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翛然/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吕叔湘先生曾言:“一个学生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进步。”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遍开设的普通话课程的教学,以提升语音的标准程度、掌握普通话的字词内涵为基础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整体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将之迁移至未来的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各种领域的言语活动中,才是普通话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普通话语音教师应该着重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语感。
当前针对语感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普通话教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音基础能力的培养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较为单一,对学生语感的整体提升不够重视,这限制了普通话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普通话教师的个人素养和学生的日常积累。因此,整体而言,普通话语感教学仍缺乏有力的理论体系支撑及系统、合理的教学安排。
其次,各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均来自于全国各地,语言学习环境的差异导致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一,尤其是来自南方地区的学生以及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他们缺乏语言的使用环境,在课堂之外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较低,日常生活中多数使用方言进行交际,受到了方言的较大影响,甚至在他们的求学经历中有可能会出现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使用方言的情况。因此,这部分学生跟来自北方地区的学生相比在语音面貌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距。例如,来自西南地区的学生往往在学习平翘舌、边鼻音、前后鼻韵母等易混淆音的过程中感到艰难。语音能力弱、语感准确性差使这类学生很难进一步提升普通话口语的语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来自北方地区的学生就一定拥有着出色的语感。北方地区的学生基本没有纯说方言的问题,但在标准程度上也有所不足。例如朗读技巧欠缺,进行口语表达时语调生硬,态势语配合不当等问题,都会使学生无法运用标准、贴切、得体的语言表达完成口语交际的任务。
再次,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极大地影响着普通话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少学生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把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轻视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普通话学习不仅与自身将来的职业生涯紧密相连,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好坏还将在未来的交际、生活的种种方面发挥作用。
师范类院校旨在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口语表达能力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普通话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着重提升学生的口语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针对当前普通话语感教学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升普通话语感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普通话的语感首先表现为敏锐的听辨能力和准确的发音能力。在当前的普通话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普通话发音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听辨能力的提升。但实际上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听”与“说”的练习缺一不可,它们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听力训练与发音训练的结合,使学生能够逐渐在脑海中形成对标准语音的清晰认知,既能作为检测自身发音正确与否的标准,进一步提升发音能力,又能通过听辨语音的训练感知到语言内在的韵律美,为语感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在听力训练中,学生接触的最多的必然是教师的声音。因此,普通话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展现出良好的语音能力,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听辨正音能力。其次,课堂使用的听力训练材料,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语音,应充分利用教辅资源和网络平台,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优秀的作品丰富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以良好的体验,并引导学生在课下多听多模仿,通过对比的方法直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在发音训练中,教师应在适当地对声母、韵母、声调、音变等基础语音知识进行讲解的前提下,对比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解决各方言区学生的发音问题。对学生发音上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使学生能自觉调整发音问题。
普通话语感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仅仅拥有良好的语音基础还不足以驾驭语言的表达。在具备扎实的语音基础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要进一步提升感悟能力,能感受到语言的深刻内涵,并掌握普通话的表达技巧,能用语言灵活、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及思想。要想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首先,增加朗读等语流训练的比重。朗读、朗诵、演讲等语流训练是培养普通话语感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字词句的训练,学生完整表达的机会少,这并不利于语感的整体培养。通过朗读、演讲等语流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还能强化学生的句调、重音、停连等表达技巧。在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的韵味,并在反复诵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
其次,材料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要提升学生的语感,我们的课堂所选择的材料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情景教学的手段,利用音乐、服装、视频等道具营造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语言的内涵,主动将自己代入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脱离文本,自由地进行表达以达到提升语感的目的。
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外时间要深入生活,丰富自身的生活经历,积累生活经验,这也有助于语感的提升。
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动机能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唤起学生内部的激动状态,并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推动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努力,而学习又能反过来刺激学习动机的产生。在普通话教学中,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就会丧失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幅度下降,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利用现代化手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设置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并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另外,教师应设计多种教学方式,生活活泼地实施教学。通过故事讲演、经典诵读、电影配音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感的培养不能单独依靠课堂的教学来实现。例如,儿童在学习语音基础知识之前就已经可以正常地进行交际活动,这主要是受到了语言环境的作用。语言环境能给学生提供自然生动、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资源,而课堂外的社会语言环境往往被忽视,即使有好的社会环境,也往往得不到好的利用。因此,学校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使用,在课堂之外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针对学生情况适当开展语言活动或比赛,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强对课堂外活动的指导,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进步。
总之,师范院校普通话的教学关系到师范生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而普通话语感的提升是普通话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得到应有的重视。要达到这一目标既需要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还需要在课外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及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