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语言学研究
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类型学比较
王 琴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阜阳方言“可VP”问句双重对应于普通话反复问句以及“吗”是非问句。阜阳方言“可VP”问句表现形式上与安徽其他方言“可VP”问句不太相同,最大差别在已然体上。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与吴语“阿VP”问句有许多相似地方。阜阳方言“可VP”问句的形成,是在保留近代汉语成分特点的同时,又受到江淮官话的影响,加以演化,历时与共时层层覆盖的结果。
皖北方言;“可VP”问句;类型学比较;共时;演化
皖北阜阳方言中,“可VP”问句是经常使用的问句,这类问句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反复问句相比有何差异,这种类型学差异的实质是什么?本文就此类问题,比较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句法语义功能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反复问句句法语义功能上的差异性,从而对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的独特之处及类型学价值进行挖掘。
普通话中的反复问句,主要由谓语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重叠而成,它们在句法结构上并列,回答时要么选择肯定形式、要么选择否定形式,二者择其一。如:
(1)这种热水器好不好(呢)?
(2)把你的词典借我用用,成不成(呢)?
如果谓语中肯定形式句法结构上不止一个单词,询问时句法结构上就会有多种变化。如:
(3)a1你认得他不认得他(呢)?
a2你认得他不认得 (呢)?
a3你认得 不认得他(呢)?
(4)a1你有功夫没有功夫(呢)?
a2你有功夫没有 (呢)?
a3你有没有功夫 (呢)?
(a1)的说法用得比较少,(a2)(a3)都常见[1]205。
普通话反复问句常用句法结构有“VP不VP?” “VP没VP?”两种,吕叔湘(1985)谈到:“不”和“没”是反复问句中两个主要的否定词。语义功能上“不”在“VP不VP?”句法结构中的作用是单纯的否定,“没”在“VP不VP?”句法结构中的作用则是完成态(了)和经验态(过)的否定[2]241-250。“VP不VP”在语义上是对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将要作出的决定,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询问,“VP没VP”在语义上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或按常理推测已经进行的行为或决定,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询问。
皖北阜阳方言让人在X和非X两项中选择一项作为回答时,常用的方式主要是“可VP”(前加式)。但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近年来也出现“VP+PRT”(后加式)、“VP-neg-VP”(正反式)的用法。
1.前加式:可+VP?形式,包括“可VP0”和“可VP+PRT(语气词)”两种。如:
(5)a他可让恁那样做?他让不让你那样做?
b他可让恁那样做芒?他让没让你那样做?
c他可让恁那样做唠?他还让不让你那样做?
d他可让恁那样做来?他让不让你那样做?/他让没让你那样做?
(6)a那个戏可好听?那个戏好听不好听?
b *那个戏可好听芒?
c 那个戏可好听唠?那个戏还好听不好听?
d *那个戏可好听来?
(7)a *恁们可想明白?
b恁们可想明白芒?你们想明白没有?
c 恁们可想明白唠?你们还能不能想明白?
d恁们可想明白来?你们想没想明白?
这种句法结构中,“可”后一般情况下只出现一个方面语义内容,另一个方面语义则隐含在问句中。功能上,“可VP0”句法结构一般是中性询问,即不带问话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让对方就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将要作出的决定进行判断或说明。“可VP+PRT”句法结构就比较复杂一些,其中的“可VP+芒”这种句法结构,通常也是中性询问,即语义上没有问话人主观感情的偏向;而“可VP+唠/来”则是非中性问句,语义上往往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感情。
皖北阜阳方言在询问动作行为已经发生了的已然情况时,一般不使用“可曾+VP”这样的句法结构进行询问,经常使用的是“可VP+芒”(芒,语气词,此处为同音字)的句法结构方式,通常已然状况是由“可VP”后面的语气助词“芒”表达。如:
(8)恁们可看?=恁们愿意看不愿意看? 恁们可看蔫/憨?=恁们是看是不看?
如果用上面句法格式进行询问,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反复问句,这时候重音会落在“可[k‘ei213]”上,回答时用“看”或者“不看”进行应答。
(9)恁们可看芒?=恁们看过没看过?/恁们看没看?
