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古籍整理及其保护浅谈

2020-11-18 08:57刘捷
兰台内外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数字环境检索图书馆

刘捷

摘 要:古籍作为中国古典文化资料记载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也是图书馆整理与保护的主要对象。古籍传承历史悠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已经十分脆弱,如果不进行妥善保管,很容易出现破损、丢失现象,导致珍贵古籍失去原有价值。在数字环境下,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图书馆古籍整理保护当中,可以通过信息数据记录古籍,满足人们阅读、研究需求,也能够对古籍进行整理、保护,真正发挥其文化与历史价值。故此,文章将从古籍整理保护必要性、整理保护内容、整理保护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籍保护;图书馆;数字环境;检索

古籍是图书馆重点保护对象,对于研究历史资料、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见证了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图书馆在整理保护古籍中可以發现,减少古籍使用次数,才能够避免汗液、温度、湿度等客观因素影响,但这种保护方法显然无法满足古籍使用需求,也弱化了其文化传播价值。长久以来,古籍保护与古籍使用之间存在冲突。在数字环境背景下,图书馆借用数字技术将古籍文化价值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展示,既满足了公众、学者使用需求,也能够为古籍保护创造条件,强化古籍整理效果。鉴于此,分析如何在数字环境下做好古籍整理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一、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古籍整理保护重要性

古籍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包括金文、雕版印刷品、甲骨文拓本、简牍帛书等。划定古籍时间节点为1911年,在此之前所产生的文字承载品均属于古籍范畴。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集散地,注重古籍保护,能够充分发挥其文化职能。在数字环境下加强古籍保护,能够满足古籍保护、文化传承、史料研究需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保护古籍

古籍历史悠久,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但也饱经风霜,受到战乱、环境变迁影响,导致许多古籍在历史发展中湮没。图书馆加强古籍整理保护工作,能够让古籍得到妥善保管,延长其存在价值。在数字环境背景下,图书馆将信息技术纳入古籍保护当中,可以通过古籍翻拍、电子扫描等多种方式,记载古籍信息,构建数字化古籍书库,将古籍原本放入到书库当中进行妥善保管,减少其翻阅次数,避免外界环境对其影响。

2.文化传承

古籍是古典知识的记载之物,其本身就是文化价值的一部分。在数字环境背景下,图书馆对古籍进行整理保护,能够保存其文化价值与文物价值。图书馆作为文化集散地,加强古籍文化保护,能够让文化传承之物免受损害,实现文化传承目的。

3.史料研究

古籍本身有着文物价值与文化价值,也是群众与专家了解一个时代文化历史发展的主要物品,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古籍整理保护特殊性要求,导致其史料研究价值受到限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专家、学者在研究特定时期古籍时,必须预先做出申请,待审批后才能够获得古籍翻阅机会,研究时间极为有限,不利于历史研究;(2)普通群众难以接触古籍,导致古籍文化价值传播范围狭窄,无法真正走入群众生活之中,发挥其文化价值;(3)古籍保护过程中,主要以其文物价值、文化价值标准进行分类保护,很难将同类古籍放置一处,导致古籍研究过程中十分繁琐,难以快速找到目标,增加了古籍翻阅频次,但研究价值却受到限制。

二、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古籍整理保护内容

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古籍整理保护工作,就是保护古籍的同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利用古籍。在对古籍进行发掘式保护时,应该善于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古籍整理保护平台,提升古籍整理保护组织与检索能力。信息化整理保护平台应该包括数据库、检索系统、用户端等多个部分,将所有古籍转化为图片、文字等数据形式,并满足用户服务、检索需求。图书馆古籍整理保护工作内容如下。

1.古籍数据转化

建设古籍数据库,需要将古籍数据进行转化。古籍数据转化主要有图片、文字、视频(应用较少)三种形式,在转化效果上也有很大不同。(1)文字转化:将古籍上的内容直接摘录到数据库中,并形成电子书籍,主要记录了文字价值;(2)图片转化:通过扫描技术将古籍内外全部扫描,并以图片形式进行展示,将文字承载物的时间变化、损坏情况、印章、字体等信息全部录入,能够让群众与专家更加全面地看到古籍内容,并认识到其背后的历史价值;(3)视频转化:视频转化应用形式比较少,主要与古籍修复、保护、整理有关,作为附属资源被录入到数据库中。在进行古籍数据转化时,一定要结合古籍形式选择适合的古籍转化方式,让数据形式尽可能与古籍原件相符,能够满足一般群众的文化阅读需求。

