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保护生态化治理路径研究*

2020-11-23 04:13:58孙群群唐海英吴湘军徐泉森
体育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水族民俗民族

孙群群 唐海英 吴湘军 徐泉森

大数据背景下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保护生态化治理路径研究*

孙群群1唐海英2吴湘军3徐泉森4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2.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3.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4.重庆文理学院拳击运动研究所,重庆 402160)

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是水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对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结合文化生态学进行“活态”治理保护,有助于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可持续传承,助力水族民族体育文化自信。同时,加强对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社区参与式治理,利用传媒手段推动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对外交流”,讲好水族故事,传播水族优秀传统文化,阐释水族民俗文化特色,展示水族好形象,不断推动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与社区参与治理新途径,助力新时代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保护生态化治理,绽放水族民俗体育文化新光彩。

大数据;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生态化治理;社区参与式

水族主要分布于在我国西南三省交界处,横跨黔、桂、滇三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员,水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更有本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资源。水族的端节是世界上最长的“年节”,水族的赛马文化活动是水族民俗体育历史的一部“教科书”,水族斗角舞不仅涵盖了体育与艺术之融合美的魅力,更是水族族群“活着的文化”。水族以她特有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她的动人与灵气。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入侵”和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偏差,越来越多的水族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唾弃”与“遗失”。水族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水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损失”巨大。比如,贵州三都水族斗角舞的“文化内涵变异”,广西南丹六寨水族聚居区民俗体育活动遭受“灭顶之灾”,云南古敢水族乡的水族“吞口舞”的后继无人,等等。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正在遭遇史无前例的“大屠杀”行动,拯救和保护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任务迫在眉睫。

查阅有关水族民俗民族体育保护的文献与专著,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较为宏观的顶层设计相关方面,或从挖掘与保护的手段与途径进行了阐释;或从法律法规进行了陈述,提出使用法律手段助力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或从传承主体的角度进行陈述,提出保护传承人就是传承与保护特色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或从“活态”角度提出,采用多方位、全系统的传承模式进行“动态”传承与保护;或从大数据角度提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新途径。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给笔者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方向。

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多耕植于自然环境较为偏僻的水族村寨,对其本土化、草根化、平民化的理解较为符合传承逻辑。因此,不能将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传承进行“空洞化、文字化”的凭空遐想,而是要进入水族、发现深化、融入水族、体验水族、感悟水族。当然,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传承是一个文化生态圈层的关系,在考虑治理路径时必须基于传承本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生态文化核层,当文化生态圈出现不平等能量交换而影响文化生态系统平衡的时候,尽可能地利用自身修复功能和外界干预来重塑文化生态圈平稳、和谐。因此,在国家大力提倡大数据时代,利用外层大数据“平台”创新融入“水族社区”,配合内核水族社区参与来进行全方位生态化治理,从而推动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文化生态圈层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1 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1.1 传承主体断层

课题组深入田野调查点发现,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传承主体出现严重的断层,有的地区水族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人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在广西南丹六寨镇龙马庄调查时发现,当地的水族民俗体育文化活动项目基本上处于一种“空洞”的状态,许多水族民俗体育活动项目濒临灭绝,极个别的民俗活动只停留在当地老一辈的脑海中,现实中已经处于“停滞”状态,而当地年老病残的老年人根本无法进行民俗体育活动的展演。因此,挖掘口述民俗体育文化项目,还原项目原始样貌的行动迫在眉睫。在云南古敢水族乡进行调研时发现,当地的水族民俗体育活动“吞口舞”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当地的郎师傅是吞口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经代表云南省多次参加吞口舞、傩舞的民俗舞蹈活动,获得政府的表彰与嘉奖。他感叹道,近年来跟他学吞口雕刻技术的人由于经济问题被迫外出另谋生路,这很可能导致吞口舞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断层。

1.2 传承与保护意识欠缺

调查中发现,水族族群聚集区的社区居民民俗体育文化保护意识存在严重的滞后,或者说根本没有保护意识。在云南水族乡村进行调研时,发现留在当地生活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的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年轻的、有文化的基本上都已经离开了故土,去“远方”寻找更好的归宿。当一个社区、村寨只留下一些没有经过系统教育的老年人或者文盲的时候,可想而知,“灌输”保护意识的道路有多坎坷。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村调研时,虽然当地社区居民对民俗体育文化保护有一定意识,但是由于其文化水平有限,传承、保护等法律法规也难以进行“本土输入化”,这导致保护意识出现水土不服的不良症状。

1.3 传承与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

水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维持发展。但是在调研中发现,管理体系混乱,管理主体责任归属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在云南古敢水族乡进行调研时发现,当地有关民族文化管理的相关工作主要由文化站的一位退休老师负责,在询问其是否知道如何进行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时,显然这位负责人没有经过系统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学习,这就给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添了阻力。虽然当地建有一间民俗文化博物馆,但是内部条件简陋,许多民俗体育文化的器物存在着破损、流失,许多文献保存不善,字迹模糊,纸张腐烂。管理混乱、管理体系不健全制约着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有序发展。

