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滨 黄贞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逐渐从理智取向、技术取向转移到实践反思取向上来[1]。学前教育专业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同时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应该建立一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即高校与幼儿园构建校企共同体,整合资源,实现人才共享,协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目前存在一些困境。
高校在与幼儿园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未找到合作共赢的基点,合作失衡,造成高校一头热,幼儿园意识淡薄。究其原因,高校教师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幼儿园内在需求。高校教师理论性强,但是幼教一线实践经历比较匮乏,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研究处于浅层次。且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仅限于观摩教学。另外,幼儿园为缺失工作经验的教师提供合适的实践岗位可能影响园所的运行且需扩大成本的。幼儿园难以提供适合的实践岗位,教师的企业经历并不能为其带来教学所需的工作经验。
高校师资紧张,教学任务重,能派到幼儿园全脱产和半脱产参加实践锻炼可能性不大。校企工作时间一致,教师难以利用寒暑假持续深入实践。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和工作考核体系偏重科研成果水平,忽视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教师自主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意愿不强。因为合作时长有限,合作往往流于形式,高校教师无法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学前教育新趋势,难以为幼儿带来实际利益,甚至还会影响园所正常运转。达不到培养“双师”教师的作用[2]。
穷则思变,面对困境,笔者所在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积极探究,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实践、验证,探索出“院园融合,共育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1.搭建院园合作平台
为顺应本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产学研”视域,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深挖校企深度合作点,坚持完善“政府支持、学校引领、幼儿园共建”的“政院园”共同体,搭建行业、企业幼教师资联合培训平台。在本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协作下,建立了30余个实践基地。与本市教育行政部门、国内知名兄弟院校和省内外龙头幼儿园共同创立产学研指导委员会。同时受邀加入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创办的幼儿教育学会。院园双方共建共享,共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师队伍,提升学前专业建设品质和幼儿园办园质量。
2.精选培养对象
“双师型”教师培养人选的确定关乎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培养人选遵循推荐原则,在组织选派与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专业教学等情况[3],对“双师型”培养对象进行有计划的审批。力求选择“德才兼备、靠得住、有潜力、能发展”的教师,优先考虑核心课程教师以及骨干教师。
在专业应响应《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进“双师”素质工程,探索高校和幼儿园“请进来、走出去、互相往来”多种培养形式。
1.选派专业教师入园实践锻炼
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实践不统一的问题,教学与幼教教育人才需求相脱节。制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规划,有计划分批次地遴选优秀教师到各级示范幼儿园开展多样化的实践锻炼,诸如选派教师入园管理园所、培训师资、顶岗锻炼、跟岗锻炼、观摩学习等。教师在职业环境中实践锻炼,了解了幼儿智能的发展水平与现状。洞悉了幼儿教育动态需求,积累了教学所需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有效提升职业实践能力。同时发挥了高校教师理论优势,扩大了幼儿园教师理论视野,促进校企共同体紧密结合。
2.选聘幼教名师入校实践帮扶
国家提倡三方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共同体,可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在专业方面,应从幼儿园选聘具有先进办园理念和丰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幼儿园园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双师同堂”的教师培养方法。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对工作,组建教学团队,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同班同课同授。兼职教师作为幼儿园教师的岗位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实践帮扶。助推专业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岗位能力要求、岗位素质以及学前教育新需求,提升岗位教学能力,解决课堂教学与岗位胜任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其次,在时机成熟时,专业根据市场需求,扩宽培养路径,采用“引企入校”的方式,在校园内创办专业工作室,引入有经验的幼教名师,专兼教师合作开发工作室课程,共同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室为教师实践教学搭建日常化平台,又不影响正常教学,快速便捷实现“双师”培养目标[4]。专兼教师优势互补,共同成长,打造了“实岗化双师”教学团队。
3.选送校企教师置换岗位
院园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采取“教师岗位置换”形式共育双师。针对同一领域,高校和幼儿园遴拔卓越教师互相置换教学岗位,高校教师深入幼教职业环境,幼儿教师到高校指导学生。专兼教师拥有换位换岗经历后,打通高校和幼儿园的壁垒,打通职前职后教育的壁垒,改变了高校和幼儿园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办学模式。
“院园融合”的合作实体中,形成的“双师”队伍建设形式,可以促进教学与岗位要求无缝对接,有效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
专业顺应学前专业认证要求,推进“双师”素质工程,探索高校和幼儿园“协同育人”“协同教科研”“协同开发课程”等共同发展机制。
1.协同育人
依据教育部“政校企”三方协同育人要求,专业以“岗位胜任为导向”,形成了全时空贯通“实岗化”实践教学模式。打通校企壁垒,利用学校和实践基地实训实践平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会贯通,实施专业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
高校教师担任专业导师,负责专业学习和理论指导。幼儿园教师担任行业导师,负责与岗位对接的教育实践指导。校企“双导师”联动模式下,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一对一结对子,分工合作,双向指导、评价,理论指导中嵌入实践指导,实践指导中穿插理论指导,协同育人。导师们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师师对话,制定双方认可的指导目标、内容和方法。行业导师为专业导师提供实践帮扶,专业导师为行业导师提供理论帮扶。双导师制度给校企双方教师提供了对话平台,教师们在对话中不断观照自我,不断反思,精准对接区域人才的培养需求。教师成长为既能胜任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复合型教师。
2.协同科教研
首先,要与园方协同教研,开展融入幼教现场的教研活动,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幼儿园教师因自身短板所囿,改革实践中往往缺失理论支撑,以至很难达到理念升华的高度。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可以把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带入幼儿园,帮助幼儿园将实践经验上升到教育实践理念的层次。同时促进了自身教育理念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其次,邀请园方代表入校参加专业教研活动,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育实践、资源研发等方面的战略进行探究。幼儿园教师对幼教师范生的“职业人”岗位要求比高校了解更透彻,对幼教师范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园方代表切入专业教研活动,能为专业提供“活水”和灵感,减少探索弯路。
在科研方面,专业教师有其优势,可以在理论层面引导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和课题研究,传授科研的基本方法。校企还可以协同科研,专业教师与实践基地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共同研究学前教育教学问题。
3.协同开发课程
为解决课程教学不适岗的问题,专业与优质实践基地协同开发课程。基于院园融合,校企双方以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为切入点,组建专兼教师结合的课程开发团队。以实践为导向,抓住幼教的关键岗位任务,共同探讨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材等方面,对接区域人才需求。课程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换,利用学校和实践基地两个平台,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在校学习,入园实证,返校反思总结,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促进其课程开发能力螺旋式上升。
总之,院园融合深度合作,能够强化校企利益的整体性,引入实践元素,对接岗位需求。高校和幼儿园共同培养既是理论教学的专家又是实践指导行家的“双师型”教师,形成了校企构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对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极具科学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