2.数据库建立

在建设古籍数据库时,要将所有古籍数据按照类别、朝代以及其他分类进行存储,整理古籍数据。同时,图书馆要考虑到其使用需求,为其设立文字识别系统、图片识别系统,让管理人员登录界面后,能够根据古籍图片、文字精准查找数据资源,实现古籍数据规范化管理。

3.索引编制

索引编制影响数据库的使用率与群众满意度。索引编制能够整理古籍资源,并深受图书馆的重视。在索引编制过程中,可以使用信息技术编制目录,编制依据包括:(1)古籍名字(书名与部分特殊古籍物品的名字);(2)文章篇名(部分无篇名的古籍可使用首句代替);(3)事物名称;(4)古籍作者;(5)朝代;(6)类别等。图书馆考虑到群众阅读需求,复合使用多种索引编制依据,提升数据库索引搜索能力,解决传统古籍搜索不便问题,强化古籍数据应用性,满足大众使用需求。

三、古籍数据库建设标准

1.标准化数据库管理系统

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古籍数据库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充分发挥数字时代在信息转化、信息存储、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互联,让用户以最简便的方式获取古籍数据,标准化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采用国内外通用的数据格式标准、协议系统等。

2.数据库著录标准

首先,在对古籍数字化进行研究时,通常利用善本实现这一转变。但将不同版本的古籍进行对比时,通常选用未被采录的版本信息,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其次,若对已经录入过系统的古籍进行二次整理、对比,在录入过程中不能损坏古籍书原有的批注等内容,同时还要通过数字化系统为读者呈现统一图书不同版本的异同,如版本类型、刻工姓名、卷款等,让读者对本书的整理过程及详细情况更加了解。深度的标引是古籍数字化处理的重中之重。任何带有学术信息的关键词都要在标引过程中引起注意。当然,这里所说的学术信息并不仅仅包括书籍相关知识,还包括人们十分熟悉的书籍人物、典故等。当然,在检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同书异名、同一作者不同落款的情况,此时可适当借鉴传统文件整理所使用的权威档、主体规范档等基础方法提高关键词的规范控制程度。最后,古籍数字化整理需要格外注意文件格式的标准化,一般来说,古籍书籍的格式与常见各类文档的格式相同,但也包含部分并不常见的检索格式。不同的是,收录进去的古籍需要通过专门的阅读器才能进行阅读。这样一来,阅读器之间的兼容性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不利于便捷式阅读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多数图书的收录采用的是图片格式,同样不利于读者资料的提取。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版权保护和便利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

四、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古籍整理保护措施

图书馆整理收集古籍,对于文化传承、古籍保护以及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古籍历经千百年历史,变得脆弱不堪,对于图书馆的整理保护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一般情况下,古籍难以被群众所接触,即使专家、学者也无法时时刻刻拿着古籍原本进行研究,但这显然不符合图书馆自身文化集散职能。因此,在数字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保护古籍显然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进一步落实图书馆古籍整理保护内容,实现数字化古籍整理保护平台建设目标,应该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1.标准化加工

古籍内容数量大、种类多,在录入数据库过程中,如果不将其标准化处理,将会导致数据库系统内容混乱,难以进行查阅与加工。因此,在整理保护过程中,要建立标准化加工策略,既尊重其原有价值,又能够实现规范、实用、开放的系统管理目标。在古籍资料数据转化时,主要需要确定以下标准:

(1)图片解析度:图片解析度越高,越能够保存古籍原本价值,便于专家、学者对其细节进行研究,但与此同时也会占用较大存储空间,增加数据库运行负担,图书馆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图片解析度。以上海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目前使用的图像存储格式依然为TIFF的黑白图像,同时结合JPEG的彩色图像形式共同存储。这样的收集方式既符合古籍的文化气质,又不至于使开发失真率升高,压缩比也会保持在相对平衡的范围内。

