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公共产品供给与粤西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

2020-11-23 04:13梁小军余卫平唐建倦吴碧波王瑜浩聂红华
体育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粤西供给小镇

梁小军 余卫平 唐建倦 吴碧波 王瑜浩 聂红华

脱贫攻坚、公共产品供给与粤西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

梁小军1余卫平2唐建倦3吴碧波4王瑜浩1聂红华1

(1.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广东 肇庆 526020;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3.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4.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使贫困人口脱贫有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选择,在目前宏观经济转型和微观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已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手段,且前景可观并大有可为。农村工作、生活、学习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村公共产品,亦是粤西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体育特色小镇与公共产品供给有很强的相关性。公共产品供给对于推动粤西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加速乡村经济结构合理化转变、农村经济的振兴有着重大意义,而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公共产品供给;体育特色小镇;脱贫攻坚;制度建设

贫困是阻碍人类发展亟须解决的一道世界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扶贫任务任重而道远,而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使贫困人口脱贫有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选择。湛江、茂名、阳江三市是广东西部欠发达地区,行政区域总面积3.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18.13万人,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7156.87亿元,占全省比重仅为7.5%,人均GDP均低于广东省水平和全国水平。广东贫困人口最多地方集中在粤西的湛江和茂名,其中湛江有贫困户分布的行政村1608个,贫困户8.74万户,有贫困人口24万多,贫困人口占广东省的近1/7,扶贫脱贫的道路还很漫长。2017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布《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发改规划〔2017〕102号),该意见将会对资本市场扶贫发挥积极作用。体育健康小镇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区域市场经济活力和绿色发展的集中体现。2017年8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示范名单,其中广东有5个项目入选,体育小镇成为新宠。粤西地区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传统体育文化底蕴,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市场潜力巨大。粤西地区唯一入选的镇是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国家将提供一定的资金,为小镇提供体育设施标准化设计样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和休闲需求,将健身、休闲、文化、卫生、教育和培训相结合,形成产业链和服务圈。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给粤西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在粤西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必须站在整体发展的高度上,采取强有力的非常手段,实施深度扶贫和精准扶贫,以非常之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无法避开贫困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从新型城镇化、减贫脱贫与特色小镇到“中国梦”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贫困的释义和对抗贫困的问题。英国行为学家朗特里(S-Rowntree,1901)首先从居民收入角度对贫困进行阐释,将扶贫模式划分为“外部输血型”和“内部造血型”。到今天仍然广泛被采用,影响深远。美国罗格纳·纳克斯(R-Nurkse,1953)对“贫困恶性循环”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紧随其后于1956年提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2001年,阿梯(Awty)提出了“资源诅咒”概念,主要研究矿产国经济发展问题。Bourguignon等人认为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贫困原始动因的研究持续增加,并将贫困的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贫困,另一种是相对贫困。并从气候影响、收入增长、地形地貌、生育政策、水文特征、病残教育、市场条件,交通状况、政策影响、自身观念、科技、劳动力、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了贫穷原因(周怡,2014;郭伶俐,2013;李志超、李刚,2016)。扶贫应因地制宜,也有学者从制度变迁角度对扶贫机制进行研究。

二是城镇化与贫困减速。Cali等(2015)研究发现,经济联动效应和区位效应是城市化影响贫困的主要因素。前者指的是将大量人口转移到城镇等经济中心,从而减少了农村人口的规模;后者是指城市化产生的城乡消费关系和农村人口就业率。而农产品价格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农村的贫困状况。Kanbur等(2016)分析了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城市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城市化的地域与空间特征不相同,并对其城市化做了一定的研究。部分学者还对石漠化地区、民族地区、山区等不同类型的贫困地区的城市问题做了研究,并讨论了贫困贡献的城市化问题。此类研究还有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杨国安、徐勇,2015;冯文荣、杨银海,2013)、城镇化模型的缓贫效果研究和城镇化恐新增贫困诱因(方时姣、苗艳青,2016;崔学刚等,2015)、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朱孔来等,2014;陈明星等,2015)等。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优秀理论成果也为减贫脱贫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多维贫困理论、系统思维、人地关系理论等。

