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珍
(豫章师范学院体育系 江西·南昌 3301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1]由此可见,教师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改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优秀的师资, 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 以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然而,在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并不理想,这一现状可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培养质量和行为选择,导致培养的全科型小学师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境。 为解决以上难题,分析影响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的原因,探寻提升专业认同的有效路径,是当前需要直面的现实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是国家及地方缺乏政策导向。 与免费师范生相比,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主要面向农村小学,但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并未享受到任何经济上的优惠政策,在就业前景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也未出台相关的就业保障措施,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就业压力,难以产生正面的专业情感和良好的学习动机。二是社会认同度不高。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大力提倡尊师重教,教师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但由于本科层次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设置时间不长,有些用人单位对该专业认识不足,听到“全科”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是一个杂而不精、针对性不强的专业,在教师选聘时依然更倾向于选择分科型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担任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一方面,农村小学生源流失严重,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受个别不良教育事件 (如教师体罚学生、男老师猥亵留守女童等)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声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虽然国家一直努力改善教师待遇,提高农村教师收入,但城乡之间的工作环境、 生活条件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学生通过与群体的有利比较,难以提高自身积极的自尊,主动建构深厚的专业情感,以维持积极的学习行为和社会认同。[3]
一是学科地位不高,专业特色不强。 就江西省来看,本科层次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设置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在综合类院校及师范大学中,由于学科门类较多, 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并没有太多优势,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些院校逐步削减招生计划。 与前者相比,一些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比较重视该专业的发展,但由于受师资力量、科研能力、教育资源等办学条件的限制,在短时间内难以突破原来的分科育人模式, 专业优势不够突出。二是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访谈中了解到,多数师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比较满意,但如果想进一步凸显专业优势,还存在通识课与专业课比例失调,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泛而不精, 实习实践课程目标不明、主题不清等现象,整个课程体系尚未较好的体现其专业特色。 三是专业素质拓展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学生在日常上课中表现较好,但参与专题研讨、讲座、技能大赛等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专业拓展活动的重要性宣传还不够到位,学生不了解、不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专业拓展活动少、质量不高,难以激发学生活动的热情,因此对专业发展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知。
一是个性与职业不匹配的矛盾。 冯雪丽在《小学全科师范生的教师信念研究》中对师范生的“性格特征是否适合当教师”的调查中显示,有24.1%的学生不适合当老师。[4]我们访谈中同样发现,部分学生对“我是谁”的确认中认识到自我的个性特点与职业要求差距较大,也因此影响了专业认同和从教信念。 二是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不确定的矛盾。 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且要有所专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注重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积累,且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 但在基础教育课程整合背景下,他们尚未熟练掌握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加上未来职业的不可预测性,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实践经历中不断反思、确认“我能做什么”, 在此过程中学生内心更多的是惶恐和不安。 三是个体身份感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学生入学前对专业学习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未来职业认识越来越清晰,其专业能力的优势与不足也逐渐凸显,从而进入“我该怎么做”的思考。 学生在“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的反思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动机和行为,以更好地修正自己,构建一个“理想的我”,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难以轻松达到理想的状态。
一是加强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制度建设。 从教育需求及培养目标来看,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偏远的农村小学,但与同等学历、同样就业方向的免费师范生,以及分科型小学教育毕业生相比,他们既没享受经济上的优惠条件,也没享受到就业上的政策倾斜,而培养过程的“高要求”与就业方向的“不理想”则形成了强烈的心理落差。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国家及各省市要根据当地基础教育需求及经济状况,及时制定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培养办法, 对生源质量、培养过程、 就业方向做出明确规定, 明确政府、高校、学生的权责利。 出台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彰显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优势。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根据农村小学师资需求情况做好招生、 培养和就业工作,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逐步将其纳入公费定向培养行列。
二是加强宣传力度,改变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认知。 如前所述,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择业时处于专业对口但却不受认可的尴尬境地。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及用人单位认识到该专业的社会价值及专业优势,在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时给予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同等的机会,选拔出质量高、素质全、业务精的小学教师,逐步提升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