2 大数据背景下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生态化治理路径

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应从圈层的逻辑思维进行文化生态圈分析,内层治理应包括:提升水族民俗体育文化认同,拓宽水族民俗体育文化自信渠道,提高水族居民主动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自觉;外层治理应包括:利用大数据传媒渠道宣传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时代精神,利用互联网+APP“短视频+网红”方式传播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民族魅力。

2.1 内核治理:提升文化认同情感,拓宽文化自信渠道,提高文化参与自觉

文化认同,是指水族民俗体育文化要得到当地水族族群的内心认可。文化认同能激发民族文化自豪感,只有不断提升水族当地居民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不断践行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文化内涵,用自己的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促进本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他者认同”,才能将“我者认同”与“他者认同”合二为一,促使本社区居民参与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生态化治理。

文化自信,就是要不断拓宽水族居民的文化自信渠道。由于历史原因,水族很长一段时间受到压迫、欺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族居民迎来了翻身当主人的机会,在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水族居民从卑微的性格逐渐走向了自信的征途。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要不断想方设法地增强水族居民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让其对本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充满自信,敢于拿出自己本民族民俗体育文化与其他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交流、沟通。不断地将自己本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特色在中国文化之林中进行宣传,甚至走出国门,让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为世人所熟知。

文化自觉,就是要让水族居民树立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将其变成民族的使命,不遗余力地自觉参与、传播与传承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

而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文化认同是参与治理之“源”,文化自信是参与治理之“魂”,文化自觉是参与治理之“纲”。

2.2 外核治理:大数据传媒宣传文化内涵精神,“互联网+APP”传播民俗文化魅力

大数据传媒宣传文化内涵精神,就是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将水族民俗体育特色资源的文化内涵精神进行广泛宣传。其一,利用高清数码相机、摄像机和扫描仪等设备,对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物态文化进行记录,获取图像信息,再经图像处理软件转为数字化信息,再通过数字化仿真技术、编辑合成技术,形成完整的虚拟体育活动数据,实现体育活动的可视化。其二,运用数字化技术,制作成不同的三维动画音像制品,访客通过点击图标或超链接就可以收看这些音视频介绍,还可借助VR技术实现人机交互,更好地体验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APP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宠。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APP”的模式传播自身魅力。开发一个水族民俗文化的运动APP,将所有水族民俗文化活动项目都列入其中,构建虚拟场地、器物、服装、环境等,让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活”起来。在APP里可设置民俗体育文化学习、民俗体育运动项目技术学习、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交互性数字叙事微电影、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游戏等。通过“互联网+APP”设置符合新时代人们对于新事物需求的水族民族体育文化内容,积极传播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

抖音、微视、快手等当前手机快餐文化的出现,造就了一批“草根网红”。水族民俗体育文化应该借助自身“内涵文化”成长环境的接地气性、草根性,不断将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经过定时、定量、定规格的现代品牌文化包装,通过水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进行网络宣传,先打造一批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网红,再进行具体项目活动、器物等物态文化的网红宣传。总之,通过网红效应满足现代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需求。虽然水族民俗体育文化借用大数据进行生态化治理传承有一定的难度,但却是当下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有效治理与保护的不二之选。

3 结语

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现代化有效传承与治理,必须借助大数据时代所赐予的机遇,将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进行全方位、科学、系统性地挖掘、记录、修复和保护。将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资料进行现代大数据数字化处理。利用3D扫描技术、高精度数字摄影技术、动作捕捉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图片缝合技术的进步,不断完善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数字化传承治理模式。诚然,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活态”传承治理也需水族居民参与其中,实现传承主体“人”的可持续化,这就需要将“族群文化认同”观念深入水族族群日常文化交流之中,让水族居民充分认同本民族文化,从而激发水族居民的文化自豪感,进而产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水族居民自觉参与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生态化治理的核心,只有激发水族居民对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文化自信,才能使得文化自觉成为一种“顺其自然”,才能使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生态化治理之水源远流长,才能实现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资源的“对外交流”,讲好水族故事,传播水族优秀传统文化,阐释水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展示水族好形象,绽放水族民俗体育文化新光彩,为实现2020年决胜小康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1]孙群群,白晋湘,罗玲.中西舞蹈身体运动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基于对水族斗角舞与西班牙斗牛舞的比较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3(5):47-50.

[2]崔家宝,周爱光,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体育科学,2019,39(4):12-22.

[3]陈小蓉,陈斌宏,邓宏,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创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0):127-134.

[4]万义,王健,龙佩林,等.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身体运动文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学分析——东巴跳与达巴跳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14,34(3):54-61.

[5]杨海晨.倾听体育亲历者的声音:口述历史概念内涵及案例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34(2):48-50.

[6]刘雨,李欣.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4):469-473.

[7]于松明,沈佳姝.以抖音为例谈谈短视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9(2):38-41.

[8]代丽娟.台湾地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技术传承[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5.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Protection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of Shui Ethnic Folk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rge Data

SUN Qunqun, etal.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lities, Duyun 558000, Guizhou, Chin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CTY018、19BTY117);2017年贵州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项目编号:黔教合KY字[2017]346);2020年贵州省科技厅项目(基础研究计划);2020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

孙群群(1991—),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水族民俗民族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我们的民族
水族敬酒歌
黄河之声(2021年18期)2021-12-14 04:10:42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上帝的水族馆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