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旅游板块视角下的山西传统村落研究

2020-11-19 02:28王金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片区村落长城

王金平,左 敬

(太原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太原 030024)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8年6月24日印发了《关于印发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通知》,决定将山西重点打造成以“黄河、长城、太行”为支撑体系的三大旅游板块。三大板块旅游规划做到了“全面性、统一性、特色性”,即范围覆盖全省,同时与上位规划有机衔接,做到了“多规合一”,且板块之间既相互承接又存有各自的亮点特色,打破了省内“点状分散、线状短窄、片状破碎”的旅游现状,将文化旅游业逐步培育成全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省内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山西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也将迎来新的转折点,若能准确定位省内550个传统村落在三大板块旅游规划中的位置,就能为每个村落都发掘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从而摆脱此前“千村一面”的古村印象。

1 黄河板块的传统村落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之源,更是中华民族之魂。九曲黄河山西段是黄河流域地貌景观最出色的地段之一,也是黄河流域五千年华夏文化绵延不绝、承上启下最具代表性的地带。《山西省黄河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以山西黄河段为基础,规划范围始于偏关县,止于垣曲县,基本涵盖了黄河中游。规划共涉及6个市、47个县(市),将黄河板块划分为西部黄河沿线的主体区和偏中部的关联区。

1.1 聚落分布

在黄河板块中共有传统村落113个,其中主体区共55个,集中分布于吕梁市柳林县、临县和临汾市乡宁县;关联区共58个,集中分布于吕梁市孝义市、汾阳市和文水县,见图1.从整体来看,黄河板块的传统村落分布呈现出“一大一小团、一带两散点”的态势,见图2.其中,主体区呈“一大团、一小团、两散点”分布特征,即中部以柳林县和临县为中心组大团,南部以乡宁县和周边县域组小团,同时南北端呈散点状分布,关联区呈“一带”分布,即沿板块西部边缘呈条带状分布。

图1 黄河板块传统村落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ellow River plate

图2 黄河板块传统村落核密度图Fig.2 Core density map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ellow River plate

1.2 聚落特色

黄河板块传统聚落中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怀、宗教信仰等都与黄河文化一脉相承。在先民聚落形成之初,由于黄河沿岸南北地区存在较大的环境差异,聚落整体形态由东北岸的农牧交错型向东南岸的农耕型过渡,发展到后期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聚落形态逐渐呈现出差异性。晋西北部是晋陕大峡谷的起源地,也是黄河与长城的相接地,处于重要的军事地位,聚落大多发展为以军事防御为核心的堡寨型村落;晋西中部是中原政府对外开放的商贸通道,部分聚落发展成以水运为核心的商贸型聚落,成为晋商向西北发展业务、西北向中原运送物资的水旱码头;晋西南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当地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经商或做官的名门望族,这使得聚落发展为以耕读文化为核心的商贸兼农耕型聚落[1]。

1.3 不同片区的聚落活化

黄河板块除了在总体战略上分为主体区和关联区,在功能方面又分为四大片区:西口文化与黄河古堡休闲片区、黄河峡谷与红色文化旅游片区、吕梁山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片区以及黄河湿地和古中国文化休闲片区,见图3.处于不同片区的传统村落谋求活化与发展的路径,可从所在片区规划功能、旅游形象的角度出发,通过加入片区特色旅游路线、协助片区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等方式实现。

图3 黄河板块片区划分图Fig.3 Yellow River plate division map

西口文化与黄河古堡休闲片区旅游形象为“黄河黄,边堡耸”。忻州市偏关县的老牛湾村和万家寨村是该片区的典型传统村落,两村都毗邻长城和黄河,临黄河水而建,与明长城相依,聚落本身与地理环境浑然一体。两村现存的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是我国长城防御时代的活标本,堡寨在建设之初主要是用于军事防御,后来逐渐演变为生活、生产活动的物质载体。综合体现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是区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特征的凝聚[2]。该片区的6个传统村落应积极加入片区的黄河古堡群旅游和走西口文化体验等发展线路,协助片区策划西口文化节、古堡研学科考会等旅游活动,打造出最北端最具风情的西口文化与古堡文化交融片区。

