在语音形式上具有音韵美

每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都有它潜在的感情流程。散文语言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作家内在情感的影响。由于幼年时期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古典文学的传统教育,朱自清喜欢和谐,追求统一,讲求中庸。这种追求平衡的文化心理则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注重语音修辞,读来韵律整齐、和谐悦耳,富于音韵美。朱先生最多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叠字叠词的手法。《荷塘月色》一文仅有一千三百多字,叠音词却有二十九个之多,它在描写荷塘夜晚景色的同时又真切地表现出作者的脉脉情思。

二、句式修辞

(一)长句与短句的调配

朱自清的散文更多选用短句,这是他语句加工调整的一大特色。短句的句式简短,生动明快,但却充满感情,自然朴素。《儿女》中在描写自家吃饭的情景时,是这样写的:“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要豆腐,要萝卜。”句式简短,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甚至会让读者在阅读之余引发对自己家庭生活的联想,平淡中蕴藏神奇,读者也会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由此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也就无形中拉近了。除了短句,朱自清在长句的处理上也极有水准,长句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语言表达更严密精确。

(二)变式句与常式句的调配

在汉语中,人们习惯的语序是主谓宾,但由于朱自清欧洲游学的经历导致他在句法上受到西欧语言的影响,散文句式相较于其他作家更富于变化,善于使用变式句。例如在《给亡妇》的一段,“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去的母亲——你!谦,好好儿放心安睡吧,你。”由于这是作者对逝去妻子的怀念,所以整个情感基调应该是低沉,带有悲痛和孤寂之感。作者在此也是精雕细琢,通常的语序应是“你好好儿放心安睡吧”,但却改成了倒装句,主谓倒装,将孤零零的单音节“你”放在全句的全篇之末,这样有一种强调主语的效果,且有一种因伤心难过而哽咽之情。

(三)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的调配

口语与生活密切相关,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映射着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生活。朱自清擅长运用口语化句式,为了完善散文口语,他对口语进行了细致的遴选,主要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并且把北京话作为选择标准。如:“老兄,真有你的,上海到底不曾太委屈你,瞧你那买粽子的劲儿!”(《子恺漫画·代序》)这段话中“老兄”是口语中常用的直称式称呼语:“真有……的”,“到底不曾……”,“瞧你那……的劲儿”,则更是口语中俗成的句式结构。就是由于对这种口语句式的大量运用,才使他散文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这是书面语言所不能企及的。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这种雅俗共赏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辞格选用

(一)比喻的使用

好的比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化繁为简,帮助人们理解,给人以深刻印象,也使文本本身更加生动形象,语言富有感染力,激发读者想象。比喻在朱自清散文中得到普遍运用,他的比喻不仅用得多、用得巧妙,而且新颖,别具一格。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用“柱子”比喻“蝴蝶群”,以动态写静态;用虚无缥缈的“梦”来形容具体可感的“黯淡的水光”,用抽象的“梦的眼睛”来描写“闪烁着的光芒”,化实为虚。通过动静相交、虚实相生的比喻,传神地刻画事物景物,使人印象深刻。

(二)通感的使用

通感的修辞手法,将人的多种感觉沟通起来,唤起欣赏者多角度的同向感受,既强化了情感的感染力,又不失含蓄蕴藉。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联想,表达更加生动深刻,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荷塘月色》用渺茫的歌声写微风带来的清香,即以听觉写嗅觉,荷花的香气是清香,淡淡的,当微风拂过时不时可以闻到。而歌声传自远处的高楼,加上风的效应,所以歌声断断续续。读者自然会通过“渺茫的歌声”这一听觉形象联想从而感受到飘逸清幽的荷香。作者借用通感这一艺术手法,多方面調动读者的想象,把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清香”都变得清晰可感,给人以较大的思维、审美空间。

(三)比拟的使用

比拟是借助想象力把甲物写成乙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它可以使描绘更加生动形象,表意也能更丰富。在《绿》中,朱先生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绿写作一个十二三的小姑娘,然后与其对话,表达对梅雨潭绿的喜爱之情。再如:朱自清如何描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用四个连续形象化的比拟,“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拟物与拟人交互使用,以具体的景物来衬托梅雨潭之绿,比拟手法不仅使梅雨潭之绿产生巨大的魅力,而且赋予这“绿”无限生机。

四、修辞技巧在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落实策略

(一)落实基本知识,学习有抓手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修辞方面的基本知识教给学生。目前,学生对修辞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认为修辞就是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修辞方法,往往在散文鉴赏的过程中忽视了词语或者句式的修辞。或者说,学生可能压根不知道这两个方面也属于修辞技巧的范畴,所以,这启迪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将修辞知识教给学生。语文课不是文学课,不是现代汉语课,也不是修辞学的课,但是,基本知识还是要教。

(二)依照三个角度,分析有章可循

笔者对朱自清散文在修辞方面表现出来的几方面技巧的总结,应当引导众多一线教师在讲解散文的修辞技巧时,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一是词语修辞,二是句式修辞,三是辞格的使用。这样,在教学中有章可循,有方向可依照。

(三)知人论世,体会修辞特色

在散文教学中,应该对于作家的生平经历有一个基本认知,这样对散文中修辞技巧的体悟有一定帮助作用。学习一篇文章,我们不仅是在走进一个独立的篇章,我们也是在走进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为作品,就是作家情感的产物,是带有作家独特经历和感悟的。所以知人论世,有助于帮助我们体会其散文的修辞特色。

总之,在中国现当代绚烂的散文艺术殿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其丰富优美的修辞特色、精湛的修辞技巧,在整个散文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中学语文提供了一座丰富的学习语言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宝库,学习散文的过程中,修辞技巧应当被重视。

参考文献

[1]谢淑雯.朱自清的散文艺术[J].名作欣赏,2017(18).

[2]韩梦姣. 中学朱自清散文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3]严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J].黑龙江史志,2015(7).

作者简介:谢志丹,女,1995年生,黑龙江大庆人,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中学语文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