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自立
性教育是影响青少年性态度、性认知、性行为的重要教育,其核心是对青少年性观念的价值引导,包括生理层面的性知识教育[1]。当今,国内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缺乏,性知识来源渠道单一,性教育方式固定;性健康教育内容不是注重性道德、性生理和综合性知识的教育[2]。不完善的性教育也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影响。错误的性观念、性知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分析青少年性教育问题时,开始尝试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青少年群体的性教育问题。从青少年个体层层嵌套的环境系统中分析造成其性教育缺乏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手法进行防治。
微观系统是环境层次的最内层,是青少年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性观念、性知识、性教育学习方式及效果。主要包括家庭、学习、朋辈群体等的影响。
1.家庭是青少年性教育的第一场所
性教育本身具有隐蔽性且要考虑到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和其存在的性问题的特殊性。相比于社区学校,父母可以在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条件下,通过良好的亲子沟通形式,以更平易温和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性教育。但是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等),父母往往忽视或无力对其子女进行性教育。此外,父母性教育知识的缺乏以及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的性教育还处于羞于启齿的状态,因此,在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基于家庭微系统的性教育并没发挥其功能。
2.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性知识的重要教育基地
学校在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学校性教育存在一定问题。
(1)性教育未必真正纳入到学校知识教育体系之中,只依附于思想道德教育之下,没有专门的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2)校内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性教育课程培训,且大多是“兼职老师”,缺乏正确的性教育知识,很难对学生们开展适当的性教育。再加上学校迫于升学或考试的压力,将性教育课程弃之如敝屣。
(3)教师在讲授时,大多照本宣科式地敷衍讲授性生理、心理知识且对性教育采取规避、躲闪的态度,导致学生们无法获得真正的性知识。
3.同辈群体的影响
青少年极易与同辈群体,有共同爱好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小群体”。青少年群体之间会相互影响,继而产生“集体文化”和“集体行为”。关于性教育方面,青少年得以获取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从同伴处了解。这种“同伴教育”的特点是参与性强、形式活泼、尊重平等,核心是群体间的交流沟通[3]。但是,消极的“同伴教育”会导致群体内部分青少年产生对性知识的错误认识,性经历成为一种可供炫耀的资本或过度神秘化“性行为”,导致青少年好奇心和胜负欲的诱导下去尝试性行为。在同辈间传播性知识时,未经过系统教育,往往会导致获得的性知识良莠不齐,甚至是扭曲错误。
中观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观系统之间相互碰撞和联结。微观系统之间积极的联系会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影响[4]。在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时,单一的教育主体并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性教育需求,将学校性教育作为“主要阵地”,以“家庭性教育”为补充,社区承担一定的宣传教育责任,而忽视了以学校、家庭、社工等教育为主体的联动机制。
外观系统是指个体没有直接参与但却影响到个体的环境系统,在研究时应把服务对象放在更广阔的环境系统之中。
1.大众传媒
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少年群体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在“禁欲式性教育”的压迫下和对“性”好奇心的驱动下,青少年选择通过杂志、报纸、网站、网游等多元化媒介了解性知识[5]。通过现代化多样化方式学习性知识,能够推动性知识的传播方式变革,但是,通过未经筛查的方式获取的性知识,往往良莠不齐且掺杂着大量低俗色情的内容,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2.社区
社区作为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性教育的问题上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责任。然而,大多数社区尚未重视这一问题,社区缺乏专业化志愿教育服务队伍,没有使性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更没有建立社区青少年帮助中心进一步改善青少年性教育的内容。
宏观系统位于生态系统模型中的最外层,是微观系统、内部系统、外部系统的总和。包括特定文化中的价值观、文化、态度、法律等。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社会文化逐渐显露出多元化、现代化、开放化的特点。但各种社会道德观相互碰撞之时,“社会文化失范”现象也随之裹挟而来。“性自由”“性解放”的思想容易使青少年群体滑向不负责任性行为的深渊。
“性羞耻感”使青少年羞于谈性,为自己正常的身心发育套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产生严重的自卑厌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被贴上谦虚含蓄的标签。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社会主流文化都羞于进行性教育,视性教育为“洪水猛兽”。除此之外,国内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使青少年性教育长期处于“灰色地带”,实践效果更微乎其微。
社工要消除对青少年性教育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为青少年群体重新建构积极的支持系统。一方面,社工可以针对性观念错误或已发生“越轨性行为”青少年开展个案辅导。调控其不安情绪,鼓励其表达自己心理感受,进一步树立正确性道德观和性法制观,防控越轨行为。另一方面,针对家庭性教育中父母存在的性知识不足、性观念陈旧及亲子沟通不畅等问题。
社工可为其父母开展沟通技巧培训,开办性知识讲座,使其在学习性知识的基础上,更新性观念,加强青少年性教育。社工要利用同辈群体内性知识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培训,更广泛地影响青少年群体。
在学校性教育框架下,驻校社工要树立性心理、道德、法治等多元层次的性教育观念。可开设社工热线为青少年答疑解惑,在校园内设置性知识宣传展板、开办性教育讲座及沙龙会,为存在相似问题的青少年群体开展小组活动。
在中观系统层面中,对青少年群体来说,家庭、朋辈群体、学校等都能直接对其产生影响,社工要发挥其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促进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建微观系统之间积极相互影响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家校联系,让青少年能在两种环境系统中获得相互补充的教育内容,防控其失范“性行为”,监督评估青少年性教育的效果和不足,以助力开展后续活动;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开展各种性教育主题活动,并引导青少年及其同伴、家长共同参与,促进其相互交流并建立支持系统。
一方面,要利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和舆论,向青少年群体传播正确的性知识内容、性道德观念和性法治意识。要斩断劣质的信息源。另一方面,社工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组织开展教育小组活动,建立青少年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伍和专业的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补位学校和家庭的青少年性教育。
在青少年性教育中,相关部门要加强法律体系的建立,使青少年教育实践有法可依。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宣传积极的性道德和性心理观念,摒弃封建腐朽的旧性教育观,更新社会主流性观念。创造符合时代特色的开放、平等、多元化的“性教育观念”。让社会大众了解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防控越轨性行为及性犯罪事件的发生,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本文立足于生态系统视角,将青少年群体所处的环境视为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分别从微观、中观、外观、宏观,层层嵌套的环境系统分析青少年群体存在的性教育缺乏问题后,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对青少年群体逐步进行介入。既要发挥微观层面中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的教育和保护作用,也不能忽视中观和外观层面中大众传媒宣传、家校联系的重要性,以及宏观层面中法律制度的确立和树立积极正向主流价值观的必要性。但本文也有不足之处,缺少对多层环境系统交互关系的分析,过于注重微观系统,忽略了其他环境系统介入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