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法科特色高校实验教学模式变革路径探索

2020-11-19 08:41陶宏光
关键词:物证实验教学信息化

陶宏光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00

引言

早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近些年,“互联网+”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快速遍布各行各业。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一时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名词让人“眼花缭乱”。而如何将这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成为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任务。如何抓住机遇,探索路径,迎难而上,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尝试对新时代信息化加速进程下法科特色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路径进行分析,以求教于同行。

一、法科特色实验教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将传统形式的教学模式打破,而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数字化”等带有强烈时代特色的“新名词”,也逐步融入进各行各业。但从总体来看,对“现代信息化”的理解,往往只限于“字面”。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的实验教学,应该如何利用其特点合理发展和创新,笔者在文中将以物证技术学课程作为探索的焦点。

物证技术学是法学与自然学科有机融合的一门交叉型学科,其课程内容涵盖化学、物理学、电子学等自然科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1]从其课程培养目标来看,以能够在诉讼、仲裁、执法活动中涉及的各类型物证的检验、鉴定工作的能力为培养目标之一。[2]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在达到相应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开设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达到上述目的。[3]“实践”需“练”,而对于“练”的内涵,有论者认为,必须通过反复地学习和实践,方能达到较为熟练的状态。[4]对于具有一定难度层次,且必须作为授课内容的一些实验项目,则需要专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演示性的操作。而对于“演”,以华东地区同类型某大学现有物证技术学实验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其在开展的过程中,未将演示效果纳入实验教学评估项目,而仅仅是将操作的流程“过”一遍。对于这种情况,在物证技术学实验课程的布置上来看,还不占少数。从另一角度看,由于物证技术学科特殊的学科属性,常常在对物证的提取、固定或者对其原始形态的复原等实验环节,也会使用到一些图形编辑和声音录取软件。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已经使得原有形态的客体也具备了数字形态的存在模式。例如,传统对笔迹的理解,是呈现于可以肉眼观察到的客体表面有形的痕迹。而在现代社会中,也逐步将其数字化、虚拟化。正是因为物证技术学学科对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依赖,物证技术学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也应随现代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深入渗透的今天,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二、法科高校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人才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引入线上慕课(MOOC)教学形式

慕课即MOOC,单从字面拆解来看,可以理解为:M,Massive(大规模);O,Open(开放);O,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作为一种授课形式,慕课改变了原有教学的传统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慕课具有更为灵活的多元互动性。学生由被动单纯接受信息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它突破了课堂时间、空间以及固定模式的限制,使得学习行为具有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者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可以反复学习某个节次的内容,从而使慕课成为教育的新型平台(见图1)。[5]依慕课课程的特性,将慕课这种授课形式引入物证技术学实验课程,实为“斗榫合缝”的效果。

图1 慕课(MOOC)教学形式在教学系统中的功能展示

在此,笔者以手印检验章节举例分析。通常情况下,该章节包含现场手印分析、指纹的特点和作用、手印鉴定等。在配合各章节授课内容的同时,一般会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其中,手印捺印、纹型分析作为基础实验项目,都会让学生反复操作和练习。但是,经过长期的随堂观察,我们发现:首先,学生对于规范操作的理解深度不够,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仅仅用文字来形容相对应的动作规范,是“差强人意”的;其次,对于指纹捺印后,对指印特征的标注工作,成为了学生较难“保质保量”完成的一项实验项目。而从实验材料的保存上来看,由于需要油性捺印油,在捺印操作过程中,一定会造成捺印表的损毁和课堂环境的污损等。另外,无法反复练习也成了学生对该实验操作课反感的主要原因。线上慕课(MOOC)教学形式的引入,将会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首先,慕课(MOOC)作为一种线上教学模式,其数字化承载体的特性,将使实验材料和实验素材的存储规模大大增加。从其互动性能看,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验课程开始前,有针对性地将实验资料如实验操作的视频影像资料、规范化操作的文本文件、规范化特征比对表等实验材料上传。[6]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可以通过慕课(MOOC)平台调阅相关资料,同时利用平台的互动功能,可以在“师生”“生生”或者“课外专业渠道”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对于像“指纹纹型”和“现场指印”等不宜保存的影像化资料,均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存储,并通过相应软件在慕课(MOOC)平台上进行反复调阅、反复修改等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对于物证检验、分析所依赖的一些软件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如excel,Photoshop等软件。通过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借力丰富项目拓展教学模块

