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雯
摘 要:《小妇人》是美国作家路易莎·奥尔柯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以作家自己为原型,描写了南北战争背景下马奇一家四姐妹成长的故事,塑造了一群既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新時代思想的女性。本文以马奇太太的家庭教育方式着手,分析了四姐妹的性格特征,并对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妇人;女性文学;家庭教育
一、引言
《小妇人》是美国女作家路易莎·奥尔柯特的杰出代表作,小说以美国19世纪中期的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了生活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马奇一家四姐妹成长的故事,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女孩子的书。小说中的许多故事取材于路易莎·奥尔柯特本人孩提时的记忆,是一本小说化的家庭日记,一本自传体道德家世小说。四姐妹虽同受到母亲马奇太太的教育,但她们性格迥异,人生理想也大相径庭。笔者认为小说中女性的人物性格、婚恋观、家庭观都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变化,小说的背景虽设在战争时期,却弱化了战争的残酷,重在表现家庭的温馨、邻里间的互助和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自强自立。本文着重分析马奇太太的家庭教育方式,马奇家四姐妹的性格特点及成因,同时探讨在此次疫情的背景下,对中国家庭的家庭教育的启示。
二、马奇太太的家庭教育方式
从小说一开始,马奇先生就远在战场,二女儿乔伤心地跟姐妹们说:“我们没有父亲,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没有”[1]。可见马奇太太一人承担起了一家的全部责任,女孩们都是听从母亲的教育,马奇太太是这个家庭教育的核心。
马奇太太的教育对四姐妹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且广泛的影响,而她进行家庭教育的指明灯源自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的一部宗教寓言式小说《天路历程》,《天路历程》的主旨就是要人们遵从基督教义,并且通过不断战胜人自身的弱点,抗衡外界的压力以此获得精神上、心灵上的救赎,提高人的道德。而这种精神马奇太太也时刻灌输在她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她要求女儿们勤劳,具有承担责任的意识。当女孩们因生活的艰辛受到打击而沮丧或是因思念父亲而软弱时,马奇太太会用《天路历程》中的故事来开解孩子们,鼓励她们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她是四个女儿精神力量的源泉。
经济上的清贫、生活上的琐事和丈夫在前方战场的生死未卜都没有压垮这位母亲,她勇于承担家庭里的所有责任,而且对四姐妹的教育始终耐心且有独特的方法
首先,她营造了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2]。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间互动形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在马奇家,物质条件虽不佳,但在马奇太太的影响和教育下,四姐妹精神富足、团结友爱,总能找到生活中的乐趣,热心帮助别人,善于与邻居交流,随时表达她们对事物的看法,她们也非常乐于与母亲交流,期待马奇太太能给予她们建议。马奇太太是这个和谐家庭的灵魂人物。
其次,她是孩子们的忠实听众。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父母,受教育者是孩子,因此无论用什么方式教育,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接受。父母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成长环境以及年龄差异等原因都会成为双方矛盾的导火索,因此交流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关键,交流是双方交换想法、意见,而不是父母单方面传达他们的想法和发布指令。在马奇家,马奇太太就是女儿们的知心人,是孩子们最好的心理老师,她总是用温柔的语气去劝解孩子们,当乔因为艾美烧了她呕心沥血完成的手稿而暴怒时,她柔声低语地说:“亲爱的,别让愤怒的乌云遮住了太阳;互相原谅,互相帮助,明天再重新开始。”她还帮助女儿分析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当梅格的小家庭出现问题时,马奇太太用她的婚姻经验与女儿交心,宽慰女儿并鼓励她主动解决问题;同时马奇太太也鼓励她们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没有因为生活在男权社会而要求四个女儿的人生目标就是嫁个好人家,她希望孩子们多才多艺,待人接物态度谦逊,她也鼓励乔去追寻她的作家梦。
最后,马奇太太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主动接受教育[3]。让孩子在实践中主动接受教育就是父母不预先告知孩子事情的对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犯一些错误,让他们在实践中遭受错误、接受教训,主动意识到事情的是非对错,最后父母再理论联系实际,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让他们对所犯的错误印象深刻。这种教育需要父母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且能控制孩子所犯错误的影响范围,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智慧,既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要使孩子明白事理,在思想上长大。当艾米因为虚荣心而大摆宴席,邀请同学们来家里做客时,马奇太太提出反对意见,但是艾米仍然一意孤行,马奇太太并没有强行阻止,而是尽力帮她准备十二个客人的餐食,但最终只来了一位客人,看着馊掉的食物、一团乱的家务,马奇太太也没有急于责备艾米,而是帮她处理残局还宽慰哭泣的艾米:“你感到失望我真难过,但我们大家已经尽力让你满意了”[4]。马奇太太懂得语言的艺术,这样安慰的语言让艾米感到自责,从心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再不会犯类似的错误。马奇太太的行为既保全了艾米的面子,又让她在这件事情上吸取了经验教训。
