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整本书教学实践

2020-11-23 01:52陈诗莹
课外语文·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物分析西游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阅读也是越来越重视,在注重阅读的同时,整本书的地位也随着得以提升。人们在阅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研究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以及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转化。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理清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加深对人物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将阅读素材转化为写作素材。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人物分析;《西游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0-0008-02

【本文著录格式】陈诗莹.《西游记》整本书教学实践[J].课外语文,2020,19(30):8-9.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则往往本末倒置,将课文中的单篇阅读作为重点,忽略了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11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进一步强调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地位。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强调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而2017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标》同时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学习任务群之首,说明人们对于阅读也是越来越重视,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正因为此,基于两个课程标准要求,我将结合我自身的一点教学实践来阐述我是怎么样以《西游记》为依托,进行小学高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

一、尊重原著是经典阅读的基础

所谓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教会孩子去有节奏有目的地进行一本书的阅读,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目标性,而这个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年纪特点,甚至是与孩子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教师,也作为孩子们学习的引导者,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为孩子们选择书籍的时候,能够进行多角度的衡量,大到从书籍的选择,小到对出版社的选择都要我们语文老师进行细致的把控。小学高年级阅读经典作品,可以先“连滚带爬地读”(余党绪语)。连滚带爬有两层含义:一是读得开心,二是不必苛求字字落实,句句较真。

同时拥抱作品,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是需要以一定的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以《西游记》为例,这本书从明代至今的版本有许多种,而我们的孩子身处小学五年级的学习阶段,孩子们开始慢慢地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进行过渡,如果直接让孩子们去接触半白话文版本的《西游记》,难免会让孩子们产生畏难情绪。最终我选择了内容比较详尽的白话文版本的《西游记》。《西游记》作为从小陪伴我们孩子成长的重要书籍之一,从连环画到电视剧到经过后人改编的各种趣味漫画,孩子们对这本书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了解。怎么样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真正走进这本平易近人的名著?

秉承着不能任由学生在整本书中漫无目的地遨游的目的,一定要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进入文本的切入口要小,呈现问题要大。于是,我在课程设计上选择了一个名著上比较细节的有趣的内容去调动孩子们的兴趣。例如组织学生对人物名片进行完善,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记录和回顾的能力。再例如:与孙悟空英勇善战形象不一样的问题,孙悟空在文中哭了几次。通过小问题去让学生着重体会人物的性格变化。

同时还要兼顾影视与书籍相结合,《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早早被拍摄为各种形式的影视节目,在带领学生进行读书推进的过程中,建议将一些精彩的段落和故事情節与影视作品相结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画面感。例如,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一个章节,我则选用了比较经典的色彩颜色的动画电影,带着孩子感悟孙悟空形象中的猴性,让孩子通过视觉的刺激感受孙悟空人物形象中的狂妄和肆无忌惮的一面。孩子们既在观看中有了视觉的享受,同时也有助于孩子们在文本品读时进行想象。

二、深入人物的形象研究,体会人物的性格变化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经这样讲过:经典不是正在读的书,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书。《西游记》作为当之无愧的经典,它的品读自然需要孩子们反复地咀嚼、思考,甚至是来自外界的一些质疑,进而引导孩子进行多角度的回顾。而其中作为重点人物的孙悟空,孩子们往往只是单纯地认为他骁勇善战,沉迷于他的成功之中。于是作为孩子的共读人,我反问孩子,孙悟空真的如你们所言的那么所向披靡吗?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的其他情绪呢?进而引导孩子们回归书本,有目的地去再次走进书本,去寻找有关人物的其他细节。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终于在书本中找到,原来孙悟空在全书一共有14场哭泣。此时的孙悟空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斗战胜佛,而是一个和他们一样可亲近的孙悟空。进而引导孩子们去分析孙悟空每次的哭的原因有什么异同。孩子们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再次回归书本。在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下,分析人物的情绪起伏,逐步感受作者在塑造形象时的用心。然后布置第一篇有关孙悟空形象的作文,有的孩子就在作文中,重点描写孙悟空流泪这件事,体会人物情感。这就是文字的输入逐步转换为文字的输出。

