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英 管丽红 乔梁 李延兰
摘 要: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及教学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为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深度和广度的提升及学生综合实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服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獻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0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98-02
公共选修课是结合高校专业特色、捕捉学生需求、学生自主选择修读、以育人为核心的综合类通识教育课程。[1][2]开设公共选修课旨在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文理科相互渗透;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整体适应能力。[3][4]随着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选修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迅速增加。[5]然而,随着选修课数量的迅速增加,选修课质量良莠不齐,教学内容设置随意、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监管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文章对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及教学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
一、现状分析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开设的任意选修课,课时少,课堂信息量大,受众面广。[6]因此,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运用和教学过程监管都会影响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目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低、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出勤率低是公共选修课的弊病,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设置随意
公共选修课的人才培养功能和培养方案不同于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有很大的自由度。[7]这意味着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的选用可以由授课教师来决定,灵活性较大。因此,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设置横贯文、理科。对学生而言,这是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之外的一场知识“盛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职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学习需求选择修读这些课程。而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专长,通过公共选修课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这是一种“双赢”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模式。
但是,一些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上将这种灵活性和自由度演绎成了“随意”。例如,简单地将专业课“嫁接”到公共选修课上,跨专业修读的学生反映专业性太强,不感兴趣。本专业的学生则感觉是在重复学习专业课,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此外,有些公共选修课为吸引学生选修,设置了新颖的课程名称,但授课内容与课程名称严重不符,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是影响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公共选修课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大班、PPT理论讲授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公共选修课学生多、分班少、课时少等情形下的产物。为了将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之外的教学时间和资源充分应用于公共选修课,大部分公共选修课通常以50~200人为一个课程班。这种大班、PPT理论讲授的模式容易使学生感到疲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授课教师曾尝试将“慕课”“翻转课堂”等引入公共选修课,但是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而授课时间有限,授课教师课后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辅导,不易进行普遍推广。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因此,如何结合公共选修课的特点丰富教学模式,是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难题。
(三)教学监管不足
目前,对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课程模式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的研究较少,而且公共选修课也不像必修课一样具备严格的教学监管制度和程序。客观原因是公共选修课开设的门数较多,相当一部分选修课还开设在晚上甚至周末,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量比较大;主观原因是教师认为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逊于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所以在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余,不太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监管。教学过程监管不足导致部分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另外,考勤监管效率低也是公共选修课管理的难题。必修课是按班级进行考勤管理,而公共选修课采用院系、学生会多级监管的模式,但由于学生来自多个专业和班级,无法有效进行考勤管理。考勤监管只能由授课教师以课堂签到的形式来完成,耗时且不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
二、解决措施
在信息化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的当下,变革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整合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和创新性;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改革的目标。[8]因此,我们进行了以“服务”为核心的公共选修课课程改革。
(一)优化课程设置
公共选修课具有价值导向、心智培养和知识扩展三个层面的功能。[9]以“服务”为核心的公共选修课课程改革,首先以“服务”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例如,“我们如何面对死亡”这门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比其他人更多地面对死亡事件,为了帮助学生在未来能从容应对这种心理压力和困惑,可以在课程中设置“职业与死亡”专题,通过课堂讲授和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人间世》,帮助学生了解医护人员如何正确面对死亡,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另外,为了使教学过程更贴近现实,给学生布置访问作业——“采访一位刚工作一年的医生或护士,请他/她描述第一次面对死亡事件的感受和心理变化”。这有利于让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中面临的心理困惑和压力有真切的感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职业观,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迎接职业生涯中的挑战。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学生培养为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理解、掌握和领悟力,达到了公共选修课的学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