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工作运行路径研究

2020-11-21 09:10蒋瑾丁贞权危远荣
关键词:助学金三全育人贫困生

蒋瑾,丁贞权,危远荣

(安徽建筑大学 电信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校资助工作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贫困家庭采取“两免一补”资助政策:即免教科书费、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但现今部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学生对资助工作功能认知不全和高校重物质资助、轻精神教育的现象,尤其是对资助过程中育人功能实现途径挖掘不够。“三全育人”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1],本文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把育人主线贯穿资助工作每个环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全面增强资助育人的实效性,并最终研究高校资助工作运行的有效路径。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工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体系日益完善。经过国家、学校不断努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已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共资助学生4 387.89万人次,占总资助学生的52.85%(不包含义务教育阶段受资助学生),资助金额1 150.3亿元,占总资助金额的56.3%,比上年增加99.356亿元,增幅9.45%。由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高等院校是国家资助工作的主要阵地。如何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效率,探索出一条高效的资助运行路径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教育是一项永恒发展的事业,通过国家资助,使教育逐渐公平公正。2016年7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3]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践行资助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讲话。杜部长明确指出资助育人是新时代资助工作的新使命和要求,落实资助育人要统筹推进、科学发力。高校资助工作的完善、改革工作刻不容缓,如何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融合是今后资助工作的重难点。“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三全育人”理念与资助工作紧密相连,必会将高校的资助工作推上新的高度。高校的资助工作应用全方位育人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综合性人才。高校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在资助中立德树人。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4],可以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走向社会、造福社会、实现人生理想具有深远非凡的意义,为国家、社会输出一批高质量的优秀毕业生。

中共教育党组在2017年12月4日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其目的在于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提高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完善高校育人工作体系。《实施纲要》[5]在基本任务中强调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其目的在于完善高校的育人机制和落实构建一套完备的育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把资助工作也作为其中一方面,说明了资助工作的确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三全育人”的理念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将“三全育人”理念与资助工作相结合,探析出一条高效的资助育人路径是本文的重点研究方向。只有深化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管理育人工作相结合,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教育基础和理想价值追求,才能培育出适合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时代接班人。本文对我国现有资助工作进行归纳总结,从“三全育人”视域下推陈出新建立一种高校资助工作更有效的路径。

二、高校资助工作现状

1.传统资助运行路线及存在的问题。高校的资助工作至今已经进行十年有余,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运行流程图如图1:高校对贫困生资格认定主要依据学生主动提交的申请表和民政部门和基层人员出具的相关贫困证明。

图1 高校资助工作运行流程图

由“个人→班级→学院→学校”这一机制组成的评定方式是较为传统的资助工作运行路线。资助工作人员作为工作主体,重点要做到保障公正透明的评议程序。这一路径以单一物质扶困为主,而忽略了对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和精神上的帮扶。传统资助运行路线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一方面,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地方经济发达程度不一样,家庭经济困难界定标准也不一样。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学校存在着“地区差异”与“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以农村大学生为主,这部分大学生来到陌生的大城市,陌生的校园和集体,他们难免产生不适应、人际交往中缺少自信等问题;另一方面,国家资助政策进行有效宣传和讲解不能仅仅依靠资助部门工作人员和辅导员,还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共同配合,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发动更多的力量积极参与其中。传统资助运行路线对于精神帮扶、学业指导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融合力度不够,无法建立长效精准帮扶机制。

2.高校受资助学生思想现状及形成原因。现如今,各类大学受资助的学生现状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但因为自己心理等原因不愿意申请助学金。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顾虑,怕被人瞧不起,即使知道国家向高校学生提供了助学贷款免息政策,也不愿办理贷款来完成学业。资助工作如何化解“公开透明”和“保护隐私”之间的矛盾,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接受过资助的学生,存在“靠、等、盼”助学金的思想。这部分学生诚信感恩意识匮乏,认为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更没有感悟来自各方的期望和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6]。三是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却申请助学金的“伪贫困生”。这三种情况都是学生对资助工作的作用与意义产生了曲解。这也说明高校在资助过程中注重了评审的过程,忽略了思想、精神上的教育。第一种现象占比例较高,一些贫困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的原因产生了自卑心理而不愿意去申请国家资助。这部分同学大多来自农村,看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易产生敏感、自我认知偏差等不良的心理。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疏导,会对他们正常生活和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二种同学是严重曲解了助学金的真正意义。他们认为自己家庭贫困,获得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对助学金的发放产生了“靠、等、盼”的思想状况,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被评上助学金就认为高校资助过程不公平。高校资助发放是对贫困生的激励,而不是义务的发放。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依据的是学生本人提供的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但是因为当地民政部门只是出具证明,很多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很容易拿到贫困证明,申请并获得助学金,导致了第三种“伪贫困生”的出现。类似问题的出现主要由于高校在资助工作过程中监督及反馈机制不健全。综上所述,这部分受资助的学生中缺乏诚信、社会责任、感恩意识。如何加强经济困难同学的诚信意识是在资助工作中需要注意与解决的问题。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工作路径探析

1.基于“三全育人”的“负反馈”模式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腰杆硬、底气足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新时代下,将思政工作、育人工作与资助工作三者互相结合、相互促进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三全育人”资助工作三方面要素以“育人”为核心和目标[7]。如何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对推进高校精准地进行资助育人工作与贯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实现三全育人“负反馈”模式,对高校的资助工作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负反馈是控制论里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一个系统过程的输出结果会影响这个系统的输入,使输出与目标结果误差减少,使得系统趋近于稳定。本文提到的“负反馈”资助模式是指将国家、社会对贫困生的资助抽象地作为一个系统的输入,通过“三全育人”的资助理念作为执行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最终将贫困生培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毕业生作为系统的输出。高校输出的优秀毕业生有能力,不仅能够“自助”甚至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及资助事业,从而达到“负反馈”效益。该模式见图2。

