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斌伟
摘 要: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不仅成为各种情绪的集散地, 而且也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到网络空间当中,他们通过发布信息,转发、评论的方式活跃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随着情绪的快速聚集,很容易引起网上舆论,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近年来许多热点事件都是由网络情绪演化发酵引发网络舆论,许多研究及报道只是将视角投向了事件本身,事件治理时也只关注事件的真相,其实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网民情绪。如果网民情绪不加疏导治理,就会进一步演变成为网络舆情网络传播。研究新媒体环境中的网民情绪传播对于更好地进行管理引导舆论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网民情绪;传播;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2-0-02
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存在的,正如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进行传播”即为双向传播。情绪是受众本身主观产生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判断本身具有的情绪选择。传统媒体下的网民情绪具有隐匿性和边缘性,但是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出现,给了情绪更多的表达出口,将情绪置于更加明显的位置。
一、新媒体环境中网民情绪的特点
(一)延展性
网民情绪是一直存在的,网络新媒体的出现让现实情绪出现在网络空间当中。网络环境中的网民情绪实际上是现实生活情绪的复制和延展,现实中有多少情绪,网络上就有多少情绪,甚至会因为各种不同情绪在网络空间意见的碰撞而增加。
(二)传染性
情绪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暗示性,传染性。传染不是明确的指明目的,而是潜移默化中进行影响受众态度,随着时间增加,范围扩大,情绪在群体中得到蔓延,一般的群体性事件都是因为情绪相互暗示感染造成的。无论什么传播事件当中,情绪都会受到影响,只不过是参与主体受到多与少的差别。
(三)阶段性
事件真相的还原是一个过程,网络情绪的发展亦是一个过程,情绪的发展与事件的进程是直接相关的,情绪一般是随着事件的进展分为:隐藏起、积累期、爆发期。情绪会随着真相的进度发展,衡量情绪的标准一般来自于事件的关注度,事件的接近性。
(四)流动性
传统情绪只是生存在现实生活中,传播发生在情绪者周边,在新媒体背景下,世界呈现一个“地球村”,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同时由于技术与网络的支持,信息可以实现实时发送。根据米勒格伦六人小世界理论,一条信息在微博或微信上通过六次转发便可传递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当信息在各个小圈子传播开来时,就会以指数现象扩散。
二、新媒体环境下网民情绪的传播途径
(一)个人社会化传播
当前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出者和传播者。个人情绪在任何时代都能产生,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新媒体赋予网民群体,使得个人情绪得以社会化传播。正如刘建明指出“潜在舆论是意见的萌芽或潜伏形式,情绪是这种舆论的唯一外部形态”[1],新媒体环境下公共空间逐渐变的私人化,私人情绪实现社会化。
(二)新媒體环境中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是“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行为。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聚合方式,在一定的场所进行信息交流[2]。”网络环境中的群体传播是指网络上具有共同的利益、观念、目标等因素连结在一起的个体进行群体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传统条件下人们的情绪传播局限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内,新媒体环境下个人情绪通过传播影响身边群体,他们再各自影响自己的社群,容易形成整个社会的集体情绪。
(三)意见领袖的加入带来的扩大传播
意见领袖是情绪的扩大器。传统条件下多为民间草根意见领袖在具体的物理空间社区中传播,互联网的意见领袖多为具有权威影响力的人或机构。当个人情绪在网络上形成社会情绪时,意见领袖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意见领袖拥有更多的关注权和话语权。他们往往拥有大量的粉丝,一旦传播内容受到他们的关注和转发,会取得核裂变式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中的网民情绪产生的原因
(一)议题具有接近性
事件本身的重要性,与网民个人利益的接近性是产生网民情绪的前提条件。当事件本身是网民所关注的,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联系的,很容易引起网民关注,之后发表个人观点,付诸个人情感。
(二)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
美国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认为: “情感是一种表达工具, 是一种深层次的表演, 这种工具却受到情境和文化的规制[3]。”网络空间是一个舆论的聚集地,同时也是情感的大剧场。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是现实生活的网上舆论场,网络具有匿名性、公开性、低门槛、低成本等特点,为普通个人情绪表达提供途径,使得私人情绪表达在公共空间成为可能。
(三)网民信任危机易蔓延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不再掌握在少数主流意见手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对于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官方媒体的质疑就会越多,一旦一次事件处理不当,就会丧失公众对于主流媒体的认同,产生“塔西陀效应”,一旦不信任情绪得以积累,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进展到网络之中,网络情绪就会迅速形成燎原之势蔓延。