如果用这种句法格式进行询问,重音焦点则落在“看”上,语义功能上与普通话是非问句功能相当,回答时用“看了”或者“没看”进行应答。
可以看出,皖北阜阳方言表示询问时,只要在表示未然情状的句法结构“可VP”后加上语气词“芒”,就会变成已然,即“未然”+芒(语气词) → 已然,也就是由“未然”变成了对VP动作行为是否已经进行过“已然”状态进行询问的方式,如果加“来”(语气词),语义上则会产生歧义。
2.后加式:VP+PRT?形式
这种句法结构式疑问语气词“PRT”在句末使用,例如:
(10)走芒来?走没走?
(11)恁吃饭芒?恁吃没吃饭?
3.正反式:VP-neg-VP ?形式
这种句法格式主要使用“V不(没)VP”的形式,一般不使用“VP不(没)VP”形式,也不使用“VP不(没)”形式。
这种句法格式也常常会和“可”一起连用。例如:恁婶子可来不来?/他爹可走没走?
上面几种句法格式中,前加式“可+VP?”形式是皖北阜阳方言固有的,因为经调查发现,老派、新派这种句法形式都普遍使用;后加式“VP+PRT?”是随着普通话推广,方言受影响后近些年来才形成的;而正反式“VP-neg-VP”形式,就目前方言调查的情况看,在使用者的年龄、范围、接受程度上,这种句法格式在皖北阜阳方言中虽然也使用,但显然是借用形式,是方言中较晚出现的一种反复问格式。之所以作这种推论,是因为:
①阜阳当地人年龄越大越少使用正反式“VP-neg-VP”格式;
②农村地区的居民相比城市的居民更少使用正反式“VP-neg-VP”格式;
③广播、学校等普通话率先推广之地,较多使用正反式“VP-neg-VP”结构;
④使用正反式“VP-neg-VP”句法格式,当其中的VP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时,方言中一般为“V-neg-Vo”式,否定词前面是否成词基本都使用这种格式。如:
(12)恁走不走?
(13)a1看不看书?
(13)a2?看书不看?
(14)恁高不高兴?
(15)记不记得俺?
(16)那把剪子好不好使?那把剪刀好不好用?
(17)还睡不睡得着?
(18)恁能不能够走?
这种句法格式中间词语可以不止“不”,有时会有别的词语时也能这样重叠,如:
(19)要不是给(被)当面揭穿,恁恐怕承都不承认!
(20)那丫头厉倒不厉害,就是跟人不讲理。
这种句法格式中肯定否定的谓词性成分并列叠加时必须相连,一般肯定否定之间不允许宾语插入其中。
阜阳方言很少使用“看书不看”“穿衣裳不穿”这类说法;“Vo-neg-Vo”完全形式有时会在追加问中使用。例如:
(21)恁到了[liO24]练字不练字?你到底练字不练字?
(22)他究竟熟悉不熟悉?
⑤如果修饰动词的副词在普通话反复问句中充当疑问焦点,那么该副词就要跟随动词反复;如果单音节动词后面带的宾语也是单音节时,后面的宾语也要跟着动词反复。如:
(23)他就讲不就讲?
(24)他就唱歌不就唱歌?
类似于普通话中的这类问句,阜阳方言一般不使用,阜阳方言表达同样的意思一般用“可VP”问句询问。如:
(25)他可就讲?
(26)他可就开始唱歌?
⑥对于普通话反复问一些形式是否合乎规范,范继淹先生(1982)曾举过一些例子,如:
(27)小红在不在哭?
(28)他在不在洗衣服?
(29)你听不听得清我的话?
(30)你喝没喝醉过?
(31)这会儿买不买得上票?[3]426-434
这类反复问形式,在皖北阜阳方言中可接受性是最强的。
⑦无论什么反复问句,在皖北阜阳方言中都可以转化为“可VP”问句,而且“可VP”问句的可接受性最强;反之则不然。
皖北阜阳方言的前加式在形式上接近是非问句,功能上则接近于正反问句;后加式在形式和功能上都显然是一个是非问句。
4.“可是”可以加在疑问句的句末,如:
(32)他姓刘可是?
(33)这花香哩很可是?
(34)他是医生可是?
(35)英语你看哩懂可是?
(36)感冒了,恁买药可是?
(37)介事他知道可是?