在整本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单单针对人物的细节情绪变化、表达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物的整体的成长与变化。而这些都要我们对孩子的思维方式进行培养。就像我们刚刚提及的孙悟空的变化,孙悟空的变化既可以说是一个人从猴性到人性到佛性的一种转化,也可以把孙悟空看成是人类心中童心和天真的化身,但究其根本是一个人的成长变化,唐僧和孙悟空则象征了“成长”的两重内涵。对于唐僧来说,成长就是寻找和发现自我;而孙悟空的变化历程则象征着成长的另一重含义:成长就是不断地寻找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成佛的过程。最后,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反馈、输出,达成对文章的深化理解,继而提升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让孩子快乐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人物的感知逐步清晰。

在阅读分享课上,我又基于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如若采用直接呈现的研究方式,必然会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可能引发抵触情绪。于是我选择采用人物名片的方式去呈现,让孩子在游戏中去建立人物的基本信息。一个人物的形象和信息不单纯出现在某一特定章节当中,而是需要孩子们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慢慢搜集并足够细心才可以将这一份简单的人物明星片收集齐全。以孙悟空为例,在人物明星片上面就涵盖了孙悟空在不同阶段的名称,这个名称也包含着这个人物在不同阶段的性格转变。如初期的“俺老孙”和后期的“孙行者”这两个称呼则体现出人物在不同阶段对事情的领悟不同,初期的无奈迫于生存,到后面的对理念的认同。再例如他的衣着,他的处事原则,面对唐僧的不理解的不同表现,都体现着人物的逐渐成熟。只有这样深入人物的形象研究,体会人物的性格变化,才能让学生克服单纯停留在想象、感悟的层面。让学生感受到读的是这本书本身的乐趣和魅力,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和考试知识点。

三、阅读与表达的转换,让阅读成为学生表达的资源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阅读教学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涉及写作方面同样提及要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同时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价的机会。想要让孩子们有所输出,首先要给足孩子们充足的阅读时间,这是保障整本书阅读很重要的一环。

而这里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进行培养。即余党绪老师所讲的思辨性表达,就是分析论证为核心的说理性表达。所谓表达含有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其重点是写作。同时,我们在锻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的同时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帮助我们的孩子解读和分析《西游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与生活发生关联。这样更有助于孩子对于文本的分析理解,拉近名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孙悟空无论在形象上还是性格的变化上,都与我们的孩子性格相似。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就可以在分析完孙大圣的性格过后让孩子回顾自己的成长,发现其中的相似点,进而发现学生和孙悟空的形象的共同点,从而给孩子们带来更深的体悟。再比如猪八戒这个形象,如果说孙悟空在《西游记》当中代表的是能力,那么猪八戒在这支队伍中代表着乐观和人性。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猪八戒在狮驼岭被妖精捉去,孙悟空变作小虫飞进去救他,却发现他私藏银子。实际上,猪八戒的态度,其实就是大多数平民百姓的态度。对他们而言,吃穿不愁,把生活过好,就能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再例如在火云洞,孙悟空被火烧,又遇到凉水,昏死过去,别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唯有猪八戒不慌不忙地用按摩禅法将孙悟空救醒。然而这按摩禅法实际上是一宗民间的按摩手法,并不是法術。而这些分析都将给孩子们更多的灵感,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八戒之间的相似点,而这些都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丰富我们的表达模式。

除了让人物和生活及自身进行契合之外,我还鼓励孩子去思考,去提问。例如:为什么孙悟空前后武力值不一样?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和西天取经的距离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他不干脆飞过去?为什么孙悟空有紧箍咒,而沙僧、八戒却没有?孙悟空究竟应不应该大闹天宫?等等。让孩子们在阅读学会前后比较,深入思考,也许一些问题看上去十分简单,但如果细究下去可能会有新发现。而这些思考都是为了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观察能力,最后通过课堂的表达和作文等形式呈现出来,转化成他们的写作资源,实现阅读向写作的转化。

猜你喜欢
人物分析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西游记
在对现实的反抗与妥协中发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