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赛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也就意味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剧增。积极探索接受理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的办法和措施,寻求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运用接受理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解。
关键词:接受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被受教育者接受和吸收,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与归宿,也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以往关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总是将注意力放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能力上,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大学生是否对教育内容接受、认可,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较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因此,研究“接受”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措施。
1.接受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接受的科学内涵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想要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内容、方法、环境等诸多外部因素,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接受心理。
1.1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科学内涵
“接受”有“接纳、承受”的意思,具有积极主动的色彩。接受活动和接受现象自古就存在。有学者指出:“接受,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接受是“接受主体处于某种需要对接受客体的反映、择取、理解、解释、整合、内化及外化践行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活动,是接受者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整合、理解和内化教育活动中传递的各种思想文化信息,并反映到行为上的一系列动态过程。
1.3接受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受自身需要和环境影响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容在反映、选择、理解、解释、整合、内化和外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发展的需要。
2.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呈现积极健康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
2.1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国家试图“西化”我国,对我国一些暂时性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抨击和批判,试图用“有色眼镜”否定我国的政治制度。同时,他们利用大众媒体宣传自己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夸大自己的优越性,掩盖自己的颓废和错误,制造出“外国月亮分外明”的假象。这些错误思想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和判断。当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出现矛盾时,就会冲击大学生现有的思想观念,造成思想上的矛盾和混乱,甚至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从而产生不在意的心理;一些依赖性较强的学生,会模仿他人,产生从众心理;自我保护意识强的学生,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自我保护意识,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封闭自己的内心;对于一些思想比较偏激的学生则会形成消极心态。
2.2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大学生思想心理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会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育工作者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统一,使得教育信息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与大学生的实践结合,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同时,在教育活动中,不重视大学生的精神心理需求,忽视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提高。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脱离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成为抽象的说教,其结果必然影响大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削弱其积极性。同时,一些思政课教师仍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道德水平、政治素养和行为养成重视不够。一些教师没有有效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没有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限制了课堂信息量,削弱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教学、轻学生的弊端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主义,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偏见,干扰了他们的认知活动,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接受心理的热情。
2.3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和谐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逐渐脱离家庭,有了独立生活的空间。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尽最大努力摆脱外界的束缚和干扰。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失衡,因此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别容易引发心理和思想冲突。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独立思考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以自己的观念和理解为基础,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然而,由于认知能力的缺乏,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具有片面性和较强的主观性,缺乏理性和全面的理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对个人发展的关注,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当他们的一些想法不能被老师和家长理解时,就会产生挫折心理,严重时则会逐渐产生消极和极端的心理状态,他们甚至会从根本上认为老师和家长是错的,只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好奇心”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对一些大学生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事情,越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是一种“禁果特别甜”的心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容易产生逆反心态。由于大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当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现实不符时,大学生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容易产生错误认识和消极心理。
3.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对策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困境的重要环节。
3.1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能力
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主体的地位,优化大学生接受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根据大学生的接受特点和接受水平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了解每个大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不同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确保每个大学生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改变被动学习和接受的态度,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激发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作用。重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不同心理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创造条件。同时,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激励大学生要有远大理想和高尚道德目标,引导他们在满足低层次需求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持续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只能盲目地适应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教育工作者还应及时引导大学生的不合理需求,分析不合理需求产生的原因,引导他们摒弃不合理需求,形成合理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能力。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大学生接受心理的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接受又影响作用。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首先,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大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方法,向其提供丰富的思想道德理论内容,以激励高校。学生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注意,加强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提高思想政治认知水平。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合理认知,引导学生认识自身认知的不合理方面,努力形成正确的认知。鼓励大学生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乐于思考、善于分析,树立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识,避免认知偏差带来的心理矛盾和消极接受心理。
3.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顺利完成教育目标。首先,教育工作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学科理论功底深厚的基础上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也应广泛涉猎,可以将其他学科或领域值得学习的理念或方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节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其次,提升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依托丰富多样的教学媒体,根据教育内容和实际情况,灵活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格要正。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人格能够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师德高尚、言行一致的思政课教师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使其更容易接受老师所传递的信息。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有奉献精神,热爱教育,尊重和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利益,用情感感染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观。积极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增强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大学生对教育工作者的反感和偏见。其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人,做大学生的表率。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的榜样,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要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友爱、敬业的社会氛围。同时,要重视发挥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宣传积极的社会现象,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学习,对不道德、消极的现象进行批评和批评,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的认知,优化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重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阵地作用。通过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优化大学生接受心理的目的。高校要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注重校风、学风、的培育,要努力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作用。通过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注重校园氛围和学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进取心强、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木貴,郑学辉等.接受学导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3]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4]郭崇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5]曹蓉玫.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J].求实,2007(06).
[6]卢文忠.思想教育接受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