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信任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20-11-19 05:13吉林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儒家伦理诚信

赵 鑫/吉林师范大学

一、儒家信任观的形成背景

每一个思想的产生都不能离开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想要探究先秦儒家的信任观,就更应从当时的儒家文化背景入手,结合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儒家文化中探索信任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

(一)社会背景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信任观的形成与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以及当时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诸侯争霸的大背景下,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人们严重缺少信任,社会安全感极度缺乏,对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信任的缺失使得社会动荡,人们惊惶不安已经影响到了其日常的生产生活,为维护社会稳定,一些思想家开始呼吁“诚信”,宣扬“以德治国”。主张当权者应该通过道德伦理安定民心。如孔子提出的“人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等等。

(二)历史渊源

人们早期的信任是来源于血缘亲情关系,而随着神灵观念的产生使其表达为对神灵的虔诚敬畏;西周时期则被上升到天命观的高度;东周时期,对于国家而言要取信天下,对个人而言要相互信任,其实这种普遍的信任观正在逐渐形成,时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为了争夺利益,诸侯间不择手段相互背弃,这时部分有识之士已然开始思考如何得到国家和民众的信任,这也成为统治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诚信、信任不断被提及,也使得信任概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具体内容及历史作用

(一)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即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都要守诺言、讲诚信,一个没有信誉的人同样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这就促使每个人的行事原则都将“信”作为前提之一。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每日都数次反思自身,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是否做到了诚实守信,这也正是现代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需的原则之一。

孔子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宰予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排“言语科”第一,口才当然没的说,但他仅仅因为白天睡觉一小节,就失去了孔子的信任。孔子说“始善于人也,听其言而言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他很快就领悟到了言易行难的道理,即我们不能轻信人言,而应该观察他的作为,就像宰予看起来能说会道,但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他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的就躺在床上睡大觉,孔子大骂他“朽木不可雕也”。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只从他的言辞来下论断,正确衡量一个人应当要言与行结合。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通过外表来维系的,正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只有人自身修养所散发的魅力才不会在交往中褪色,只有双方都将信任作为交往的前提,才能建立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规范经济行为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追求富贵如果合乎道,那么即使是给人执鞭的差事,我也乐意去做。如果不合乎道那就不必强求,还是遵从我的喜好去做事。这就说明儒家对于君子爱财是给予肯定的,但获取财富的方式必须是“取之有道”的,如明清之际的徽商晋商,都秉持着诚信经营,如晋商商号,贸易双方都注重信用因此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结算方式——标期,即每季一期,期满结算旧债,再生新债,有借有还,体现了商户和雇主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这对我们现代商业的发展,经济市场的运行,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商家、企业想要做大做强诚信必不可少,只有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屹立不倒。

(三)促进社会秩序安定

儒家强调伦理关系,提倡修身养性,宣扬重义轻利、家国一体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融入人们的价值理念,并成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规范。“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执政者治理国家要做到,严肃认真的办公,同时也要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这是对执政者的权责的要求,就如同我们现在讲的让权利运行在阳光之下,以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等等。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整个国家,社会所发展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做的应该是更加注重诚实守信,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积极应对大众提出的要求,及时回应,重建社会信任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儒家强调伦理关系,提倡修身养性,宣扬重义轻利、家国一体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融入人们的价值理念,并成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规范。中国传统社会中之所以一直运行这种信任模式的前提是大家的熟悉,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公开的。而当前社会已不是之前的“熟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今的微信、微博及各种交友APP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交往途径,每个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就交到所谓的“新朋友”,但这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可能很片面,无法短时间内建立信任关系。更有网络诈骗、信息泄露影响着我们信任体系的建立。

三、先秦儒家信任观对改善我国社会现状的启示

(一)信任的建立需要谨慎

正如孔子所说“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只会盲目信任却不学习,只会被人蒙蔽害了自己。我们想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但不可忽视的是,稳固信任关系的建立,的确是需要一个良好的基础的,这就表明,建立科学的信用记录体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信用良好,很显然可以体现他的道德素养,也就可以很好地赢得更多人的信任,这可能才更有助于信任关系的确立,而不是盲目的信任,更不能只注重信任是一种道德,被安宁和谐的假象所蒙蔽而随意交付信任。我们要重视信任的风险,不能盲目将信任作为一种德行标准广为传扬,却忽视它背后的价值及所必须的谨慎态度。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缺乏、通信方式的单一化,人们的人际活动和经济往来多是面对面的进行的,这也使得当时的信任风险是很低的,而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转变为陌生人的社会,时间、场地、人员都随着社会成员的变化或是沟通方式的多样性而表现出不确定性,这也使得信任风险在不断加大,因此在缺乏社会普遍信任的当下,交付信任的双方更应显得格外慎重,所以建立社会范围的信任体系,加快完善信用征信体制,针对失信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现在高铁火车“霸座”等行为,已经可以根据《铁路旅客信用管理办法》对乘客进行相应的处罚。

(二)从先秦儒家看我国当前的契约观

儒家所讲的道德是很灵活的,“要盟也,神不听。”其实孔子追求的道德比我们想的要灵活得多,并不是呆板迂腐的守信,他指出被要挟的承诺是不必遵守的,这也是符合我们现代的法治观念的。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儒家这种道德观是存在弊端的,先秦儒家认为 “信”是最基本的道德,是为了更高的道德可以牺牲得, 但这种 “牺牲”的主动权掌握在儒家自己手中,这也就是说,儒家不通过其他人的认可,只要他自身认为是仁义的行为,他就可以“不信”,这也使得失信行为在当时的处罚并不高,也对之后我国的契约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阻碍。时至今日,我国社会仍旧缺乏契约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如何从道德与制度两方面,推动我国社会契约观念的确立,需要我们从古代中国社会优秀的伦理法治观念寻找突破点,也要批判性地吸收孔子思想中的精髓。

注释:

①论语·学而第一.

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③论语·述而.

④论语·学而第一.

⑤论语 阳货第十七.

猜你喜欢
儒家伦理诚信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