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芳梅
大学生创新创业既能够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顺应我国自主创新的时代号召[1]。直播、微商等“互联网+”创业形式具有进入门槛低、投入资本成本少、易于推广的特点。因此,“互联网+”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首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2]。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新思维等,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然而,据《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仅为1.8%,高职毕业生仅为3.6%,在毕业三年后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3]。基于此,文章以经管类专业为例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探析,结合影响大学生创业动机影响因素分析进一步探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愿、能力的策略。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创新意识不足,创业意愿较低是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开展“互联网+”创业活动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愿不足与高职院校生源以及招生考试之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农村生源是高职院校主要生源,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差,学生中有近50%的学生为建档立卡户家庭子女;受家庭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内敛,与外界接触较少,生活经历简单,缺乏社会经验和创新与冒险精神,认为创业面临风险和挑战太大,不现实。此外,学生周边的亲戚朋友大多以务农或外出务工为主,创业者凤毛麟角,学生难以获得创业有关的指导和经验。与创业相比,学生更渴望在毕业时获得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以解决自己生存问题和家庭当前面临的困境;另外,受学习时间的限制,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实践都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除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学生对“互联网+”了解甚少,主要以购物娱乐消遣为主;加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设,主要是给学生讲授有关创新创业有关的理论和政策宣传,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近年来随着企事业单位招聘中对于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生在毕业时参加“专升本”考试,以期提升自己的学历。综上,受到学生家庭环境、学校教学资源、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时就业是首选,其次是继续学习深造,开展创业活动的较少,学生的创业意愿不足。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步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但是大多都是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的,讲授内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标准[4];课堂教学主要由辅导员或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完成,缺乏专职教师的指导,几乎没有开展与创业实践有关的教学活动,这种没有科学安排的教学,内容分散、不连贯,不利于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难以通过学校安排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提升自己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另外,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选修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修够学校所要求的学分,对于学生创业意愿提升不明显。除此之外,尽管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知识储备和理论应用能力,在实际的比赛过程中,指导老师代替学生在比赛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团队则成为收集、整理资料的辅助人员,比赛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近年来,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简化流程、提供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减免税收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5]。但是,扶持力度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和院校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获得项目基金少,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和发展受到限制,创业项目未能得到实际的开展。此外,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的宣传主要是通过思政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班级会议等形式进行宣传;对于创业政策的宣传主要是由系部负责就业管理的教师通过QQ、微信、公告等方式进行宣传和解读,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政策一知半解,只知政府大力鼓励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但是具体内容知之甚少,使得很多学生在开展创业活动时未能及时获得帮助,只能依靠自身,创业失败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而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进行创业团队的认可度不高,认为大学生缺乏资金、技术等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承担风险能力不足,一些企业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会对大学生创业团队存在偏见。
综上,受自身家庭背景、学校教学资源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一方面参与创业的意愿较低,主要为被动式创业;另一方面缺乏创业所需的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支持,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活动的发展。
从《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毕业三年后,创业成功者的收入约为同届学生的1.5倍。创业对于个人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应加强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养路径,着力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率、成功率和存活率,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从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提升。
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生活经历以及我国的应试教育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改变以讲座和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创业内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来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鼓励教师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成立社团,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邀请本校创业成功典型和企业家到校进行创业经验的分享。整合多方力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创业意愿,提升学生创业活动参与度。
创业能力的提升依托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高职院校应继续开展创业教育的培训,并根据需要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使创业教育的内容更好的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不断提升是提升创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的途径之一。学校可通过调整和改变教师参加职业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创业经验。
创业实践不足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受到资源的限制,创业基地的建设规模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导致大部分创业项目不能入驻,学生缺乏开展创业实践的机会。因此,政府需进一步协调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在不同区域和院校之间的分配,有序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增加学生的创业实践机会。同时,高职院校鼓励需要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进行实践的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增加参与创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就业问题,还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且带动就业,因此,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政府需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开展创业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社会民众对大学生创业的认知和态度,增加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搭建创业服务平台,组建创业协会和论坛等方式增强具有创业意愿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跨专业组建创业团队,弥补各自在专业技能上的不足。对于正在实施过程中的创业项目或团队,要做到定期跟踪,不仅要关注其创业活动开展的成功情况,更要关注项目的存活率。
鉴于创新创业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激发,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势在必行,需要校方紧贴国家政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