三是旅游与体育特色小镇。国外有很多学者研究体育旅游,早在1966年,Don Anthony就研究了英国体育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为体育旅游的研究与开发打开了一扇大门。随后,Hinch、Higham(2004)从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旅游体育等方面对体育旅游的定义进行了比较。Mike Weed和Chris Bull对体育旅游氛围进行了分类,其中包括体育训练、含有体育内容的旅游、体育参与旅游、体育赛事等类型。早在1857年,英国就有了登山俱乐部,日本和韩国则以滑雪为主题促进体育旅游。目前的代表案例包括以登山为主的法国夏蒙尼体育和旅游小镇,以及以冒险为基础的新西兰“皇后镇”。瑞士依靠勃朗峰的自然地理优势成为体育旅游胜地,英格兰曼彻斯特则以足球而闻名。在体育旅游方面,国外起步早、发展快,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中国更为丰富。体育旅游包括3种形式,即健身类、强身类和观战类(李勇,2009)。全域旅游为体育特色小镇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蒋清、敬艳,2017)。目前,典型的体育特色小镇包括浙江省绍兴柯岩酷玩小镇、海宁马拉松小镇、昆明安宁市的红土网球中心、重庆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羽毛球城等。

四是粤西地区体育相关研究。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战略背景下,以“体育产业+特色旅游”为创新方向的体育特色小镇应运而生。卓明川(2013)对粤西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后,提出建立体育发展保障机制。邱金新(2008)对粤西地区农村农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情况展开较为全面的调研,走访了湛江、阳江、茂名等市县体育局群体科、乡镇农村等。樊花梅(2015)研究了面对西方体育的强势文化渗透和原有生存环境的逐渐消失,提出粤西地区必须寻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新途径。苏燕健(2018)就粤西地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供给与需求情况开展深入调查。吴剑明等(2013)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在粤西经济现状背景下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总之,粤西地区体育存在着生活性、交融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但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保护与传承化环境恶化,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国外理论由于所处的经济政策、时代背景和立意点不同,虽然对减贫缓贫返贫扶贫、特色小镇和公共产品进行了阐释,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粤西地区与这些理论的特定前提存在很大出入。从制度上如何导致城镇化的要素研究还比较浅显,以扶贫方式参与城镇化模式的归纳总结不够。国内外城镇化的主导力量不一样,欧美国家是以市场为导向来推进城镇化;而我国粤西地区明显以强大的政府力量为主导,特征表现为快速化、大规模和整体推进。西方已有的城镇化理论虽不能生搬硬套,但仍有借鉴价值,由于粤西地区所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走出自己的路。

国内相关研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体育特色小镇助力脱贫攻坚的传导规律和动力机制研究不够;二是体育特色小镇和脱贫攻坚综合系统的理论还不成熟;三是安全系统与动态调节和实现路径方面仍缺乏深入研究,形成国家级和大规模宏观层面的问题极少见,形成切合实际的结果很少见。体育特色小镇是减少贫困的重要手段,创建一种与脱贫攻坚相配套的粤西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思路,对粤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根据粤西地区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建设模式和路径,而体育特色小镇脱贫效应主要体现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

2 粤西地区体育特色小镇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互动机理

体育特色小镇是功能集成化、环境生态化、机制灵活化,具有明确空间边界的体育功能载体,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体育内涵,具有体育文化;二是功能叠加,包括生产、生活、居住、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赛事等;三是产业特色化。粤西地区由于资源配置不均导致城乡差距过大,矛盾错综复杂,并且还在不断扩大。一方面,条件好的地方有着客观的收入来源,并出现不少的新兴富户,两极化趋势增大;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凋敝、败落和倒退,困难户和贫穷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城乡间在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医疗等方面有显著差距,并且双重差距导致农村公共产品愈加供给不足。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产品效率低下。对公共产品的研究源于对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的思考。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公共事物有其固有的弊端和现实条件的制约而不被看好。英国学者托马斯·霍布斯就强调过,政府和国家本身就是作为一件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存在的。随后亚当·斯密把市场的导向性与公共产品的供给结合起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公共产品的性质和内涵。萨缪尔逊对“集体(公共)消费品”和“私人消费品”做出了界定与区分。林达尔认为人们因为公共产品的价格,对其需求总量大致一样。但是,由于国外城乡差距不如中国明显,所以国外对其农村的公共产品研究成果较少,但也有文献涉及影响因子、供给现状和供给模式等。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基本上是效率问题,所以说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反映出的是效率与公平的问题。萨瓦斯、雷蒙特等人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创建并倡导公共产品供给的PPP模型,有利于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即政府与私营是合作伙伴关系。梅基研究发现影响农村公共产品供应效率的是领导者的项目融资、项目计划和公共产品生产。与此同时,乌斯诺提出了三部门供给模型,即市场、政府、自愿部门。首先,公共产品与体育小镇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其次,农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村公共产品,所以农村经济发展与公共供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加速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也对农村经济转型的建设和推进意义重大。