黄河峡谷与红色文化旅游片区旅游形象为“瀑布曲峡长流,蕴含中华河魂”。该片区是黄河渡口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交融地,比较典型的传统村落有吕梁市柳林县的三交村和军渡村,两村都位于水势平缓的黄河东岸,西与陕西省隔河相望,是三晋与陕北文化重叠影响的古村落,借助晋陕大峡谷黄河水运的优势,当时商贾云集、名扬周边,成为了山西商人向西北地区扩展的水旱码头[3]。另外,两村背山面水、崇山峻岭环绕四周的格局使其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同时也使两村成为历来兵家的必争之地。如今具有红色革命气息的历史建筑仍然完好地保留在村内。该片区41个传统村落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项目相结合,协助举办碛口晋商贸易节、红色旅游大会等节庆活动,打造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相互交融的峡谷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研学等旅游精品区。

黄河湿地和古中国文化休闲片区旅游形象为“古中国,华夏风,情满晋之南”。该片区的典型传统村落是运城市永济市的西厢村和万荣县的闫景村,由于处于晋南盆地,两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除了大规模地发展农作物种植业外,西厢村还利用黄河水利、滩涂优势发展经济田与淡水养殖,闫景村也发展了果树种植业,它们都体现出丰富的黄河农耕文化。另外,西厢村所在的蒲州镇古称蒲、蒲坂,相传上古舜帝在此建都,留下了诸多传说和遗存,对该地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片区15个传统村落可以协助片区举办世界青年古中国文化研学游、黄河湿地休闲度假游等旅游活动,将该片区打造成以黄河湿地休闲度假、古中国文化研学休闲等功能为主的旅游片区。

吕梁山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片区旅游形象为“山乡林深酒香,浓情康养吕梁”。该片区的典型传统村落有吕梁市汾阳市的巩村和南马庄村,两村都存有数处明清时期官宦之家和商贾宅第的深宅大院,气势宏伟,宅第院墙高大,庭院宽阔,窑洞宽敞明亮,穿廊、斗拱、飞檐、木饰彩绘金装,砖雕、木雕工艺精湛,寓意讲究,体现出山西的古宅大院文化。片区内51处传统村落可将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相结合,聚焦“养心、养生、养老”三养体系,围绕吕梁山区重点开发以田园康养、乡村旅居等为主的项目,还可以加入汾酒酒文化旅游节、古村古镇文化节等活动,创建“夏养山西”品牌下的吕梁山避暑休闲康养旅游产业群。

2 太行板块的传统村落

山西因居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太行山的主体也在山西,自然山水、红色文化、历史遗产等旅游资源都汇集于此。《山西省太行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共涉及9个市、60个县(市),将太行板块划分为东部太行山沿线的主体区和偏中部的关联区。

2.1 聚落分布

在太行板块中共有传统村落413个,其中主体区共304个,集中分布于晋城市高平市、泽州县、长治市平顺县和阳泉市平定县;关联区共109个,集中分布于晋中市介休市、平遥县和祁县,见图4.整体太行板块的传统村落分布呈现出“一大两小团、一带两散点”的态势,见图5.其中,主体区呈“一大团、两小团、一散点”分布,即南部以高平市和泽州县为中心组大团,中部分别以平顺县和平定县为中心组两小团,同时北端呈散点状分布,关联区呈“一带、一散点”分布,即中部沿板块西边缘呈条带状分布,同时南端呈散点状分布。

图4 太行板块传统村落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map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aihang Mountain plate

图5 太行板块传统村落核密度图Fig.5 Core density map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aihang Mountain plate

2.2 聚落特色

太行板块区域地形复杂,传统聚落布局大多因山就势,早期先民聚集地以农耕型聚落为主,但由于地域所处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不同,聚落演变呈现出多样化。其中北部深受五台山佛教文化影响,发展出许多以宗教文化为导向的农耕型村落,宗祠庙宇处于村落的核心地位[4];中南部由于商人经商有道,文人考取功名,部分村落出现以家族为单位建造的院落式建筑群,最终发展为以宗族文化为核心的商贸型聚落;而南部由于聚落发展更为成熟,名门望族考虑到家族财产的安全,出资捐款为村落修建了一系列的防御工事,逐步形成集晋商大院、文人故里和传统民居为一体的城堡式聚落[5]。

2.3 不同片区的聚落活化

太行板块总体战略上分为主体区和关联区,主体区又具体划分为北太行片区、中太行片区和南太行片区,见图6.不同片区的古村落可依托片区主旨文化和周边核心景区,结合聚落的传统建筑、村落景观、民风民俗等探索活化自身的发展路径。

