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东 孙德伟
【摘 要】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发展、跨界融合新岗位的出现、“三教”改革新政策的指引催生了应用技术导向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创新“双高”背景下应用技术导向教学改革实施的路径:创新“双师”工坊式教学,探索专业技能与非遗文化融合培养新路径;实施项目实战式教学,探索专业技能与双创能力融合培养新载体;推动科研反哺式教学,探索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融合培养新思路;推广书证融通式教学,探索专业技能+复合型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双高”建设;应用技术导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8-0060-05
一、应用技术导向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数字经济新业态催生应用技术导向教学变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要求全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超强的存储和计算能力,通过分布式共享联袂向生产、消费等领域广泛深入渗透,促使生产、流通、消费、服务高度一体化,以商品、技术和人文为参与要素,以市场驱动、知识驱动、数据驱动、智慧驱动为发展引擎的数字商业应运而生。新的商业模式与生态催生商科教育的变革重塑,将新技术赋能商科教育,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亟待打造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时代需要的“新商科”。由此,积极推动以提升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二)跨界融合新岗位倒逼应用技术导向教学改革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之间跨界深度融合明显加速,行业界限趋于模糊,传统单向型企业向综合型、平台型企业转变,职业岗位的动态性、复合性更加突出,对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变迁能力的要求更加突出。培养具有单一技能或专业素质的专门人才已不能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新职业或复合型工种岗位的需求。聚焦数字商业新业态所衍生出来的新职业、新岗位,坚持以商业数字化、数字商业化应用为导向重塑商科教育理念、目标定位、组织形式、课程体系等成为当下“新商科”人才培养破题的关键。
(三)“三教”改革新政策指引应用技术导向教学改革
“三教”改革意在通过校企互兼互聘,打造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和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共同编制一批反映企业生产实际,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的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全面推广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项目式、任务式、情境式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养成,将最新行业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和工程案例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在“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为支点的闭环式教学活动体系中全面导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对接的价值导向,从而指引高职院校积极践行以服务企业实际生产应用为宗旨的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
二、“双高”背景下应用技术导向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旨归。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无锡商院”)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指引,以培养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四能并重”的“新商科”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行应用技术导向、校企跨界协同的“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局限,探索形式多样、载体多元的“新商科”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大力推进“新商科”创新型、复合型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一)创新“双师”工坊式教学,探索专业技能与非遗文化融合培养新路径
无锡商院坚持立足地方、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积极挖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依托江蘇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设立“无锡传统文化设计人才培养基地”“传统文化技艺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大师领衔、跨界合作的“校园传帮带”模式,探索出一条当代非遗校园传承之路。学校艺术设计学院以惠山泥人国家级非遗项目为载体,探索“产教融合双师工作室”“非遗大师特色工作坊”等教学模式。
在原有专业工作室基础上,无锡商院深度引入企业资源和项目,匹配企业管理和评价方式,创新搭建“传、学、研、创”四维一体的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成立“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学生”团队,开设“非遗传承实验班”,开发非遗特色文创产品,由项目负责人、非遗传承人作为校企双导师,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惠山泥人”“非遗专题设计”等校本课程,实行教学内容模块与项目任务模块递进对接形式,将工作室建设融入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将非遗技能传承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实现专业群整体教学水平和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水平的“双提升”。
学校现已建成喻湘涟泥塑艺术工作室、装饰艺术工作室、“锡韵创意工作坊”、染碧坊、吴文化服饰工作坊、陶艺、皮具等7个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技能大师工作坊(室),开设6批“非遗传承实验班”共200余人次。其中亚太手工艺大师喻湘涟泥塑艺术工作室,入选教育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3名教师创作的惠山泥人非遗作品入选国家博物馆展览;“锡韵创意工作坊”荣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
“双师”工坊式教学、探索专业技能与非遗文化融合培养新路径的重点在于项目的遴选和学生认可度的提升,难点在于学校教学活动中非遗文化大师的稀缺,难以扩大受益范围。在后续“双师”工坊式教学改革实践中,一是要加大非遗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增点扩面,不断提高非遗文化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融合度;二是要深度挖掘区域非遗文化内涵,聚焦“新商科”人才艺术特质的培养。
(二)实施项目实战式教学,探索专业技能与双创能力融合培养新载体
无锡商院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新商科”人才特质,立足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以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为路径,系统构建数字商业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数字商业技术技能,建设创新服务空间,系统规划大学生创业园,打造数字商业创新创业训练中心,面向社会和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项目,积极组织以创客竞赛项目为导向的专业辅导与团队培训,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科技创新实践教育,推进专业技能实践与学生创业实战融合发展,推动创新群体从小众为主向大众创新创业普及转变。
比如无锡商院旅游管理学院在国内同类专业中首创餐饮创业实训课程,依托餐饮创业实训课程及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YB教程,开发《创办你的小微餐饮》《小微餐饮项目指南》等新型活页式餐饮创业系列教材,聘请企业名厨、名管、名导等行企工匠对学生进行导师式指导,学生在创业实训基地中,将学到的专业操作技能、管理技能与创业真实项目相结合,开设“天天美味”等餐饮实体,学生团队独立完成创建、生产、销售全过程,在真实、具有创新性的餐饮经营项目运作下,通过4~6周训练,学生的创新经营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实现了“双创”普及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充分融合。2018年,旅游管理学院酒店111班陈浩同学返乡创业事迹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典型事迹,同时作为高职学生唯一代表入选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强。
