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

2020-11-23 23:50卢冰洁范筱聪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4期
关键词:创业园民办高校校企

文/卢冰洁 范筱聪

长久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颁布了一系列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文件,为创新创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高效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和大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有些独立学院利用本部的科技园做平台建设孵化创业基地,以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有的以校园网作为创新创业专门网站,进行实验室信息化网络系统建设;也有的学校与民营资本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但是,大部分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的氛围不及重点大学,创新创业层次低,大多流于形式,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局面难以打开。

一、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遇到的瓶颈

毕业以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在校园的创业学习机会和条件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但是在民办学校中,虽然很多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得不到实践和指导,相对于其他高校,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已经拉开了差距[1]。暂且不说重点大学,就是一般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条件和环境也远远优于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出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创业的新路。但是大部分民办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校内创业园或创业中心。创业资金十分短缺,即便是建创新实验室也困难;其次也缺乏双师型的创业指导老师,项目的来源也相对比较少和单一;校内创业的基础设施落后,无力建设实验室或研究室;创业相关知识匮乏。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创业过程,使民办高校学生的创业之路面临更多的阻碍。

二、创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模式的意义

选择民办高校这一细分对象,关注的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的薄弱环节,即创业实践教育领域,所要建构的模式也具有适用性,在研究视角的选择上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这样的模式构建在创业实践路径的探索上,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创造性。走出去,与当地的创业园开展紧密合作,有利于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更好地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可以实质性地解决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的困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可能,增强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2]。这种模型一旦构建,经济价值也显而易见。这是校企合作的升华,既突破了民办高校创业的瓶颈,又有利于好的创业项目的孵化,校企在合作中达到双赢,学校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创业园得到了效益,可谓一举两得。

三、“民办高校+地方创业园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模式的架构

该模式的构建致力于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作为切入点,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实际,尤其是自身与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的差异,如学校层次、创业条件及环境不同,探索一条有别于其他重点大学或公办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新思路——走出去,通过和当地的创业园区开展深度合作的方式,升华以往校企合作形式,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模式,补齐双方的短板,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赢。这里所说的创业园,既不是本校的,也不是他校的,而是学校所属地的当地半官方半企业性质的创业园。目前,从中级城市到县级城市,均已成立了这种性质的创业园,与之进行紧密的合作,就能打造“民办高校+创业园”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模式,并结成创业共同体。我们试图构建的这种升级版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也是一个开放和动态的过程,根据大学生创业的需要和园区实际,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升级合作的层次和规模。一旦条件成熟,可将此模式在民办高校中做进一步推广。

选择“民办院校+地方创业园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为主题,是基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选择。民办高校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与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相比不仅存在学校层次差异,而且在大学生创业条件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我们将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作为切入点,研究一种校企合作的形式。这里的企业不再是单个公司,而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方创业园区,创业园区以扶持当地的初创企业和孵化大学生创办企业为己任。民办高校缺乏创业场地、资金及项目,与之进行深度合作,结成创业共同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校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选择地方创业园区作为合作对象,对于高校来讲,既解决了项目资金的短缺问题,又丰富了学生的创业实践,更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而选择与高校合作,对于地方创业园区来讲,既拓宽了创业园的工作范围,又明确了园区的服务宗旨和办园目标,还能为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持,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

在高等普通教育日趋大众化的当下,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融合,拓展了实践教育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弥补了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与创业园区合作,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层次,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容,这是一种创业实践模式的大胆探索。

四、“民办高校+地方创业园区”的新模式的运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味模仿或跟进重点大学和其他的公办普通高校,绝非明智之举。一味模仿高职院校又不符合本科院校的特点,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因校制宜,走适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创业就业之路,才是最佳选择。

首先,必须梳理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找出症结,这是问题的出发点。其次,正确看待民办高校与其他普通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及其成效方面存在的差距。不盲从,不跟风,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3]。

“民办高校+地方创业园区”的模式构建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地磨合。高校要先与当地的创业园区达成协商与合作,在校园里创办创新创业实践办公室,号召广大的学生加入并参与其中,学校配备相关的专业指导老师,创业园区配备相关的技术指导,双方合作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对学生的创业管理,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园区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场地,投入资金支持。通过学生的想法和创新,结合创业园区和社会发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技术指导。

创业园区和学校可以采取定向性培养的方式,针对每个不同的大学生所提出的想法或者潜在的能力进行培养、教育和管理,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服务。此外,学校还需要和创业园区不断地磨合,让学生逐渐进入良好的状态,理论与实践结合。

五、结语

“民办高校+地方创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是基于目前民办高校的创业实际而进行构建的,该模式一旦在众多院校推广,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脱颖而出。当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就业于社会所需要的岗位时,就会极大地壮大我国工匠人才、技术能手队伍,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不言而喻。不仅如此,该模式也拓宽了创业园的工作范围,丰富了创业实践,明确了服务宗旨和办园目标,实现了优势互补,人才与项目、资金、政策的有机融合,增强了园区发展底气和后劲。在高等普通教育日趋大众化的当下,将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既拓展了创业就业的空间,又弥补了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不足,可谓是一条多方受益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创业园民办高校校企
山西农谷青年创业园 依托科技打造现代农业新模样
苏州创业园:倾心服务筑侨家 硕果累累迎党庆
台湾青年随父深耕福清台农创业园20载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我们需要怎样的创业园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