(2)数据格式:图书馆对古籍的价值进行分类,并根据价值大小选择对应数据转化方式,甚至联合使用部分数据转化方式,满足不同价值古籍的存储需求。

2.系统研发

古籍在文字上与今天有很大差异性,因此在对部分古籍进行检索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文字识别障碍,经常会出现错检、漏检的现象。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对手写或木刻的古籍进行准确辨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导致的语义切分、别称的不同同样会导致漏检或多检现象。因此,图书馆应该继续加大平台建设研究,聘请专业技术团队,进行系统联合研发,扩大古籍检索与管理的范围。通过整合图书馆内部,相关研究机构或高校等资源,鼓励多方共同参与到古籍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来,提高古籍资源检索的兼容性同时为读者的检索提供便利,有效减少古籍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文字识别障碍。图书馆内部,也应该加大电子古籍书库的管理人员培训,投入一定研发资金,制定针对性研发计划,推动系统研发工作的开展。

3.合作編目

针对古籍整理保护数字化发展需求,图书馆应该与各方加强联系,针对中国古籍书库编目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对于古籍著录规则、收录类型、分类方式、中文内码等多项内容进行合作编目,提升系统建设规范性,现有古籍著录规定主要有《古籍著录规则(GB/T3792.7-2009)等》,但应用效果极为有限,尚无法完全解决著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仍然需要各图书馆之间相互交流,加强合作编目工作。2000年开始部分高校开始陆续采用CALIS进行著录古籍,但适用范围有限,仅对成员馆有实际效果,古籍联机编目可借鉴这一做法进一步增加成员馆的建立,注重公共图书馆的吸收。

4.制定适合古籍的元数据标准

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重视力度的不断加强,古籍文献在数字图书馆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与馆藏古籍数字化相比,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更需要检索功能的实现。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数据库信息检索不断完善。元数据是描述馆藏古籍属性的词语,馆藏古籍元数据的建立有助于数据库检索、管理与分析功能的完善。因此,馆藏古籍的数字化建设更加强调数字系统的网络化与数字化。相关工作人员除了要对古籍本身进行数字化管理以外,还需要完善书目信息并完成信息组织的建立,为读者提供更加方便的检索途径。古籍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物,是十分珍贵的图书馆文献,要想充分发挥数字环境在古籍整理与利用方面优势,就需要对元数据发展及元数据与古籍之间的关系引起重视。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元数据领域做出尝试且取得良好效果的为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该图书馆在数字环境建设过程中除使用先进网络技术外,还利用通用网络传输语言XML进行编目。这样一来,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将不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就可以轻松实现WEB界面的联机编目。该图书馆数字管理系统的建立在图文管理方面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为目录、图像、全文之间的连接与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MARC格式的定长字段在此系统中也得到了简化,编目界面更加简洁,有助于专业编目员与非专业编目员的共同工作。此外,该系统为检索而用的字段主要包括主题与分类两种,大大提高了著录与检索的结合程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古籍整理保护对于图书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保障其文化价值,满足群众与专家文化探究需求。在古籍整理保护过程中,图书馆要认识到古籍保护过程中的应用与保护需求,既要对古籍进行保护,也要开发其文化价值。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进行古籍保护工作,应该将信息技术纳入其中,构建古籍资料数据库,并加强检索、分类、整理等多项内容建设,提升图书馆古籍管理水平。文章中针对古籍保护需求,列举了信息化古籍管理措施,图书馆在管理借鉴过程中,要结合各馆实际情况,调整信息化古籍整理保护策略,满足图书馆古籍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樊虹燕.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分析[J].才智,2019

[2]杨晚潜.图书馆古籍文献的收藏和整理[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9

[3]苏永健,段晓春.馆藏线装古籍整理与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李建勋.江门市五邑图书馆馆藏清代古籍和民国文献整理开发[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尹光华.图书馆古籍整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6]黄 佩.图书馆古籍整理的策略探讨 ——以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视界,2018

[7]张艳辉.浅谈图书馆古籍整理的原则与方法[J].数字化用户,2018

[8]赵 娜.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古籍整理与保护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

[9]樊虹燕,潘旭辉.试析数字环境下古籍整理范式的传承与拓新[J].东方收藏,2018

(作者单位:盐城市图书馆)

猜你喜欢
数字环境检索图书馆
CNKI检索模式结合关键词选取在检索中的应用探讨
通过实际案例谈如何利用外文库检索提高检索效率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图书馆
英国知识产权局商标数据库信息检索
数字环境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
数字环境下中美版权比较研究与借鉴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