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文文
工匠是指熟练掌握某一领域技术的手艺人,工匠精神就是凝结职业之上反映出的职业品格。古人认为,工匠精神讲求“巧夺天工”的创造精神、“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强而力行”的敬业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以及“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运斤成风”道技合一等的有机统一。
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既需要优秀企业家、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又需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具有先进理念、精湛技艺和精神追求的大国工匠。高职教育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前沿阵地。在高职教育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工匠精神是工人从事工作的过程中,对自身职业的热爱和专注力,将自身的工作当成职业一样持续地追求。当代工匠精神应在传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入时代特征,其内涵应包含知识、能力、素质、文化四个方面的元素:一是知识元素。当代工匠应具有获取和及时更新岗位知识的能力,对自身岗位知识肯于钻研,并能够适应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知识变革,敏锐掌握最新的发展动向,及时更新岗位知识,同时能够以产业链条为主线对岗位的关联知识广泛学习;二是能力元素。当代工匠应对自己的岗位能力追求卓越,这里的能力应是一个技能系统,是经过系统化培养而掌握的多种基本技能的总和,涵盖操作、分析、管理等多种元素;三是素质元素。除了应具备传统的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基本素质外,不同行业或岗位因岗位的特殊性对其身体、心理等基本素质提出明确的限定;四是文化元素。工匠精神中的文化元素是最复杂和多元的,但其是衡量工匠精神的主要依据。大体上可将工匠精神的文化元素分为四大类:一是在价值取向上要对从事的岗位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在事业追求上具有使命感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三是在道德修养上要肯于继承传统的优良文化,包括厚德、自强、尊师、守纪等;四是在认知习惯上要肯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在岗位上大胆创新。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靠的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的特点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之前的几十年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及欧洲的价格都是非常低的。近几年,中国制造正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劳动力的成本在慢慢提高,现在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的价格是周边越南、缅甸等国家的八倍以上[1]。在竞争力的驱动下,中国制造已经减弱了竞争力。此时,我们需要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的品质,让中国制造的产品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品质较高。在品质较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成本不重要。要提高产品的品质,就需要提高制造业的水准[2],在这种情况下,工匠精神具有独特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比较偏颇,因此,很少有人将自身的工作当成职业一样持续地追求,所以,在传统观念中是缺少工匠精神的基因的,在某种程度上,工匠精神是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传统观念的颠覆。工匠精神需要一套机制扭转这种观念。工匠精神是要让人觉得从事一个简单的、普通的工作,可以赢得非常好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时人们的观念才会慢慢发生变化。否则人们还是会走过去的独木桥,即体力劳动好,就会走向领导岗位或者换一个工作或者去别的行业做。这样工匠精神是很难培养起来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实现全面发展,培养职业精神,锻造职业素养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工匠精神需要时间去积累,现在对技术人才的培养观念也是在慢慢转变的。现在有很多的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职业技术学院来培养,主要因为现在很多家长已经逐步地转变了一个观念。过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随着国家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正在发生着改变。现在对劳动尊重,对劳动者尊重,劳动者社会地位不断地提升,这对职业教育起到了助推作用。
职业院校尤其是工业方面的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时,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的机会。当学生刚刚接触一个行业时,老师要让学生有兴趣。长期以来,许多职业院校把学校发展定位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上,重技术轻思政,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无形中把人功利化、技术化。当前,很多职业院校思想政治、人文精神类的课程被边缘化,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学历没学问,缺少人文底蕴,缺乏工匠精神的熏陶。一个产品经过了学生的劳动,产品的外观和品质都得到了升华,学生就会从中得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兴奋的,未来学生就会以愉快的心情去工作。
除了在技能等职业方面要培养工人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工匠精神都是应该被大力弘扬。比如服务行业,从某个角度来讲是一种商品,日本人在服务方面已经做到了极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工匠精神。例如,日本东京有一家知名的寿司店,寿司店的学徒员工进店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拧毛巾,即将热毛巾放到热水里煮完后拿出来拧干,拧干之后放到客人手上时,毛巾恰好外面的温度不烫手,而打开之后毛巾里面还有点热,这个时候擦脸的效果是最好的,给客人的体验也是最舒服的。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程序,寿司店要求学徒要学五年的时间。这个非常简单的动作给客人带来的这种一致性的体验,其实是在漫长的过程中训练出来的,而这个简单的动作赢得了口碑。
从近几年的一些招聘会上会发现,高端蓝领现在是非常急缺的。现在,我们国家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春天,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二是职业教育确实对经济的转型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很多大公司从领导到师傅们都深刻地认识到,如果公司想要继续发展、想要腾飞,主要靠人才,而这个人才不仅仅是研发人才,还有大量的工匠人才[3]。
日本通过良性循环使服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然而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建立这样一个机制。大家现在都在提倡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还需要有一个价值认可系统。例如五星级酒店门童这个职业,国内选用的基本上都是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但在欧洲等发达国家,五星级酒店的门童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老年人从年轻时一路考核升级,级别越高,考核难度越大,能坚持到最后并且考核过关的人,就会获得金钥匙标志。在国外门童这个行业有自身独立的评价体系,这个职业是一层一层升级的,升到金钥匙这个标志时,全世界的五星级酒店都邀请,而且薪水也很高。但是在国内的行业认知里,门童这个职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在欧洲等发达国家,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想干好,都不简单。例如,瑞士钟表被全世界认可,但其实在瑞士有大量的个人制表师,从钟表的设计到制作,主要都是由一个人完成,瑞士制表师自身从事的这个工作,最后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国内需要一个价值认可体系,也就是形成激励机制,让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将这个工作做好、做精之后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一点是我们社会需要做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光提倡工匠精神,效果较差。社会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同时,更需要给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创造土壤,因此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直接影响着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推进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紧密结合工匠精神培育,建设和发展文体文化。推进仪式活动的形式改进与内容创新,加强对“敬礼工匠”等各类仪式文化的育人功能,建设和发展仪式文化。通过培养职业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同时,职业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树立新一代工匠精神,建立提倡工匠精神的激励制度,为大力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