这种特殊用法,使用范围也较广,主要有以下特点:从音节看,既可以是单音节谓词,也可以是双音节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从句法结构看,多种类型短语都可以构成这种句法形式;从句法形式看,“可是”出现在句末时,大部分的宾语都得提到动词之前,也有极少可以在动词之后的;疑问语气词不能用在其中,因为本身结构和语调语义已经自足。
普通话中的是非问句,句法语义上是把一件事情都说出来,回答时要求对方作出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应答。一般有下面几种格式:
1.句末使用语气词“吗”的问句
普通话中这种是非问句,是在陈述句的末尾添加“吗”构成。例如:
皖北阜阳方言
(38)a1恁今个儿可有课?
(39)a1十月九号可是中秋节?
(40)a1她跳哩可好看?
(41)a1王亚可是不去听讲座?
(42)a1李红放暑[fu55]假可是没回家?
普通话
(38)a2你今天有课吗?
(39)a2十月九号是中秋节吗?
(40)a2她跳得好看吗?
(41)a2王亚不去听讲座吗?
(42)a2李红放暑假没回家吗?
普通话中这类是非问句的谓语,既可以采用肯定式,也可以采用否定式,一般以肯定式为多。在阜阳方言中表达这类问句语义内容通常用“可VP”问句格式。
2. 句末使用“好吗、行(成)吗、对吗、可以吗”等的问句
这类问句说话人询问时先提出自己的估计、要求、意见等,然后征询对方的意见。例如:
皖北阜阳方言
(43)a1俺们礼拜一去看画展,可好/可沾?
(44)a1把恁的笔借俺使使,可沾/可行?
(45)a1他是文学院的学生,可对?
普通话
(43)a2咱们星期一去看画展,好吗?
(44)a2把你的笔借我用用,可以吗?
(45)a2他是文学院的学生,对吗?
阜阳方言中表达普通话中这类是非问句的语义内容,一般采用“可VP”附加问形式。
3.句末使用语调表示疑问的问句
普通话中这类问句的构成,是通过陈述句句末带上表示疑问的上升语调实现的。例如:
(46)中秋节他没放假?↗
(47)她是小李的妈妈?↗
(48)听说老王退休了?↗
这种通过句末上升语调表示疑问的问句往往含有惊讶、怀疑的语气。
阜阳方言也有这种在句末纯用语调表示疑问的问句,句末语调上升,一般最后音节的音长会略延长。例如:
(49)恁不喝茶?↗
(50)恁写完了?↗
(51)他爹没搁家?↗
(52)恁们还没吃饭?↗
这种句法格式要是“是”字句,一般在句尾加上“……不是”,让答话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应答。例如:
(53)校长是开会不是?
(54)那是恁的书[fu55]不是?
这种句法格式如果“VP”是动词谓语句,那么在句尾也能用“没有”进行提问。例如:
(55)恁(可)写完没有?
(56)恁们老家(可)下雪没有?
在阜阳方言中,如果是非问句的句法结构含有否定形式,那么问话人发问时往往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57)恁还没走,可是?
(58)晚黑里(晚上)没吃饭,不觉得饿?
上面(57)、(58)可以看出,发话人的问话带有明显倾向性,也就是说,对问话人而言,“恁”应该“走了”;既然“晚黑里没吃饭”,“饿”是情理之中的。阜阳方言中,如果发话人发问时语义上没有任何倾向性,一般使用表纯客观的“可VP”问句,而不使用上述这种“是非问”。事实上,这种带否定词的“是非问”,对发话人而言,语义上已经具有了某种“反问”的语气,所以主要不在有疑而问了。不过这种“反问”,跟典型的“反问句”不同,“反问句”是问而不答,这种问句听话人仍觉得是有疑而问,理应回答,甚至听话人的回答可能会跟问话人所希望的相矛盾。
4. 句末使用语气助词“吧”的问句
这种问句在陈述句末尾加上语气词“吧”,语义上是发问人预先有了某种推测,但又不能完全肯定。如:
(59)他不是你们学校的学生吧?
(60)老师家快到了吧?
