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题活动融入地方传统文化

2020-11-18 03:34施杰红
教育·教学科研 2020年10期
关键词:乡土家乡资源

施杰红

摘要:学前教育是我国现代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要素,有利于改善提升我国学龄前儿童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本文围绕本土传统文化主题探索活动的开展,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关键词:地方传统文化;主题探索活动;开展

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持续深入,人民群众逐渐提升了对科学技术发展认知,以及科技素养提高的关注力度,但是尚未实现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充分重视。尽管我国是历史悠久且具备丰厚节日文化的东方大国,但是孩子们却知之不多。在西方文化形态持续融入和冲击的客观背景下,择取适当方式认知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择取恰当方法完成文化形态的选取和整合,择取适当手段解决处理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存在的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良倾向,是迫切需要面对的基本课题。支持孩子们充分珍惜和发展传统文化,是发展幼儿学前教育事业过程中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在学前教育事业推进过程中充分引入民族文化精华内容,支持我国少年儿童树立秉持中国传统文化情怀。激发他们热爱本土文化艺术的情感,使优秀的本土民族文化能够在下一代传承和发扬光大,培养既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我们对“本土传统文化主题探索活动”的开展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筛选资源作为教学资源

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民情,不同的地方文化也具有差异性,但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诗般的文化传承。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孩子们的生活与周围文化资源密切相关——各种民间习俗、本土特产、家乡风景等。基于幼儿熟悉的地方乡土文化入手开展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

首先,教师自身进行学习和调查,丰富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认识。要使乡土资源能够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首先就需要教师对乡土资源的内涵和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围绕地方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等乡土资源内容查阅地方志及有关家乡网站,加深教师对固有认知产生新的认识。比如,了解上刀山、下火海等民俗;学念《月光光》《鸡公仔》等脍炙人口的客家童谣;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民间各种竹制品等。

其次,充分利用家长在教学中的价值,拓展对家乡本土文化资源的认识。充分调动家委会的力量,请家长成员们带头帮忙搜集乡土文化。同时召开家长会,动员全体家长一同搜集。通过设计发放资源调查情况表、家长问卷等系列“告家长书”,请家长把搜集到的资料归类整理。家长们有的提供文献资料、有的提供图片书籍、有的提供实物材料等,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家长的积极配合,拓展了教学与认识空间。

最后,结合调查的实际结果进行优化整合,把乡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将地方传统文化与环境进行有机融合,创设富有教育性、探索性、艺术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小小艺海藏珍阁”:设计农家乐、客家小剧团、民间工艺……最大限度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够感受到地方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将民间流传已久的玩具——滚铁环、毽子、橡皮筋、踢沙包等融入晨间体育活动,利用这些民间玩具编成有益的体育游戏;同时还将民间传统的体育游戏——“闯关”“接新娘”“红绿灯”等一同引进体育活动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民间体育游戏。通过这些游戏设置,帮助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的和谐师幼关系,帮助幼儿与教师之间形成有效的交流渠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平等、自由、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幼儿在愉快的学习情感中积极表现自我,进而激发幼儿对地方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也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整合多领域教育目标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开设的学科教育应当是具备启蒙性和全面性的,要促进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促进幼儿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能力、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所以要想切实发挥地方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就需要大力整合各个领域下的教育目标。

我们在开展本土化主题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教学中忽略掉的地方文化,在教学中却有着天然的教育价值优势,具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据幼儿园的现状,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资源,体现课程的乡土性、生活性和整合性。

淳朴独特的乡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根据孩子年龄段不同的特点梳理出不同的教育内容,还灵活地把乡土文化与省编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桃子、李子、枇杷等都是本土盛产的水果,小班预设“水果”主题,并安排侧重于科学领域的《好吃的水果》《找果子》;侧重于艺术领域的《李小多分果果》《神奇的果树》;侧重于语言领域的《分果果》《苹果树》;侧重于健康领域的《怎样吃才健康》,我们还开设《家乡的水果》专题,引导幼儿认识家乡盛产的水果。家乡本土节日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中班开设“端午佳节”主题,其中预设社会活动《我来包粽子》《赛龙舟》《找蛋》《洗澡》;美工活动《美丽的纸粽》《赛龙舟》;科学活动《端午节的来历》;音乐活动《划龙船》,我们还与孩子一同布置教室,装点富有乡土特色的环境,让孩子在主题开展过程中始终沉浸在浓郁的乡土氛围中。

在大班预设“我爱运动”主题中,把民间体育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了解传统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丰富的体育游戏,寓教于乐中。在“一切都在变”的主题活动中,安排了科学活动《变、变、变》《变化中的城市》,调查活动《家乡的变化》;美术活动《我眼中的變化》等把周围家乡环境的变化一同引入主题活动中,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万物随时都在变的道理。通过将某种资源作为教学的基点,提前预设教学的主题,安排教学活动,有利于在这种教学资源横向和纵向融合中,不断整合成为适合幼儿学习的地方特色课程教材,灵活地把本土文化与省编教材有机结合,让幼儿的语言、科学、健康、社会、艺术等学科的育人目标都能够在整合中得以实现。

挖掘多元教育价值

地方教育资源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和认知发育规律,挖掘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教育中的不同价值。

首先,充分归纳小、中、大班不同阶段的幼儿在态度、情感、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中的表现,横向、纵向对比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尤其结合平时对孩子的观察分析,对班级中的幼儿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每一个幼儿的个性,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其次,畅通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确保地方乡土资源由低到高的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确保孩子们对知识的接收是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确定各年龄段的基本走向,即感知——意义——创造:小班侧重于活动氛围和活动的参与、感知;中班侧重于对事物内涵的体验与理解;大班侧重于孩子自己对主题的展现与丰富。从最初的介入至最后的把握,其中也在实现着活动中幼儿身份、地位的转换。在主题活动的编排上小班注重体现趣味性,中班强调游戏性和知识性,而大班则力求体现知识性和探索性的结合。比如,国庆节来临,到处都在准备庆祝国庆,孩子们的话题自然会与国庆节紧密相连。此时,幼儿活动的内容也自然围绕“国庆节”来展开。比如,在“美丽的祖国”方面,可要求小班幼儿更多地从自身出发,激发幼儿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幼儿园的情感;中班注重从体会家乡的变化入手,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大班则通过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构成,体会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在“本土传统文化主题探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有过困惑、不解,但更多的是对《指南》精神的深刻领会与实际运用。有效地挖掘并利用地方乡土文化教育资源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开展“本土传统文化主题探索活动”的宗旨和前提。今后,我们还将不遗余力的摸索乡土资源与幼儿的教育契合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开展的课程能更好的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文山幼儿园)

猜你喜欢
乡土家乡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资源回收
乡土分外妖娆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