以信息化进程为背景,融合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概念提升实验效果。要提升实验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预期,专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如何全领域、全方位地推进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如何更好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及把握“互联网+”时代优势;(2)如何将“互联网+”、区域链、人工智能嵌入课堂教学,并与现行的教育体系相匹配,充分利用“智慧型实验室”“4+1”智慧学习环境、虚拟教学实验等平台,尝试创设科学、生动的实验教学氛围,形成必要的教管体系、评估机制和制度保障等;(3)如何更好地将人员和系统之间进行合理匹配,形成有针对性的、符合不同教与学角色的规范化路径,同时有序地、科学地强化实验教学岗位的能力培训。

现代信息化、多媒体、互联技术等视角下的法科特色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并不是简单理解的引入单一功能或单纯性地添加某些设备,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原先已经逐渐固化、拘泥于形式的所谓模块,增加创新性、综合性、具有时代特色的独具设计感的实用新思路,从而完善现有实验教学功能提升实验教学的定位。[7]以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侦查学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为例,这些机构融合各学科领域,突出信息化特色的平台化建设,开展交叉学科领域的实验研究,开发为达到专业课授课要求,符合高校自身发展定位,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专业化的实验配套模块,实行兼顾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双重任务的实验教学体系的革新。

(三)强化“跨+”型信息平台构建与应用

法科特色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需要立足学科本位,走跨学校学院、跨学科专业领域、跨理论实践之路,甚至可以打破国家、地区、地域限制,这是由实验教学的学科交叉性与融合性所决定的。在强化实务与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与技能锻炼融合的要求下,法科特色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要借力互联网技术、现代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条件支撑,构建起不同学科领域之间、不同专业性质之间和不同院校之间,能够开展实时交流、全方位合作的信息平台。[8]例如,在互联技术作为参与者提供资源保障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类型实验内容,建立不同学科专业交叉的主题性项目比赛;设立具有交叉特性的学科领域之间的课题评选、论证窗口,将研究成果展示,并在该领域之间形成共创共建的新模式。“跨+”型信息平台的构建,应该能够将传统单一的法科实验教学模式得以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学科领域之间的知识互补,在区域、学科之间形成实事求是、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实验教学新环境和新氛围,以此将法科特色实验室建设推向专业化、全面化和科学化的新层面。

三、正确面对实验教学在当前环境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让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发生了难以预料的改变,其对教学工作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场疫情,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在尝试以各种方式来减小或者挽回因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授课倡导下,教学工作在现代信息科技等互联技术的支撑下得以开展[9],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交流、传播、互动等方面的优越性,在此次特定环境下得以明显体现。而伴随中央对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实验教学现状,如何借助“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套贴合法科高等院校学生特点、能够体现实验教学在现有教学系统中重要角色的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实践,是摆在当前法科特色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法科特色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10]

结语

随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重要教育政策和方针的深入贯彻实施,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中强力引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大趋势。[11]作为具有鲜明法科特色的高等院校,新方法、新资源的应用也必须配合其实验教学体系,成为一项贴合时代发展而做出的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创新改革行为。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实验教学的系统建设,一定要秉承优化现有教学结构、稳定规模、提升质量和增强教学效能的理念,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武装自己,开辟法科特色高校实验教学的创新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物证实验教学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演员中心制”戏剧始于北宋的新物证
试论物证在烟草行政处罚中的适用
原野侦探课 第三节 关键物证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