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渊冲“三美论”角度评析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2020-11-19 13:53:53徐珍珍天津外国语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三美论双关许渊冲

■徐珍珍/天津外国语大学

一、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诗歌拥有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协调的韵律和特有的形式内容,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诗歌独特的艺术性使得诗歌翻译并非易事。众多翻译和文学家都指出过诗歌翻译的困难。诗歌虽难译,但并非完全不可译,只是诗歌的翻译存在一定的可译性限度。刘宓庆指出:“语言之间是可译的,因为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但可译不是绝对的,因为在语言各层次中存在着使语际意义转换不能完全实现的种种限制。这些限制,就是所谓的可译性限度。”在诗歌翻译方面,这种可译性限度存在不同的原因。笔者将主要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一)诗歌语言层面的可译性限度

卡特福德提到:“语言的不可译性指在语言形式方面,译语没有与源语文本相对应的形式特征。”在译诗时,诗歌语言的独特性要求译诗时既要保留诗歌韵律美,又需同时兼顾修辞手法的忠实再现,并非易事。

诗歌往往具有音韵与节奏的美感,中西方诗歌的韵律有所不同。中国诗歌注重韵律,多为五律和七律,讲究诗歌末尾的押韵。而法语诗歌讲究的往往是音节数量的对应一致,音节可以从二音节到十三音节。中法语言上的差异,造成完全译出音韵美是有障碍的,很难去把握这种音韵与节奏的精妙之处。

此外,修辞手法也是难译之处。例如中国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是思念的“思”谐音上的双关,诗歌翻译很难将“丝”的双关寓意译出来。由于法汉在思维方法,审美趣味性和语言表达方式上存在不同,很难实现修辞手法翻译的完全对等。

(二)诗歌文化层面的可译性限度

卡特福德把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异域文化中不存在。”译诗者在进行翻译时,同时也须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忽略不同文化的多元性,会影响诗歌文化内涵的传递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典故的翻译也是可译性限度之一。例如出自《五柳先生传》中的“宅边有五柳树”,陶渊明的淡泊荣利,使“五柳”从此成为隐者的代指。这类典故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诗译者来说是困难的。其次,中国诗歌都有一种意境美,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由此抒发的情感和描写的意境,往往很难再现。

诗歌翻译存在限度,但也有其策略和方法。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论诗歌翻译标准,为诗歌翻译实践做了很好的范例。

二、从许渊冲三美论角度评析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一)许渊冲诗歌翻译原则“三美论”

“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许教授指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作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三美论”为诗歌的翻译提供了明晰的且具体的原则和方法,因而广受诗歌翻译界的推崇。

(二)以陶渊明诗译为例评析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 u l i e u p e u p l é j'a i b â t i m a chaumière;

Du bruit des voitures je n'entends guère.

Comment est-ce qu'au bruit on ne s'éveille?

Ce qui est loin du cœur l'est des oreilles.

Cueillant sous la haie d'est des chrysanthèmes,

A l'aise on voit les monts du sud qu'on aime.

L'air s'y exhale frais nuit comme jour;

Les oiseaux volent ensemble de retour.

Il y a quelque chose de vrai qui m'inspire;

La parole manque pour vous le dire.

针对音美的翻译,许渊冲指出:“译文可以借用译入语读者喜闻乐见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 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译者要传达一首诗歌的音美也就是要去传达原诗作者想要表达的音韵及节奏的美感。

这首古诗中,整首诗在末尾均押韵了an,一韵到最后一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许译本也尽力押韵,一二句中的re,三四句中的ille,五六句中的me,七八句中的our,末尾两句中的ire 等韵音,足以体现许教授的文学底蕴之深厚。虽然尽力做到了音美,然而形美和意美却有所缺失。为和oreilles 押韵,三句末尾用了éveille,可理解成:为什么我没有觉醒呢?而诗歌原意想表达的是为什么我能做到身处闹市,却不闻车马喧嚣声呢?意思表达上是存在一些不一致的。

形美方面,许教授认为:“关于诗歌的形美,还有长短和对称(对仗工整)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从原诗上看,此诗每句都为五字,形式整齐。许教授在法译时,长短句结合,多为十和十二音节,较好的达到了诗歌的平衡。但是由于法语诗歌的特点,译本诗句长短不一,难以做到在传达诗歌内容的同时,准确表现此诗对仗工整的形美。

关于诗歌翻译的“意美”,许教授提到:“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原故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因此在译诗时,要仔细去揣摩诗人想表达的深刻含义。如第一句中的“车马喧”是双关修辞,指的不仅仅是闹市中的车马喧闹,还暗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和喧嚣。意指作者虽居于闹市之中,但内心却远离了功名利禄的俗世。许译为“Du bruit des voitures je n’entends guère.”是字面上的直译,背后的双关含义却无法译出,读者也很难从译文中体会到内含的深刻蕴意。从这里看出,此诗译本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意美。

同时,这首诗展现了丰富的意象,第三句中,诗人用到了篱笆、菊花、山鸟、落日、人、等多个意象,展现了一副淡然质朴,湉淡悠远的自然景色,表面写景,实际是寓情于景。暗寓了诗人超脱于尘世之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译 本 还 原 了 从“chrysanthèmes、aise、monts、air、oiseaux”等事物,翻译的流畅自然,然而意境的美感却不能完全传递出来。

许教授以“三美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标准及原则,运用了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策略进行诗歌翻译,或多或少的降低了一些可译性限度,堪称诗歌翻译的典范。但从“三美论”的视角来看,许译本在传达原诗的音美、意美、形美三方面时仍有一些缺失。

三、结语

语言与文化一定的共通性使诗歌翻译成为可能,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又使得诗歌翻译存在难以逾越的阻碍。诗歌翻译实现真正的“三美”确实是很难完成的理想。许教授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及长期的翻译实践,运用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技巧,精心斟酌翻译诗歌的用词造句,使诗译尽可能的传递原诗的意境和韵味,其他的诗歌翻译工作者也应学习实践,将诗歌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降到最低,继而为中国诗歌的翻译传播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三美论双关许渊冲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5:22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外语学刊(2019年2期)2019-11-26 19:50:04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东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2:48:20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51:00
双关
意林(2016年14期)2016-08-18 22:10:59
折桂令·客窗清明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英译研究
戏剧之家(2015年24期)2016-01-12 00:37:57
“三美论”视角下I Am Afraid汉译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