除在学校内部打造实战教学项目,学校还通过引企入校,在校内搭建企业场景开展实战式教学,这是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载体。比如学校物联网学院引入人工智能照明企业——傲胜光电有限公司,学校师生与企业员工共同开展人工智能照明研发与生产,与企业共同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校企共建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骨干形成研究共同体,从市场的真实需求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共同进行技术改进,共同开展专业建设研讨和课程教材建设,将科技型企业最新理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实现了企业实际生产场景与教育教学场景的一体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
项目实战式教学的重点是实战项目的设计和遴选,这是实战式教学真正实现专业技能与“双创”能力融合培养的关键。实战项目教学的有效实施、及时反馈、持续调整是项目实战式教学的难点。学校在探索项目实战式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项目实战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师资难以满足实战项目的全面实施要求;项目实战式教学的引入和管理对既有的校企合作管理规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需要优化实战项目的设计和遴选机制,加强实战式教学师资的培养,不断提高项目实战式教学管理的支持服务能力。
(三)推动科研反哺式教学,探索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融合培养新思路
无锡商院积极探索“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实现形式,以“新商科”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基础,实现技术研发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方向,实训中心转化为工程技术(企业服务)中心,技术研发成果融入教学资源,技术研发团队支撑教学创新团队,引导应用技术研发推动商业转型升级、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服务“新商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形成可推广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新范式。
比如无锡商院物联网学院依托国家级互联网+工业智能技术应用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江苏省无线传感网应用工程中心建设,对于“ARM嵌入式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与实训分离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职业岗位典型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按照“Race模型-学习涟漪”(如图1所示),遵循情境教学引入、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导学、学生模仿练习、拓展任务群组应用、课后自主协同创新逐步开展,全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的理论体系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开发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学习创新的职业素质,涵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推广书证融通式教学,探索专业技能+复合型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新模式
书证融通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育标准的融通。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1+X证书制度契合了智能化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打通了教育证书和劳动证书的壁垒,促进了职业教育形态的多样化。
无锡商院以入选1+X首批试点院校为契机,积极推广书证融通式教学,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无锡商院先后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近20家单位共同成立1+X工业机器人院校联盟,与中教畅享(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1+X网店运营推广师资培训基地,与谷雨时代BIM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建认证培训工程中心,引入行业需求量大、含金量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组织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团队参与培训评价组织对X证书和标准的开发建设,先后成立1+X课证融通实训中心、1+X培训中心,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计1+X课程体系,开发1+X教学资源,组织编写1+X教材,积极推进专业综合实训。同时结合“学分银行”实施,将1+X证书制度融入社招人员人才培养方案,实现“1”和“X”的有机衔接,有效促进书证融通、育训结合。
目前,学校共有7个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二级学院覆盖率超过70%。试点项目中BIM技术、物流管理、智能财税、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和网店运营推广已经完成首批共计679名学生的考证项目。
在试点书证融通、探索专业技能+复合型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新模式的过程中,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入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达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就无锡商院1+X试点实践情况看,一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的融入导致了学生课业的增加,对具体的教学组织提出了挑战;二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师资团队不足、配套经费不够,这直接导致学生培训效果不及预期。在后续书证融通式教学过程中,学校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实施的顶层设计,统筹校内外教学实训资源配置,加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宣传,不断提升证书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
三、无锡商院应用技术导向教学改革成效
(一)创新应用技术价值导向的“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紧密对接数字商业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推进应用技术导向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从职业院校“自弹自唱”向“同频共振”转变:从学校“主阵地”到校企“双课堂”,从关注学生就业到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从注重学生单一技能培养到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培养。据此重设“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重构“新商科”教学体系,重建“新商科”双师队伍,重塑“新商科”人才培养生态,推進“新商科”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学校师生的广泛共识。
(二)构建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新商科”教学改革模式
学校聚焦“新商科”人才培养特质,结合专业特色,大力推进基于“专业技能+”应用技术导向的教学改革,形成“专业技能+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双师”工坊式教学模式、“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项目实战式教学模式、“专业技能+工匠精神”的科研反哺式教学模式、“专业技能+复合技能”的书证融通式教学模式,推进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数字素养融合培养,创新产教协同培养“新商科”人才新路径,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三)推进应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师生技能水平双提升
应用技术导向的教学改革,构建数字商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共融互动的运行生态,推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校3次位居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数第一名,入选“国家优质校”和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