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隔代照顾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0-11-23 01:32李松林黄娜卢红羽刘洋田常辉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3期
关键词:隔代儿童心理贫困地区

文/李松林 黄娜 卢红羽 刘洋 田常辉

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普遍存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维持生活外出务工等情况,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深度贫困地区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集中分布的地区,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其中隔代照顾类型家庭的留守儿童最普遍,占比为32.67%[1]。

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所组成的隔代照顾家庭不仅大量存在,而且面临许多问题和困境。民政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了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推进和落实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因此,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隔代照顾家庭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隔代照顾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课题项目组在梳理分析相关研究基础上,在凉山、宣汉、色达等地区对留守儿童(小学阶段为主)开展心理服务活动的同时,深入到隔代照顾家庭日常生活中,从微观层面通过调研、实地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式分别对留守儿童、抚养者、学校老师、政府教育扶贫单位等相关群体开展调研分析,并结合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访谈,分析深度贫困地区隔代照顾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致力于探索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隔代照顾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在不同国家地区,隔代照顾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国内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晚。项目组综合文献研究和调研结果,分析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隔代照顾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原因主要有:

多数研究认为,隔代照顾、留守经历、家庭贫困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学业等方面会造成不良影响[2]。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堪忧,学习压力感、焦虑、情绪不稳定和人际敏感等均高于一般水平[3]。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格、学业、人际和行为四个方面。项目组在调研中也发现,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比例很大,有多年留守经历的比重较高,地区经济贫困使得儿童教育环境、教育质量等较差,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更显滞后,隔代照顾家庭中老人对儿童的照顾特别是心理照顾感觉吃力,在对相关教师访问中呈现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性格开朗、自我评价方面有较大的区别,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父母外出务工时长的增加而不断下降。82%以上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有一定的变化,因此,深度贫困地区家境贫弱的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关注和帮扶。

隔代照顾、贫困等生活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心理抗逆力)发展有促动作用。研究也发现贫困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显著地优于普通留守儿童,其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应对家境贫困的困境锻炼增强了他们的心理素质。项目组在深度访谈后分析发现,90%的受访对象心理状态比较稳定,96.4%以上的受访对象愿意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尽管访谈对象以中小学阶段为主,但表现出的情绪稳定性较高,能够理性认识父母外出务工,独立自主性相对较高,能够发展出自己的同伴关系并在同伴关系中获益,对老师的照顾较为接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相对接受。

隔代照顾老人与儿童的情感沟通薄弱,隔代照顾无法替代父母角色。调研发现尽管受访对象表现出较好的心理适应,但是在谈及父母问题时仍表现出明显的情感落差。调研过程中,留守儿童渴望父母亲情是最大的心理缺失。85%的受访对象虽然能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初衷(挣钱),但是仍然在情感上不愿意父母外出务工;认为亲人分离对学习生活有影响,主要体现为有孤独感;对父母的期望是多回家。而父母缺位导致的情感需求不满足,孩子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隔代照顾者无法完全替代。隔代照顾者面临年纪大精力不够、文化程度不够,存在孩子教育沟通有困难、经济困难、生活环境差等多方面问题。在访谈中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也表示情感缺失对其心理发展和当前生活有较大影响。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策略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

(一)政府层面

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严重性的关注已经形成共识,帮扶举措频出。隔代照顾家庭与当前中国快速的社会结构转型密切相关,人口迁移导致家庭的长期分离和结构变化,是农村家庭和社区经历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社会身份的变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问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解决更是一项系统工程[4]。持续聚集教育扶贫,精准施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隔代照顾家庭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是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的重要体现。要在当地经济脱贫的现实基础上,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以国家教育扶贫政策为支撑,加大投入,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弥补隔代照顾的不足。推动农民工就近就业,使之兼顾挣钱养家与子女教育。

(二)社会层面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中,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发挥合力,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争取发动社会各界形成留守儿童的帮助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模式,发挥志愿者和社工帮扶的积极作用,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地方高校要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社会服务工作,定期为学生和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留守儿童所在学校要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力度和效果,摸查建档、家校联合,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发展动态。开展一对一帮扶,加强对孩子的学业指导,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调研发现,师生和同伴关系在留守儿童应对困境中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老师关系亲密、有好朋友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心理更加稳定。

(三)家庭层面

父母即使不在身边,也不能丢弃教养责任,需承担养育之责。多项研究表明了父母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在调研中,孩子的心理发展与父母跟孩子的联系频率、对孩子的关爱程度紧密相关。现实距离不等同于心理距离,除了多回家看看外,新媒体时代,微信、视频、网络、电话等都是沟通联系渠道,工作之余要与家中的孩子老人多沟通、多交流,建立心理上的紧密关系,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生活学习指导,尽量减少距离带来的隔阂[5]。

三、结语

隔代照顾家庭相关研究在不断拓展中,研究发现相关领域的研究仍存在理论与经验研究相割裂、研究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等不足问题。当然,本项目组的研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多学科分析、定量分析和样本规模拓展上,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留守儿童问题已引发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现实困境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改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加强。

猜你喜欢
隔代儿童心理贫困地区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