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分期针刺对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

2020-11-22 10:56田培良刘艳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泻法偏瘫针刺

田培良,刘艳平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吉林吉林 132013)

脑卒中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每年新发患者人数为200万左右,同时对于已发病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约为17.7%,而5年累计复发率高达30%以上[1-2]。由于病变部位可导致脑部中枢神经性损伤,约有75%左右的患者会出现与偏瘫相关的运动障碍,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在偏瘫患者的治疗上,针刺疗法具有创伤小、治疗费用低和无副作用的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但偏瘫患者随着康复进度的不同,其病证也在同步发生变化,导致常规的针刺疗法无法达到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针对此问题,该院康复科以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98例偏瘫患者为对象,观察肌张力分期针刺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现将治疗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98例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神经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MRI或头颅 CT 确诊;(2)患者生命体征平稳;(3)个人资料完整;(4)患者年龄在 45~75 岁。 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既往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智力障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49例)和分期组(49例)。常规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0.12±5.41)岁。左侧偏瘫患者23例,右侧偏瘫患者26例。分期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59.49±5.21)岁。左侧偏瘫患者24例,右侧偏瘫患者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开展呼吸训练、肢体关节被动活动训练、主动活动训练、站立训练和步态训练等。常规组患者取手三里、合谷、内关、阳陵泉和环跳等穴位,施泻法和平补平泻法等,进行针刺治疗;分期组患者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标准[3],Ⅰ~Ⅱ期为迟缓期,Ⅲ~Ⅳ期为痉挛期,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对于弛缓期患者,取水沟、手三里、足三里、合谷、曲池和梁穴丘等,施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提插泻法等。对于痉挛期患者,取后溪、外关、承山、天井、丘墟、申脉和悬钟等穴位,施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提插泻法等。两组患者均每日针刺治疗1次,每次50 min,连续治疗30 d。

表1 患者神经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患者神经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NHI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t值 P值 t值 P值F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n=49)分期组(n=49)t值P值23.75±4.55 25.04±3.60 1.548 0.125 16.09±2.92 10.60±3.37 8.607 0.000 9.916 20.469 0.000 0.000 42.09±6.94 42.02±6.06 0.048 0.962 56.95±7.17 67.75±6.27 7.931 0.000 10.568 20.650 0.000 0.000

1.3 观察标准

(1)神经功能评分比较。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 Stroke Scale,NHISS)为标准,评分区间为0~42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越差。(2)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以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为标准,评分区间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以Barthel指数量表为标准,评分区间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好。(4)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以《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为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种。显效为患者关节活动和肌肉无明显受限和萎缩,肢体肿胀和疼痛消失;有效为患者关节活动和肌肉轻微受限和萎缩,肢体肿胀和疼痛明显减轻;无效为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和肌肉萎缩程度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肿胀和疼痛感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如表1所示,患者NHISS评分和FMA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HI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同时分期组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低于常规组,FMA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如表2所示,常规组和分期组患者治疗前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和分期组患者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同时分期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2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t值 P值常规组(n=49)分期组(n=49)t值P值29.14±4.50 28.95±4.59 0.214 0.831 49.57±5.23 55.79±4.81 6.129 0.000 20.728 33.645 0.000 0.000

2.3 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常规组中,显效18例 (36.73%),有效 21例(42.86%),无效 10例(20.41%),总有效率为 79.59%。分期组中,显效22例(44.90%),有效25例(51.02%),无效2例(4.08%),总有效率为95.92%。可见分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8,P=0.014)。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病变部位中枢神经性损伤,进而可引起偏瘫。在治疗上,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偏瘫程度。

常规的康复疗法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其目的是通过各种运动方法,牵引患者痉挛的肌腱和韧带,恢复各个关节应有的活动范围和幅度[4-5]。近年来,由于针刺疗法具有创伤小、治疗费用低和无副作用的特点,也逐渐成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主要的治疗选择[6-9]。

针刺是利用经络和腧穴的传导作用,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良性刺激,以调整营卫气血,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在治疗偏瘫方面,如周羡记[10]对患者取百会、风池、四神聪和风府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

近年来,在中医学工作者的共同推广和努力下,针刺疗法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许多学者提出了分期针刺的建议和方法,其治疗原理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后,早期肌张力低,病情较重,属于风火痰瘀闭窍,经落阻滞之实证[11]。后期随着治疗工作的开展和患者机体的恢复,症状减轻,肌张力增高,属风动痰阻、气阴亏虚之虚实杂症[12]。因此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和指导,对不同肌张力的患者,针刺疗法应进行相应调整。在具体治疗方面,如刘燕丽[13]对处于弛缓期的患者,取水沟和曲池等穴位,对处于痉挛期的患者,取天井和后溪等穴位。患者经分期针刺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功能评分等均优于采取常规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借鉴刘燕丽等人研究经验,该院康复科采取分期针刺的方法展开具体的治疗工作。治疗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如分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常规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等,与刘燕丽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实践研究证实,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分期针刺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泻法偏瘫针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太阳穴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