(61)这套住房是三室一厅吧?[4]785-788
皖北阜阳方言中用“吧”的是非问只是偶尔使用,这种是非问和普通话相差无几。
(三)“可VP”问句与”VP不VP”问句之异同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认为把“可VP”问句简单归于反复问句、或者是非问句都不十分妥当,因为阜阳方言“可VP”问句既可以对应于普通话中反复问句,也可以对应于普通话中“吗”是非问句。通过比较会发现,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与普通话“VP不VP”问句相同之处更多,我们赞同朱德熙先生把“可VP”问句归为反复问句的观点。当然,从这两种问句句法结构上也可以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这也是“可VP”问句归为反复问句的一部分理由:
①“可VP”问句中,“可”后面必须是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VP不VP”反复问句也必须是谓词性成分才能构成这种问句。
②“可”的句法位置与“VP不VP”重叠部分位置相当,一般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③“可VP”问句的否定形式与普通话的“VP不VP”反复问句的否定形式相似。如:
(62)a1你是不是不是老师?
(62)a2恁可是不是老师?
(63)a1是不是这件衣服不好看?
(63)a2可是这件衣裳不好看?
(64)a1他不吃羊肉,对不对?
(64)a2他不吃羊肉,可对?
根据我们对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的考察,我们认为朱先生对汉语方言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问句作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同意朱先生把“可VP”作为反复问句的观点,但是皖北阜阳方言的“可VP”反复问句与普通话“VP不VP”反复问句相比除了构成形式不同外,还有其他一些独特的地方,对于这些不同之处我们更应该重视[5]707。
①从语用角度看,整个疑问句系统中,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应用范围比“VP不VP”问句大。普通话中“VP不VP”反复问在皖北阜阳方言口语中一般都得用“可VP”问句,普通话中“……吗?”是非问句也几乎都用“可VP”问句来表达。
②从语义角度看,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还具有疑问语气词与时体表示结合在一起的特点。“曾经有人认为真正的语气词不影响句子的时体意义,但这种说法逐渐为一些学者所批驳”[6]275。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常用的语气词主要有“芒、来、唠”,这几个语气词与时体的表示就有关系。
③普通话反复问句末尾可以用“呢”,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根本不用,而用一个近似读音的“蔫”代替,或者什么都不用。例如:
普通话
(65)a1明天你去不去呢?
(66)a1咱妈做的饭好吃不好吃呢?
皖北阜阳方言
(65)a2明个儿恁可去蔫[niã0]?
a3明个儿恁可去?
(66)a2俺娘做[zu52]哩饭可好吃蔫?
a3俺娘做[zu52]哩饭可好吃?
④句法上看,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可以与选择问句一起使用,如:
(67)a1恁到了[liƆ0](到底)可去不去?
(68)a1恁可吃没吃过?
实际上,这其中的一个疑问信息语义上是“羡余”的,也是一种“双重询问”。
还可以三种疑问手段一起出现:
(69)a2恁到了(到底)可去不去蔫?
(70)a2恁可吃没吃过蔫?
不过,这样使用的情况很罕见。普通话中“VP不VP”不能与选择问句混合使用。
可见,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与普通话“VP不VP”问句并不完全等同。
安徽境内从北到南,内部方言差异很大,情况比较复杂,安徽方言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既有历史上的也有地理上的,各种因素叠加使得安徽方言内部相当不纯,反映在反复问句的类型上,则是共存现象相当普遍。
安徽方言一般分为阜宿、肥芜、铜太、潜怀、歙祁五个方言区。阜宿区属中原官话,肥芜区属江淮官话、这两个区覆盖了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另三个区都在皖南,范围较小,主要有徽语、吴语、赣语、客家话等,情况复杂。
据张敏(1990)介绍,安徽方言“K-VP”型反复问句的主要特点是:
①K形式均为“可”,在有入声的方言里“可”多为入声,K的声母有的读送气音,有的读不送气音,还有的可以有两读。
②有些方言点存在“可VP不VP”混合形式。
③“K-VP”问句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以及某些沿江地带。具体说来,南部的歙祁区(徽语区)完全没有“K-VP”问句,都用“A-not-A”形式。“K-VP”问句主要出现在阜宿(属中原官话)和肥芜(属江淮官话)区,另两个区出现得较少。
④有“K-VP”问句分布地方,此类型和“A-not-A”类型呈现曲折参差分布。其中有共存型,有单纯“K-VP”型,也有单纯“A-not-A”型。共存型未然体多用“K-VP”句法形式,已然体多用“A-not-A”句法形式。[7]34下面重点选几个点粗略比较一下。
对于合肥方言中的“可VP”问句,朱德熙先生(1985)描写过。普通话中反复问和是非问,合肥话都用“可VP”(或“克VP”)表达。如:
(71)明个可是国庆节?