三是加强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提高学生与专业的适配度。调查显示(见表1),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的专业选择方式在专业认同方面呈现显著差异,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专业选择方式的学生。 因此,填报高考志愿时,教育部门及各高中要提前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对各专业的了解,教师及家长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并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其兴趣、爱好、特长,以寻找比较适合的专业,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
表1: 专业选择方式对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四是尊师重教,提升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首先,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表彰基础教育中的先进典型,强化基础教育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及地位,激励在校学生认真学习,强化本领,并吸引他们积极加入到基础教育教学岗位上来。 其次,为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提升专业吸引力。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机会少、晋升空间小、前途渺茫,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培训计划,逐步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在晋升方面要优先考虑有农村教育经历的教师,让在校学生看到农村教师的发展前途。 最后,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证各地区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于偏远地区的小学教师给予交通补贴、误餐补贴、住房补贴等,优先解决农村教师的编制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创建“下得去”“留下来”“教得好”“有发展”[2]的工作环境,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
一是建立四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方面,我们要考虑专业特点和就业去向,从“师范性”“实践性”和“学术性”三方面探索其培养机制。 首先,高校要根据地方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责任,营造有地方特色的师范教育文化,[6]探索新时期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其次,加强农村小学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 按照《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逐步建设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强化农村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见习、实习工作,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实践中锤炼自我,提升自我。 再次,取得教研机构的支持。 针对学生专业素养拓展存在的不足,高校应多与教研机构互动,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教研机构的基础教育研究,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问题、全科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名师教学方法等,邀请教研机构的专家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入职教育等工作,激发学生的教学智慧, 提升学生的教研教改能力。最后,争取政府在财力及政策方面的支持,保证学生得到有效培养并畅通优秀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提升学生的专业行动力。
二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凸显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优势。 首先,增加通识课的比例与门类,注重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通识课的比例应该达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课程门类不仅包括国家规定的思政理论、大学体育、创业基础等必修课,还应该包括人文、科学、艺术等选修课,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其次,统筹专业教育课程建设,注重学生的专业化发展。 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专业基础课,二是专业核心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 最后,强化实习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发展的连贯性。 实践课程要分学期、分层次制定实践目标、设定实践主题,体现实习实践的全程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习与教学的贯通,做好充分的职前准备。
一是强化专业价值,提升专业自信。调查显示,在专业认同的五个维度中学生的专业价值认同得分最高,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价值有较高的认识,这也是提升专业认同的有效切入点。 首先,要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形成正确的自我与专业价值观。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认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还要尽可能多的参与专业研究,通过查阅文献、阅读文件政策、咨询老师等途径, 全面了解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地位、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就业方向、以及国家对该专业的期待,认识到自我与专业的社会价值,达到自我与专业的统一,避免一些片面认识对自我发展的消极影响。其次,强化专业优势,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通过对专业全面客观的认识, 要多看到专业的正面效应,并时常进行“我学的专业很好”“我适合学习这个专业”“我喜欢自己的专业”等积极的心理暗示。最后,要增加专业自豪感。有了自豪感才乐于向周围的人介绍自己所学专业,增强专业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进而形成良性互动。
二是培养专业情感,坚定专业信念。 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了解设置该专业的背景,理解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对国家发展、教育进步、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同时多参与一些实习及社会实践,了解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对该专业的需求, 并自觉接触农村小学教育及学生,感受全科型小学教师的伟大使命及责任感,发现教育价值、教育乐趣,使自己真正爱上自己的专业,建立浓厚的专业情感。 另一方面,要合理定位,坚定专业信念。 在访谈中发现,由于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有 “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的价值何在”的困惑,这种困惑很容易造成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从而降低专业学习积极性,影响专业认同。 因此,作为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要从思想上转变认识,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认识到未来职业的崇高性,坚定理想信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为奉献基础教育事业打好基础。
三是内外兼修,提升专业素养。 首先,要广泛涉猎,夯实知识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要求未来的教师具有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和综合教学的能力,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广泛涉猎,不仅要熟练掌握教学理论与技能,还要擅长教育管理,有效开展教育研究。 其次,要精益求精,学有专长。 “全科”并非是“广而泛”的发展,除了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还要结合自身优势,在擅长的学科领域强化专项技能训练,实现优势发展。 最后,要修身养性,促进身心健康。 作为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不仅要练就过硬的教学、管理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因此,在校期间要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坚强的毅力。 同时,还要通过课堂学习、自学、讲座等形式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为将来工作中进行自我调节及自我减压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