图6 太行板块片区划分图Fig.6 Taihang Mountain plate division map

北太行片区共有传统村落22个,典型聚落是大同市灵丘县觉山村和忻州市繁峙县公主村,两村皆因村中寺庙而得名,分别为清代遗构觉山寺(寺内砖塔为辽代遗构)和明代遗构公主寺,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反映了当时所在地区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寺内的砖雕、壁画等建筑装饰精美绝伦,是研究建筑历史、艺术、技术和佛教发展历史的珍贵遗存。另外,由于该片区也属于长城板块的主体区,所以存在多处军事防御文化与宗教信仰文化交织的传统村落。典型聚落有忻州市繁峙县的茨沟营村和平型关村,两村的堡寨都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要达到防御的特殊目的,村民往往将精神上的安全期盼寄托于神明保佑,所以传统堡寨聚落普遍建有各类庙宇,甚至将庙宇与城门相结合,从而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该片区的传统村落可依托于五台山、恒山等重量级旅游景区,发挥宗教文化、自然风光、清凉气候等优势,构建集宗教文化、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中太行片区共有传统村落77个,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代表的村落是长治市武乡县王家峪村和阳泉市平定县南庄村。四周环山的军事防御环境以及独特的地理优势孕育出两村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村内遗存的建筑空间和建筑构筑是抗日斗争的物质印记,见证了红色战争的历史,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和精神价值,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实景教材。该片区的传统村落可以依托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太行和太岳抗日根据地,以红色研学为特色,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也可以发展乡村康养的新业态,打造康养旅游品牌。

南太行片区共有传统村落205个,无论山川还是平原,聚落中的民居建筑大多为二层至三层的阁楼式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典型村落有晋城市泽州县的窑掌村和高平市的良户村,两村建筑都依山就势,民居楼院方正宽大,建筑材料大多因地制宜。窑掌村的建筑墙面采用石块砌筑而不是传统砖木,屋顶也用鱼鳞状石板代替了传统的瓦片,土、木、砖、石这些传统建筑材料乡民运用地自如贴切,打造出极具太行山特色的乡野聚落[6]。另外,由于该地区接近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较早进入了繁荣兴盛时期,所以许多聚落建设已十分成熟,考虑到防守的需求,大多都建造起寨墙、御楼、地道等防御体系[7]。城堡式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是晋城市阳城县郭峪村和皇城村,两村的城墙、河山楼、藏兵洞等防御工事都是明朝时世动乱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产物[8]。该片区的传统村落可以发挥山水风光雄奇秀丽、古堡古村落独特罕见等优势,打造山水旅游新胜地,率先实现突破发展。

关联区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晋中市介休市、平遥县和祁县及其周边县域,以晋商大院为特色的典型村落是晋中市榆次区的车辋村和灵石县的静升村,村内的常家庄园和王家大院是明清时期北方深宅大院的代表,建筑造型古朴、气势凝重深沉、装饰精美绝伦,院落建筑反映出当地最高水平的建筑营造手法和建筑装饰艺术,大到院落布局,小到“三雕”图案,无不蕴含丰富的寓意[9],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关于明清社会制度和地方民俗文化的原始资料,关联区的传统村落可以依托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以及晋祠、天龙山等景区,加入多种旅游线路以带动聚落发展。

3 长城板块的传统村落

山西保留的战国至明朝各个历史时期的长城遗址,见证了历史上匈奴、党项、鲜卑、沙陀等多个民族的融合,是山西作为民族熔炉的历史象征和文化地标。它既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也是山西厚重文化底蕴的代表。《山西省黄河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范围主要为山西省晋北地区及晋东地区,共涉及8个市、44个县(市)。规划将长城板块划分为晋北的主体区和分散在晋西、晋东及晋东南的关联区。

3.1 聚落分布

在长城板块中共有传统村落113个,其中主体区共55个,集中分布于吕梁市柳林县、临县和临汾市乡宁县,关联区共58个,见图7.整体来看,长城板块的传统村落分布呈现出“一大一小团、北部多散点”的态势,见图8.其中,主体区呈“北部多散点”分布,即传统村落沿内外长城均匀分布,关联区呈“一大一小团”分布,即南部以晋城市高平市和泽州县为中心组大团,中部以阳泉市平定县为中心组小团。