从以上三个方面反映出马奇太太教育的艺术性,也体现出作家路易莎·奥尔柯特的家庭教育观,她认为儿童道德的培养源自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和感悟,只有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真实的问题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再加上父母的循循善诱,形成他们坚定的道德品质。家庭是孩子教育的主营地,在马奇太太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对孩子自由、独立人格的培养,这些教育特点也是作家受到19世纪新英格兰地区的“超验主义”思潮的影响所形成的。
三、马奇家四姐妹的性格特点
(一)梅格:马奇太太的继承者
梅格是马奇家的大女儿,小说第一章就描述她“十六岁,出落得十分标志,体态丰盈,肌肤洁白,大大的眼睛,甜甜的笑容,一头棕色秀发又浓又厚,双手白皙”[5]。她是这个家中美的代表者。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也曾追求生活富足,有点爱慕虚荣,把嫁入豪门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在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一个追求人格独立、没有被金钱诱惑、稳重端庄的小妇人。
梅格最终嫁给了劳里的家庭教师,生活虽不富裕,但夫妻二人自力更生,勤劳勇敢,相互扶持,双胞胎姐妹的出生使得这个小家庭更加美满。梅格也逐步成长为像马奇太太一样的贤妻良母。
(二)乔:新女性的代表
乔是马奇家的二女儿,也是作家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小说开篇对乔的外貌描述就非常详细且具有性格色彩,作家把她的外形描述像小公马,暗示了她冲动的性格,通过对她嘴巴、鼻子、眼睛、眼神的描述,也表现出乔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具有不屈不挠品质的新女性,而她为了方便把自己浓密的长发束入发网,以及穿衣风格等一系列对自己的打扮也反映出她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职业女性。
虽然家庭成员都觉得乔是一个假小子,但她其实内心细腻并且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即使是她最爱的劳里,她甚至想到的是让梅格嫁给他,后来她以为她最疼爱的贝思爱上了劳里,她抑制自己内心的难过,忙着为贝思打算,认为只要自己不挡道,“尽快把自己处理掉”,劳里就会爱上贝思,因此选择离家躲避。当知道这原来是个误会时,她说:“还是把艾美留给他,他们会十分般配的。”她渴望得到爱情,在她看来劳里是最好的,所以她首先想到的是把劳里让给她的姊妹们,待她最终成长起来,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时却永远失去了劳里。好在最终乔遇到了与她志同道合的德国人巴尔先生,他们组成家庭并在马奇姑姑的梅园里开设了学堂。乔最终也改掉了横冲直撞的毛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小妇人,这样善良仁爱,具有奉献精神品质的乔,是马奇夫妇家庭教育的产物。
(三)贝思:有音乐天赋的基督徒
贝思是马奇家的三女兒,她是父亲口中的“小宁静”,她乖巧懂事,喜爱弹钢琴,年龄虽小,却总是默不作声地为大家做事,她为了帮助赫梅尔一家而得了猩红热,却丝毫没有抱怨后悔过,即使躺在病床上她还心系几只猫,她是马奇家最善良的人。在她病入膏肓的时候还立下遗嘱把自己所有珍惜的东西分派给周围的亲人、朋友,她是家里最无欲无求的人,最具牺牲精神的人。
(四)艾美:自尊心极强的画家
艾美是马奇家的小女儿,她从小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她从小就自尊心极强,性格自私、刁蛮任性,但在姐姐们和马奇太太的影响下,她也逐步成长,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学会与别人分享,也因如此她获得了与卡罗尔姑姑一同周游欧洲的机会,在旅途中虽然有幸结识富有帅气的弗瑞德先生,但她理智地拒绝了他的求婚,这也表明艾美开始成长为一个有思想的小妇人,明白金钱不是生活的全部。最终她与劳里相爱结婚,并且继续追寻自己的艺术理想。
四、教育启示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延长了全国人民的春节假期,孩子与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24小时在一起,在相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关于生活作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矛盾也就显现出来,因此对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再依赖于学校、老师,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也要引起重视。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不能过于强硬,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应当像马奇太太一样,用柔和的语气循循善诱地教育孩子,与他们平等的沟通,听一听他们的想法。此外,家长们也可以学习马奇太太的在实践中主动接受教育的方式,让孩子们适当犯一些错误,当他们在实践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再循循善诱地教导,会使得孩子们加深印象。最后,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有爱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为人格健全、道德品质坚定的必要条件。
五、结语
马奇太太虽不是教育专家,但有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和宗教观念,虽与现在社会不同,但马奇太太的教育艺术却能超越时空,值得当下的家长去学习。
参考文献
[1][5]路易莎·奥尔柯特.小妇人[M].刘春英,陈玉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1,5.
[2][4]黄艳.家庭教育的典范——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J].学理论,2011(26):105–106.
[3]李歌.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笔下的马奇太太[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