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世龙 梁艳青/沈阳化工大学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扮演着为社会输送技能型、知识性人才的角色,而且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智力和物力保障。过去,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存在着过分看中学习成绩的怪现象。对发展对象的思想表现考察监督手段则相对单一。间接的出现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把入党定义为谋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就业竞争资本的[1]个别人出现。
当前,高校学生的主体是95后、00后,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思想开放、追求个性、自我意识强,生活在物质水平极其丰富的环境中,从小被呵护长大。集体意识和观念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仍面临难以取舍,把握不好尺度等问题出现,需要党支部在党员教育过程中不断优化丰富教育管理手段。
过组织生活是党员实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认识上不够重视的问题。
支部书记和支委会扮演着教育管理党员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支部书记和支委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支部的创新高度,需要党务工作者不断学习和深入调研,深度挖掘和丰富教育元素,若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学术科研脱节,无法契合学生发展成才的实际需求,则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2]。
每个党支部都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在内部建设中要紧贴工作实际和支部现状,做“本地化”的延伸和发展,不能生搬硬抄,保证规章制度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规范,在规范化建设中,还需在此方面进一步强化和优化。
党务工作者缺乏创新动力和改革的方向,在互联网时代,事物更迭迅速而又彻底,所以组织者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挑战。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很多是年轻的辅导员,他们工作有干劲,但是学生党务工作经验相对不足,自身理论素质和工作水平也良莠不齐[3];未能将思政元素、党务元素、时代元素、新媒体运用等有机融合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的重要使命任务,但就其教育效果而言,在具体实践中尚无特别有效的检验手段。考察行动容易,检验思想较难。思想政治教育只落实在开大会上,教育效果只落实在思想汇报等纸面上,在具体教育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实践育人、实践考察的作用。
首先要抓制度建设,因地制宜将各项党内规章制度细化到支部层面,甚至细化到个人层面,扩大规章制度的深度和广度,让规章制度下基层,让规章制度走进普通党员的日常工作生活点滴。认真组织党规党纪和制度学习,使党员在行动上有约束,生活上有指导、工作上有标尺,对规章制度有敬畏、对违规违纪有警觉。党支部层面则重在落地执行,严肃程序和执行标准,不能让规章制度进了“文件柜”,成了“花瓶”。在支部和党员两个层面齐抓共管,支部规范化建设才有章可循,运转才会畅通高效。
党支部要发挥立德树人作用,通过系列化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龄和思想阶段的党员,采取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并通过党员现实表现来检验和评价思政教育成果,即“实践检验法”。实践检验法的核心是将抽象的思想考察转化为形象的定量考核,以现实表现情况来评价思想水平,如:政治意识,通过重大活动表现来评价;规矩意识,通过参加组织生活次数来体现;服务奉献意识,要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来评价;群众帮扶效果,通过帮扶对象的工作学习水平体现等。
要注重人文内涵建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院和专业特色,以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和教育环境,探索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活动,同时要杜绝形式主义,提高务实性和针对性,主动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以丰富的活动内涵来吸引年轻人,以丰富的实践意义满足学生需求,从而提高活动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在提高支部活力和影响力上下足功夫,主动学习和借鉴,加强群众调研,杜绝闭门造车。其次要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和活动载体上加大创新力度,既要保证组织生活的严肃规范,不失本色,也要结合当下年轻人的思想特点。比如:基于“互联网+”的党务工作,推行互联网与传统党务工作的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4]。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等平台和手段来抓住年轻人,按需分配,按需服务,以达到党员需要组织,组织需要党的“供需平衡”状态。网络、新媒体在时间、空间上有无限的延展性,可以更好地解决党支部活动因时间、空间的局限而导致的组织机构涣散等问题[5]。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以适应新时期党的建设需要和时代发展规律,但又不可急功近利,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遵循科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开展各项工作,只有这样,党的建设和立德树人才能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1+1>2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