2.1 体育特色小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促进作用

粤西地区过去几十年将大量资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现如今农村地区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城市大都已进入城市与工农业一体化阶段。这些年,虽然国家政府和广东省政策对“三农”倾斜,但是粤西已有的城乡社会经济失衡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并且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依旧。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将是行之有效的:体育特色小镇体系的创建与完善将会优化公共产品供给环境,促进公共产品的供应能力和生产,提高粤西地区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部分公共产品垄断被打破,有效解决生产、吸引社会投入提供资金和提高质量等问题;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将提高消费效率和公共产品供给,降低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提高农村地区的文化素质,城市文明持续稳定向农村辐射,促进工农业发展;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剩余劳动力吸收能力。

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体育特色小镇的反推动作用

一是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健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与完善,农村公共产品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粤西农村地区的“三难”问题依然很滞后,即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并且上学难是偏远地区的主要问题,这是收入不多的农民难以独自承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人民经济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起着决定作用。二是公共产品投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还优化了城市规模。那些为寻求更好投资环境的企业家和生活环境的劳动者,将作为人才和其他资本流入的因子,其会吸引更多企业巩固自身领先地位,增加当地工人的实际工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税收。三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要素和子项目的集中程度,有利于建立合理规范统一的市场体系,公共产品促进农村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最终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产量。

3 粤西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变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变迁

自1949年以来,粤西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人民公社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农村税费改革时期。事实证明,农村税费合同制度之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已经被忽视很长时间了。

第一个时期,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3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西地区因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有着很强的管理能力,早早实现了价值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1952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互助组织的雏形初现,在1955年到1956年,从初级合作社时期进入高层次合作时期,也就是高级合作化时期,农村公共产品由村民自己生产提供。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指挥者、决策者和供给主体由社队一起组建,并且公社内部消耗解决公共产品的需求。从1978年到2002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处于偏废状态。

第二个时期,农村税费改革至今(2002年至今)。2002年,20个省的试点仅在2003年在广东西部地区开放。通过农村税费改革缓解了农民的负担。中央政府具有很强的财政资源,但没有承担应有供给职责,并且供给单位的责任分担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分税制度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加剧了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导致了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缺乏,大大降低了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我国新一轮的农业改革之后的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并且大型农业机械采购和农业种植可得到补贴。2004年到2015年,各级政府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支柱,而且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经济”。

3.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及原因

广东省经济发展迅猛,全省财政收入稳步提高,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前景广阔。珠三角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协调发展,产业共建和对口帮扶取得显著成效,广东东部和西部城市中心扩张稳固推广。但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逐渐出现。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农业比重明显偏高,且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水平低。粤西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尤其是城乡资源分配不均与不平衡战略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放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所以通过何种途径增加粤西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就变得尤为迫切。

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使基层政府财政资源更为短缺。尽管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效果,如在农民减负上,但让农村基层政府财政危机更为加剧。我国分税制度改革后,中央和省级政府明确划分税种,但是相关的配套措施与农村税费改革脱节,导致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同时,冗杂的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结构,使粮食财政占用大部分公共资源。基层政府虽有财政转移支付,但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已大大削弱了。

二是效率低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农业的财政支持额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下降,粤西地区仍有大量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许多农民仍然没有条件使用卫生洁净的厕所,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仍然较低。因为预算不足,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以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并存在许多中间环节被层层加价,供给无序增长。公共资源浪费严重,公共资金管理透明度不高,资金管理混乱,存在暗箱操作、挪用和腐败等行为。

三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公共产品供给差距逐渐拉开。城乡发展资源分配不合理削弱了农村的积累和生产能力,使农业发展处境尴尬,城乡之间的公共产品供给差距显而易见:①农村交通不便,基础条件落后,资源差,公共产品稀缺,发展不均衡。②城乡供给的差异。城市的医疗、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建设都优于农村,农民要想享受这些需要付出更多。③农村地区成本负担不平等,农村税费征收与能力负担原则相悖,反倒是收入多者少负担,收入少者负担却多。