(72)你可晓得这件事?
(73)他可是你兄弟?
(74)他吃了饭了,你可吃饭了?他吃了饭了,你吃了饭没有呢?
其他只用“可VP”问句的一些方言点据张敏(1990)还有一些,如:合肥、安庆、六安、池州、滁州、石埭、蚌埠、颍上、灵壁、涡阳等。这些方言点都不用“A-not-A”型问句,当然,在受过教育的人中,不排除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有使用这种句法结构的现象,其未然体句法形式为“V不VP”,已然体句法形式多为“VP没有”,也有“VP没(有)VP”。
既有“可VP”问句也有“A-not-A”问句的方言点也有一些,如:芜湖、铜陵市、宣城、望江、东流、天长、阜阳、亳州、宿州、霍丘、凤阳、濉溪等。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未然体反复问用“可VP”型,已然体则多用“A-not-A”型,如凤阳话:
(75)来闻闻这朵花可香?
(76)他吃饭了,你吃饭没有?
另一种情况是未然体、已然体都用“可VP”型,但也见有“A-not-A”型的例句。如亳州话、东流话:
(77)(亳州)作业你可能做完?
(78)(东流)香得很,可是的?
(79)(亳州)可去过北京?
(80)(东流)你可吃饭了?
(81)(亳州)吃了没有?
(82)(东流)拿得动不?[7]35
这些存在共存现象的方言它们的底层可能是纯“可VP”型,不过象凤阳等十几个点也不能都看成是“假共存”现象,也即“A-not-A”型问句已成了本地问句系统的一部分,其突破口看来往往在已然体上。
同属江淮官话的巢县话反复问句既有“克VP”,又有“VP不VP”,两式并存。例如:
(83)他克来?(完成时:他克来吱?吱:了。)
也可以说成:他来不来?(完成时:他来没来?)
巢县话没有像“他来了没有?”一类说法。“VP不VP”的“VP”以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为常。如果是双音节,则反复的只能是开头一个音节,如:“放不放心”,(愿不愿意,商不商量,漂不漂亮,来不来得及等)不说“认得不认得他?”两式比较,常用的是“克VP”。
霍丘方言一律用“可+VP”来表达。如:
“可”+动词:
(84)这样做可可以?这样做可以不可以?
(85)今个你家来客了,你可买酒啦?今天你家来客了,你买酒没买酒?
(86)他可愿意出去做工?他愿意不愿意出去做工?
所有的动词都可以这样使用,没有任何条件限制。
“可”+形容词:
(87)这孩子可聪明?这孩子聪明不聪明?
(88)你妈给你的钱可多?你妈给你的钱多不多?
(89)你起床的时候,天可黑咕隆咚的?你起床的时候,天是不是黑咕隆咚的?