图7 长城板块传统村落分布图Fig.7 Distribution map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reat Wall plate

图8 长城板块传统村落核密度图Fig.8 Core density map of traditional villagesin Great Wall plate

3.2 聚落特色

长城片区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明朝“九边十一镇”的边防防御体系密切相关。晋北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东有太行阻隔,西有吕梁屏障,军事战略地位极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在该地部署过大规模的军事设施[10]。明初,由于蒙古残余势力经常南侵,明政府为了巩固北方领土,选择以水为屏或以山为障的地区建设边陲重镇来加强防御,这样就使得村落多为军事堡寨型聚落。由于地处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融会点,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商贸活动频繁发生,清代时期部分堡寨型聚落逐步向商贸型聚落演变,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另外,部分村落在和平年代也逐步转变为防卫兼农耕型聚落。

3.3 不同片区的聚落活化

长城板块除了在总体战略上分为主体区和关联区,主体区又具体划分为四大主题片区:边陲史记主题片区、烽火旋歌主题片区、山河揽胜主题片区和大美乡村主题片区,见图9.不同片区的传统村落可将村内有形的物质遗产与无形的非物质遗产与所在片区主题结合,有利于带动聚落旅游的发展。

图9 长城板块片区划分图Fig.9 Core density map of traditional villagein Great Wall plate

边陲史记主题片区沿外长城(明代大同镇长城)布局,地处晋蒙之咽喉,山峦叠障,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原民族与草原民族百年对峙的最前沿,形成了诸堡相望,烽堠延绵,古长城蜿蜒起伏的壮观景象。大同市天镇县的新平堡村和新荣区的得胜堡村是外长城聚落的典型代表,两村都因军而起,依托于明长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是研究明朝边防军事古堡布局的典型范例。两村也都因商而兴,其中新平堡古时设有马市,商贸街两侧店铺林立,是明朝“国家级”边塞贸易口岸,现存的文物古迹和保留的民俗文化都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见证。该片区的传统村落要保留外长城黄土夯路的景色特质,旅游发展以堡群游览、边贸互市体验、徒步探险为重点。

烽火旋歌主题片区沿内长城(明代山西镇长城)布局,典型传统村落是朔州市山阴县的旧广武村和应县的北楼口村,两村都沿山置隘,东连平型关,西接雁门关,该地的军事防卫对雁门地区的安危举足轻重,所以自春秋时期起就是戍边防御和兵戎相见的重点区域。两村的聚落格局和山水格局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在筑城选址方面的精湛技艺,兼顾了战争和屯田的双重要求,保证了城池可同时抵抗战争破坏和自然力量的侵蚀,村内遗留至今的城墙、城门、垛口、马面等都是聚落延续千年的历史见证。该片区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要以雄奇险峻长城观览、军事文化、红色文化体验为主。

山河揽胜主题片区选取内长城、外长城、黄河的交汇点,典型传统聚落是忻州市偏关县的老牛湾村和万家寨村,两村都处于内、外长城与黄河的汇聚点。这一带的长城依高山陡崖而建,与西部黄河天险相连,形成一道拱卫中原的屏障。长城文化和黄河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各民族人口、贸易、文化也在这里交流汇集,这种承载着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乡土特色和独特生活方式的堡寨型聚落是山西省明长城与明代边塞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社会、历史、军事的重要见证。该片区的传统村落要依托丰富的长城景观资源,旅游发展以大地景观、水陆空360度全角度、多方式游览体验为重点。

大美乡村主题片区选取长城与太行山的交汇段,忻州市繁峙县的平型关村和茨沟营村是该片区的典型村落,两村群山环绕,风景秀丽,长城堡寨的建设与山脉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符合其使用功能的建筑形态与空间布局,与周边环境共同构成独特的军事建筑遗存景观,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该片区的传统村落要依托自然景观资源,着重体现长城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结合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建设联动发展。

4 结束语

《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目的是将山西省的文化旅游业逐步培育成全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从而实现省内经济的转型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将全省550个传统村落嵌入三大板块的整体战略部署中,依托规划中不同片区的主题定位、特色路线、重点项目,才能更好地打造出多元化布局、差异化发展的传统村落,从而实现聚落的活化与转型。

猜你喜欢
片区村落长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陕北民歌剧《延河谣》开启西北片区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