四是现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合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合理,管理和投资制度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投入较少。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取决于当地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资源。在这个阶段,自上而下的信息和决策传播路径没有自下而上来的准确,因为前者既不考虑农村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也不把握和理解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

五是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缺乏监督,具有盲目性。市场化改革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农村水电市场尚未有效建立,导致强势公众垄断农村公共资源。政府在承担产品质量监督和市场主体监督的责任不明确,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和公共资源流失。农村移民安置和筹款分配分散在行政机构中,而管理和审计部门又不能及时获取信息。同时,社会监督缺乏,农民缺乏监督意识和行为及自身能力有限,资金的支出和收入不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资金往往用于其他地方,甚至浪费。

4 粤西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增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建议

粤西地区虽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农村医疗条件有所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贫困地区。必须充分发挥体育特色小镇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应。

一是优化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仍然是广东的一个突出矛盾,粤西地区在人才集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与珠三角都存在很大差距,商业环境不够吸引人,支柱产业无法推动。尚未充分利用强大的生态优势。应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补齐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这块最大的短板,配合优化珠三角和粤北环形生态屏障体系。

二是强化指导和规划,加强小镇体育特色的综合协调。推动特色小镇(体育)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兼顾财政、税收、金融、市场资本等因素,明确支持重点、融资方案、融资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有利于加快体育城镇建设。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结合当地情况,探索农村产业一体化发展之路,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强价值链,扩大农业的各项功能,促进农业产业一体化和各种形式的生产。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监督管理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建立和完善基层政府问责制和绩效考核制,实行财务曝光制。通过政府问责制,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让人民群众在与政府博弈中不处于弱势地位,同时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建立健全自我约束管理机制,使干部的晋升与农民密切相关,健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政府之间的约束机制,加强审计监督的作用,及时调查和惩罚违规行为和违法行为。

四是增加农村转移支付,健全体育城镇转移支付制度。以前偏远落后地区的金融部门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得益于政府增加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农村电力、教师的工资、通信和交通条件有所改善。积极引进各类民间资本和外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扭转供给决策体制,减轻县乡基层财政负担。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对农村公共资源的监督。

五是增强政府主体地位,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农业金融支持增长机制,确保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需求。增加合适的国债比例,不仅要建设大型水利工程,还应投资农村公路、小电力设施等。维护和创造开放、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关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

六是推进组织产权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制定合理的减免税收政策,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减税,对经济发达或者发达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减税。对经济贫困或贫困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免税政策,具体征收的税种及其税率由税务部门确定。增加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转移支付,促进城乡一体化,规范政府行为,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行,加强公共财政建设。

[1]谢琴,王星兵.粤西地区幼儿体育教育活动现状及其致因分析[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6):4-9.

[2]苏燕健.粤西地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调查及其教育、培养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8(2):167-172.

[3]杨彩虹.探究粤西地区节庆表演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7(6):77-79.

[4]樊花梅.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粤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4):89-92.

[5]苏雄.粤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7-61.

[6]邱金新.影响粤西地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初探[J].南方论刊,2008(3):3-6.

[7]孙建华.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状况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0):8.

[8]吕小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基于公共产品视角的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152-153.

[9]罗丽英,卢欢.公共产品投入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4(8):14.

[10]王安栋.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和城市空间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4(5):51.

[11]曲延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责任担当:基于扩大内需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2(3):63.

[12]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J].社会学研究,2005(4):44.

[13]李海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J].东南学术,2007(2):46-53.

[14]叶子荣,刘鸿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历史、现状与重构[J].学术研究,2005(1):57-63.

[15]叶先坡.福建省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16]曲延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责任担当:基于扩大内需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2(3):63.

[17]张秀生,柳芳,王军民.农民收入增长: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分析[J].经济评论,2007(3):48-55.

[18]彭秋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南昌:南昌大学,2007.

[19]滕明雨,刘雨夕.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性[J].学术交流,2015(5):143-147.

[20]秦庆武.加快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东岳论丛,2005(7):171-177.

Poverty Eradication,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haracteristics Town in Western Guangdong

LIANG Xiaojun, etal.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Zhaoqing 526020, Guangdong, China)

猜你喜欢
粤西供给小镇
加州鲈在粤西掀起养殖潮!看上上生物如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真实性视阙下粤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粤西传统武术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