“可”的后面可以加任何形容词来构成正反疑问句。
霍丘话正反疑问句有两个特点:在结构上像个单句;句末一般可以加疑问词“呢、呀、啦”,也可以不加。不过加疑问词语气委婉,不加语气生硬。[8]693-694
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与安徽其他方言“可VP”问句的表现形式不太相同,最大的差别也在已然体上。皖北阜阳方言已然体基本采用“可VP+芒”,其他方言据现有资料很少有这种用法。
游汝杰(1993)描述了吴语中的反复问句,并详细论述了其中未然体和已然体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
未然体反复问句可以分为三类“F-V”“V-neg-V”“V-neg”。
第一类:F-V
“F-V”中的“F”是发问词,其读音可以为零声母和舌根塞音声母两组,“可”代表舌根塞音声母开头的发问词,“阿”代表零声母开头的发问词。可以用“可”或“阿”前置于动词。句中的动词可以是“有”“是”或任何别的动词。下面这些例子转引自游汝杰(1993),这些例子皆取自《九尾龟》:
(90)倪阿有好福气?(43回)
(91)耐阿认得俚格?(35回)
(92)耐今朝阿要请客嘎?(5回)
从语音的角度来看,“F-V”可以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可-V”类型,另一类是“阿-V”类型。“在明代‘可-V’用于官话或书面语;而‘阿-V’见于苏州方言口语。”[9]93-102
张敏(1990)对“可”和“阿”的关系有过论述,他认为“阿”的来源可能是“可”声母脱落的结果。游先生对此有异议,他认为“可”和“阿”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类:V-neg-V
此类反复问句可分三小类:
“V-Ο-neg-V”,第一个动词和否定词之间没有别的成分;“V-PRT-neg-V”,在第一个动词和否定词之间有一个语气助词;“V-V”,重叠的动词中间没有任何别的成分,这一形式是“V-Ο-neg-V”中的否定词省略的结果。
第三类:V-neg
否定词后置于动词。又分两小类:一类为“V-neg”类;另一类为“V-PRT-neg”类。
已然体反复问句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用发问词构成,这类又可以分成两个类型:即“F曾V”型和“FV了/呒”型。
另一类用否定词构成,这一类根据所用否定词的不同,可以分成若干小类型。“V勿曾”型、“V勒勿/𠲎”型、“V勒呒没”型、“有neg.有V”型、“有V(也)呒有”型、“V-PRT(也)未”型、“V未勿”型等。
至于吴语中反复问句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层次,他认为在同一个地点方言,同时使用几种不同的未然体和已然体反复问句(几种形式并存),是很普遍的现象。
“F-V”“V-neg-V”“V-neg”三种未然体类型中,“V-neg”应该是最古层次,“V-neg-V”应该为中间层次,而“F-V”应该是最新层次。
历史上吴语不断受到北方官话影响,这种影响北部吴语比较明显,南部吴语相对较弱。“可V”这种类型南部吴语不用,只个别地方会使用。“阿V”类型书面文献中大量出现,主要见于明末白话小说中,而此前应该是用“V-neg”型的,今天在有些地方“可V”和“阿V”形式并用。学界认为上海话的底子应该是松江话,上海话的“阿V”类型应该是从苏州话借来的,因为松江话所辖地区一般不使用“可V”类型。
已然体反复问句中用否定词“未”后置于动词的句型,屡见于宋代的话本小说,这种句型应该是两宋之交的官话区移民输入吴语区的[9]93-102。
比较皖北阜阳方言与吴语反复问句,我们会发现: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与吴语“阿VP”问句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也证明了朱德熙先生吴语是这类问句的中心的观点。
阜阳方言“可VP”问句既可以与普通话反复问句对应,也可以与普通话中“吗”是非问句对应。阜阳方言“可VP”问句句法结构上与安徽其他方言“可VP”问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已然体上。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与吴语“阿VP”问句也有许多相似地方。阜阳方言“可VP”问句保留了一部分近代汉语特点,由于与江淮官话紧邻,难免受其渗透,历时与共时交错演化,层层覆盖,形成了今天阜阳方言的“可VP”问句。不同的类型在同一个地点并存,这是很普遍的,是不同时代的结构层次积压产生的语法现象。
[1]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吕叔湘. 疑问·否定·肯定[J].中国语文,1985(4).
[3]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J].中国语文,1982(6).
[4]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6]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7]张敏.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共时分布及其历史蕴含[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0.
[8]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9]游汝杰.吴语里的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93(2).
Comparison of Typology of “K -VP”Questions in Fuyang Dialect of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WANG Q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There is a doubl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K-VP” Questions in Fuyang dialect, Repeating Questions in Putonghua and the “Ma” Questions. The expression form of “K-VP” Questions in Fuyang dialec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dialects in Anhui, and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 lies in the Perfect Aspec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K-VP” Questions in Fuyang dialect of Northern Anhui and “A-VP” Questions in Wu dialect. The formation of “K-VP” Questions in Fuyang dialect is through covered with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layer by layer as kee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while evol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Jianghuai Mandarin.
Dialect of North Anhui; “K-VP” Questions; Typological comparison; Synchronic; Evolution
2020-08-2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学史”(分类多卷本)之“中国方言学史”(16ZDA206)。
王琴(1965- ),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语言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0.05.09
H07
A
1004-4310(2020)05-00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