(四)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自我呈现
传播学家戈夫曼认为,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戏剧性的舞台。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表现可以被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场景[4]。“前台”是人们展示在受众面前的剧本设定,“后台”才是演员真实的生活场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被关注,想要通过在网络空间的情绪表达引起关注,构建自己有态度的形象建构。
四、新媒体环境下网民情绪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缓解现实冲突。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积累压抑了一定的态度和情绪,但是身处社会关系不能立即进行表达发泄,情绪的长期压抑会导致民间舆情的爆发,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空间是一个情绪宣泄池,缓解了现实生活爆发冲突的可能性。第二,信息沟通和舆论监督。网络情绪是网络舆情生态中最活跃的变量,多种个人情绪相互传递感染就会形成社会情绪,当线上线下情绪交互发展,就会形成内外合力的网络舆情。网民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在网上,与官方主流情绪形成碰撞,有利于信息的沟通疏导,对于公共事件的情绪表达也是对公共权力的舆论监督。第三,还原真相。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源不再是单一化的,信息不再只能是官方媒体提供。人人都可能在现场,人人都能进行信息报道。不同的网民拥有不同的立场,拥有不同的情绪,各种情绪的加入,意见的出现,使得公共事件最大程度还原,实现真实。第四,去中心化。传统条件下,信息的传递往往是采取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传播主体是主流媒体,具有官方色彩,是单向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在新媒体环境当中,普通公众进驻网络,形成自己的舆论场,形成意见的多元化,传播的去中心化。
(二)消极影响
第一,产生社会焦虑。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下的网民情绪更易传播,公众间连接性强,个人情绪容易传染为社会情绪,在涉及公众利益的食品健康、教育医疗等问题中易产生焦虑。同时,现代社会压力普遍存在,社会焦虑广泛存在,当个人焦虑情绪引起共鸣发酵传播,容易形成焦虑,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第二,产生网络舆论。美国学者桑斯坦认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形成极端观点。公众在选择信息时会选择自己熟悉认同的情绪观点,这些意见很容易产生共鸣,迅速在网络空间聚集形成舆论,线上线下形成共鸣,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第三,解构公共话语权。当前许多热点事件都是从民间舆论场发酵,继而传播到官方舆论场,这些民间情绪具有涉及领域多、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个人的情绪在传播中很容易汇聚成为社会的情绪,多官方媒体的话语权形成了解构,不利于主流引导。
五、网民情绪的引导策略
(一)培养民间意见领袖
当前网络事件具有复杂性,网民情绪具有多样性,民众的整体素质提高,具有主观判断能力。后真相时代,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容易情绪化,他们厌恶强权,同情弱者,一味地采用公共权力引导,反而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所以需要官方与民间的意见领袖保持统一路线,与民间意见领袖建立良好关系,利用他们在普通民众心中的地位进行引导。
(二)强化信息把关人功能
随着网络用户增多,网络信息越来越复杂,随之出现许多虚假信息,做好网络空间的信息把关十分重要。現在的网络把关人不仅是信息的监督者,同时也应该是信息的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网络把关人应该将技术与人力相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治理,共同确保清朗的网络空间。
(三)抓住关键节点及关键人物
社会公共事件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网民情绪也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这变化当中必然存在一些关键的事件节点和任务节点。进行网民情绪治理必须把握引起情绪变化的各个节点,把握机会,抓住关键,才能使治理事半功倍。
(四)线上线下合力治理
网络情绪通常都是民间情绪延伸,情绪的主体依然存在于社会关系中,除了对于网上的不良情绪进行引导治理,更应该关注网络情绪产生的根源,线上和线下共同合力治理,消除隐患,防止情绪再次产生,舆论再次爆发。
六、结语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环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新媒体为个人社会化提供了支持,对于个人权利实现给予了支持,这是技术的进步,也是个人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但是要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拒绝盲目,拒绝非理性,情绪的过分传播会影响社会舆情,即使在拟态网络环境中也需要政府、媒体、个人共同努力,有边界地进行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朱天,马超.互联网情绪传播研究的新路径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6):139-144.
[2]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9):5-23.
[3]蔡月亮.网民情绪化传播的影响及其调控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16,(1):94-97.
[4]田雅楠.戈夫曼“拟剧论”的再思考——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谈起[J].中国报业,2017,(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