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源生活在近代那个多事之秋的时代,彼时的清王朝国力由盛转衰,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已犹强弩之末。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魏源作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晚清中国的形势深感忧虑,他深知要改变中国被侵略被压迫的命运,必须改变封闭自守、闭目排外的锁国政策,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寻求反抗侵略,御辱卫国之道。
关键词:魏源;对外开放;改革
曹晓娇(1986-)女,内蒙古通辽市人,汉族,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一、魏源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改革家,有学者称他为集装箱似的人物,他的《圣武记》《元史新编》《海国图志》等一系列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因此魏源的先进思想是各界学者热衷的课题。
魏源生活在近代那个多事之秋的时代,大清王朝由“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盛世走向“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1840年列强将侵略之手伸入清王朝,鸦片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魏源身处时局动荡,时代变革之时,鸦片战争前后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学术界大多将魏源的思想研究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鸦片战争前,在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其思想是传统的经世派,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鸦片战争后,以魏源、龚自珍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察觉到了乾嘉学派厚古薄今、脱离社会现实的迂腐之气,开始重新倡导经世致用,并将传统的经世派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融入西学形成改良后的新经世派。作为学识厚博,见多识广的知识分子,魏源心系国脉民命,对晚清中国所遭受的侵略欺辱愤恨不已,发出“我曾观潮更观瀑,浩气胸中两仪塞”[]之感叹。他敏锐地洞悉到改革开放是使被压弯的大清帝国重新站立起来,寻求反抗侵略,御辱卫国之道的唯一途径,因此积极主张改变封闭自守、闭目排外的锁国政策,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唤起国人抗敌热情,开启近代改革之风,也推动了传统史学的风向转向近代史学。
二、魏源主要著作中所体现的对外开放思想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我国由古代向近代过渡转型的代表性著作,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世界史地”著作,许多学者称它为近代中国之百科全书,清政府的腐败堕落,闭目塞听犹如井底之蛙,蒙昧且妄自尊大的自我优越感动摇了国之根本,让西方列强趁虚而入。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封建中国支离破碎,面对国将不国现实,同是进步知识分子代表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被贬,发配至伊犁,魏源受其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订编辑,于道光二十二年冬天,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书中倡导“师夷”“制夷”“款夷”的主张,开篇载有“是书可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在思考并总结了鸦片战争战败的经验后,敏锐地洞悉到改革与开放的重要性,并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1],又言:“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驰驱,是谓以夷款夷。”[1]“款夷”从本质上来说,是早期的“对外贸易”思想,是对林则徐反对封关禁海贸易思想的赞同与延伸,无论是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振武备”的“实战”,还是口岸贸易的“商战”,都是为“自强”储存实力,待羽翼坚硬之时,重振国威。在民族危亡之时,清政府狭隘的民族主义,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是“自强”的绊脚石,要改变落后挨打的现实处境,就需要了解西方世界并借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巩固清朝统治,倡导国人树立世界概念,知己知彼,御辱抗敵保卫家园。“这可以说是开近代“改革和对外开放”风气之先。在那个硝烟四起,满目疮痍的时代,《海国图志》一书的问世让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世界,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巨著,对近代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圣武记》
鸦片战争溃败,林则徐被革职,《南京条约》的签订,魏源悲愤之气震荡于胸,“溯洄于民力物力之盛衰、人才风俗进退之本末”广集史料,于道光二十二年秋,编纂完成《圣武记》十四卷。魏源在叙中也说明了其撰述意图,“晚桥江淮,海警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及,乃尽发椟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先出其专涉兵事及尝所论议若干篇,为十有四卷,统四十余万言,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1]将清初昔日武功上的胜利,与清末军事上的萎靡相对比,触发当权者重振国威的信心,奋力抗敌,救亡图存。《圣武记》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更是一部改革论。魏源认为清政府若能“以彼长技,御彼长技”,“官无不材”,“境无废令”,则“何患于四夷,何忧乎御侮”[1]。书中随处可见魏源的改革主张,他认为清政府的腐朽殆政导致社会百弊丛生,改革既是当时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既阐述了改革的因时而变原则又提出了革必务尽的策略,言“五帝不沿礼,三王不袭乐”“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小革则小治,大革而大治”[1]。魏源认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掌握西方长技的人才是改革的核心,“今夫财用不足,人才不竟谓之贫”“得其人则能行,不得其人则不能行”“五官强,五兵昌”。[1]“师夷长技”就要摈弃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不难于祛百载之积患,而难于祛人心之积利”[1],打开千年来禁锢的思想,学习西方的先进性,改革传统的科举取士制度,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全能军事人才,才能重振武备,强军兴国。
三、晚清时期的开放与当下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
(一)背景不同。鸦片战爭后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南京条约》的签订,“五口通商”,“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所谓的开放是在被列强侵略后被迫“执行”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有选择的前提下实行的。(二)形式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暴力入侵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迫开放口岸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遵循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往来合作。(三)影响不同。旧中国的被迫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今中国的开放适应全球经济发展,使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实行的重大战略政策。
当今的世界形势,使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遵循国际准则维系彼此间的纽带,才能实现共同利益。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会上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表示;“我们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将走得更稳、走向更远。将魏源的改革对外开放思想与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对我国制定新时代对外开放政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源.魏源全集[M].岳麓书社.2004.
[2].陈其泰.论魏源社会改革思想的时代特点[A].江海学刊. 2002(05)
[3].刘学照.魏源与近代中国民族觉醒[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4)
[4].刘长庚,吴克明.魏源的改革思想论[A].湘潭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01)
[5].严亚明.“师夷长技以制夷”与魏源的民族意识[A].宁夏社会科学.2001(05)
[6].夏剑钦.魏源研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状况评述.[A].邵阳学院学报.2009,8(05)
[7].傅治同.魏源思想研究、生平考证、著作辑佚的新成果-评《魏源研究论选》[A].邵阳学院学报.2019,19(2)
[8].新华网.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leaders/2018-12/18/c_1123872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