图2 基于“三全育人”的“负反馈”模式

2.“负反馈”模式的运行机制。资助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这一职能,关键在实施资助中进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实现“负反馈”模式的命脉。

第一,全员育人。全员育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高校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中树立“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建构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帮扶、学生自助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高校层面指全体教师参与资助过程,包括辅导员、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老师、班级负责人等等。个人资助包括学生家长、主要直系亲戚。社会资助是指校外企事业单位、团体及个人或校内师生员工自愿向高校捐赠资助资金或实物,用来奖励或是资助在校本科学生。此“四位一体”机制是以高校层面为主,其他人员共同参与的资助模式。在学校,班级学生干部、党员队伍成员与贫困生直接接触,了解贫困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上报辅导员。辅导员在查阅新生档案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第一时间找到班级里的贫困生并结合平时收集的相关信息,根据学生自主申请情况,核对名单。高校资助工作要凸显育人功能,学校培养一支专业的资助队伍,熟悉国家资助政策,实时了解国家政策的动态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助学金等级评定标准,进行班级民主评议。资助工作队伍将进行严格审核,及时发现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做到精准、全面地资助。高校努力构建全员参与的服务型资助育人体系,为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撑起一盏指路的明灯,真正实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个人都参与到育人过程中来,学生作为受助者,主动全面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和个人专业素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全面推进全员育人,着力提升思政工作“深度”[8],这样形成多维、多方面的育人机制,保障资助的全面精准性。

第二,全程育人。是指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对贫困生的资助不是从学生自主申请开始,奖学金的发放结束。而是从学生入学前到学生毕业后的全过程都应该给予贫困生相关方面的资助。在新生入学前学校将《高校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宣传手册》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到学生与家长的手中,让学生与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在新生入学时,很多高校开启了报名“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完成注册,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重要举措。此外,这条“绿色通道”还为学生提供了生活用品大礼包、教材书籍卡、超市购物券等爱心大礼包。这些举措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入校就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激发出这些受助同学的爱国、爱社会、爱学校的感恩意识。在学生上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分级资助”的原则,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特点,资助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对大一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对其进行物质资助、心理疏导以及资助认知教育。通过辅导员、专业导师谈心和各类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与受资助学生交谈,帮其摆正心态,舒缓内心压力,克服心理的不良情绪,引导其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学校加强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资助认知,让其明白国家设立助学金的真正意义。高校积极开展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资助的全过程。针对大二、大三的同学主要给予的是学业与实践方面的帮助。每学期及时了解受助同学的学习动态,对他们的学业给予相应的帮助,不断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最终提升核心就业竞争力。学校动态掌握受助学生专业相关知识技能情况,资助的方式也可以由“他助”转变为“自助”。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强资助工作体系的顶层设计。二级学院结合学业专业背景,设计精准化项目与比赛,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获取奖金。这样既达到了资助的目的又锻炼了他们的实际动手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对大四经济困难的同学主要提供未来职业的指导与帮助。高校针对性提供有力的激励和保障服务,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在受助学生毕业后,学校应跟踪了解贫困生的毕业发展情况,一是了解资助工作对贫困生人生发展所提供的帮助;二是引导有能力的优秀毕业生积极进行社会公益事业,来感激国家对他们的资助;三是在受资助同学毕业后,学校要了解他们发展状况,引导他们由受助者转变为资助人,进而推进“负反馈”效益的实现。

第三,全方位育人。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空间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工作在思想上引导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心理上疏导学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资助仅仅是对贫困生进行物质层面的资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扶助。资助工作不是单单的资助,而是要通过资助工作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对贫困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甚至以后的升学就业上都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济困意在助学,扶弱更为励志”,[9]资助工作不仅仅是“扶贫”工作,更是一个“扶志”与“扶智”的工作。在资助中立德树人,培育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优秀人才。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考上大学承载着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希望。他们被寄予厚望,承受着比正常同学更大的压力。经济与厚望的双重压力压在贫困生的身上,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调节必然对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产生影响。学校定期召开贫困生座谈会,疏导心理,把压力转化成为改变自我、改变家庭的学习动力。在助学金申请、评选及发放整个过程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贫困生所反映的家庭情况核查,对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这样不仅能提高贫困生的诚信和勤俭节约的意识,还能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精神。要“解放”贫困生的思想包袱。助学金是国家对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上的一种扶持,是一种激励,不等同于“救济金”。助学金的意义在于提高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为改变自己、改变家庭而努力。学校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帮助、道德的浸润、能力的培养和精神的鼓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三自功能”。[9]对有能力的大学生要鼓励其回报社会,感恩国家,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而奋斗。

高校的资助工作是解决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资助工作的高效进行能够使得贫困生生活窘迫状况得到精准解决。[10]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仅仅获得物质上的资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资助的过程中,要渗入育人的理念。基于“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能让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全过程、全方位资助。高校对大学生不仅仅是帮扶正常的学习生活,更是对未来的人生发展进行思想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毕业后回报社会,为国家事业的建设奉献力量,进而实现“负反馈”模式的效益。

猜你喜欢
助学金三全育人贫困生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