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网络的发展,国家间界限逐渐模糊,外交领域和主体都开始朝着多领域、多主体的方向泛化,但是无论外交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实施外交行为的时候都需要对外交和特点本质进行清晰的认识,这对于新时代发展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交理论;修约外交;“四个布局”
作者简介:姜珂佳(1996-)女,汉,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日本外交,公共外交等领域。
随着时代和国内外政治的发展,外交已经从传统外交开始泛化,朝着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向发展,外交学的研究所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领域也变得更加广泛,例如文化外交、军事外交、经济外交、主场外交、首脑外交和第一夫人外交等。
外交形式具有多样式,其针对性也各有不同。公共外交突出的是外交工作的对象,首脑外交突出的是参与外交的行为体,文化外交突出的是外交的载体,多边或双边外交突出的是参与外交的行为体数量,独立自主的外交突出的是落实对外政策的内涵,而遏制或胁迫外交突出的则是外交的方式。
虽然外交理论不断发展,但是还是要从本质上进行认知。外交学的兴起是从1906年美国学者福斯特发表的《外交实践》,在1916年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的出版,标志着外交学从国际法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外交从国际法中独立形成一门学科,是因为现代外交的基本规范和形式形成于欧洲,外交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国家在长期外交实践中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系列成文和不成文的惯例和规则,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联合国宪章》等。这些规范是现代国家在外交实践中都要遵守的,因此是否遵守这些规范也是判断是否是文明国家的标志之一。此外,外交是“通过法律的形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服务”,所以也是外交被认为是实用的国际法。1950年尼科尔森的《外交学》确立了现代外交学学科的基本内涵和体系,具体包括外交实践和学说史、外交规范的形成与演变、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法理依据和内容、外交官的素质与使领馆的职能、礼宾礼仪的形式和内容、外交的机构和制度、外交的形态和手段等。
外交学的兴起对于认识外交学的具体内涵有了具体的指导意义。从广义上讲,外交可以指一切涉外的活动,传统上也有把外交学跟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并为一谈,但是作为一个学科,外交学便是狭义上的外交,是以国家落实对外政策的外交事件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寻外交实践的规律。萨道义认为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是指用和平的手段来调节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萨道义强调的是政府运用和平的手段来实现和平的目的;尼科尔森认为外交“是用谈判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它是大使和使节用来调整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外交是外交官的业务或技術”,尼科尔森认为外交是由外交官来代表国家来传递国家的对外政策,用外交这种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国家间的交流,谋求通过理性、和解、利益交换来阻止主权国家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大英百科全书》中认为外交是治国方略中武力和其他卑鄙手段的主要替代方式,是运用综合国力以和平方式调整国家之间分歧的手段。虽然可能在武力支持或者威胁使用武力的情况表现为强制性,但是外在表现是非暴力的,外交一般寻求发展自己所代表的国家的善意,与其他国家和人们培育一种能够确保他们进行合作的关系,如果得不到合作,就确保他们的中立。这种定义指出国家以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分歧,类比国家之间的合作,其前提也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出现分歧,外交就是通过谈判处理分歧的利益来实现国家合作。中国的学者鲁毅认为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的代表国家的机构与人员的官方行为,使用交涉、谈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家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鲁毅对于外交的解释增加了外交的范围,认为外交不仅是动荡时期主权国家被动处理国家关系、维护本国利益的行为,更包括了和平时期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相对来说外交的内容更加具有全面性。
国内外学者给予“外交”一词形式不同的定义,但是就其本质和精髓达成了共识。可以明确看出外交并不是国际关系,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处理国际关系不仅包括和平手段的外交,还包括使用武力或者威胁使用武力,或者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外交也并不是对外政策,是落实对外政策的主要工具。对外政策是由政府和政治家制定的,而不是由外交家们。外交虽然是和平的方式进行谈判,但并不是说外交就和军事没有丝毫关系,腓特烈大帝认为“没有军队的外交就像没有乐器的音乐”,尼科尔森也提到“外交是运用理性、和解、利益的交换来阻止主权国家之间的大规模冲突”,这说明外交和军事之间是有交叉关系的,其中就包括军事外交手段,这也是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军事人员互访,军事谈判,缔结军事条约,以及处理国际上的军事事务等。外交的本质是以和平方式实施国家对外政策的工具,是和平性的,而不是权力政治,是按照一定规范和平处理国家间关系、落实对外政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外交有“代表”、“沟通”、“谈判”等三个主要功能。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是多样性的,选择外交手段就意味着是和平性的,实现的目标也是和平的,这就是外交的本质决定的。外交是用和平手段处理国家利益之间的分歧,这就认为在处理分歧的要进行妥协,但是这种妥协并不是一味的软弱,而是要有理性的思考,综合考量后进行有底线、有原则的和平外交谈判。
以民国时代的外交为例,民国外交依据法律的合法性起止时间为辛亥革命开始的1912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之间,民国的经济强大,但是经济结构有问题,依靠的是农业和手工业,而最能刺激经济发展的工业和重工业距离英美的差距还是很大。
那个时代的中国还处在朝贡体系崩溃的过渡期中,朝贡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一个独立的地区秩序,这个秩序是垂直的不平等的结构,并且本质上是防御性的,秩序的维持也是靠着中央帝国的强权。朝贡体系瓦解的起点一般分析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列强的入侵被动打破了朝贡体系,可以追溯到1511年第一个帝国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海峡,也就是现在的新加坡,就近瓦解的标志可以追溯到1879年日本侵占琉球群岛。三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维持了2000多年的朝贡体系进入到了条约体系,条约包括1885年中国和法国就安南(越南)签订的《中法新约》,1886年中国和英国就缅甸问题签订的《中英缅甸条款》,中国和日本在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占领了朝鲜半岛。
民国外交首先可以概括为修约外交,在孙中山上台以后首先颁布了《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北京政府利用条约到期或者修改条约的方式,依据国际法跟小国谈判,建立国家之间的制度性联系,加快融入国家社会的步伐,首先谈判的小国就是比利时。但是这种谋求平等地位的开端是失败的。
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革命外交,1922年共产党提出修改协定、关税等,1924年1月国民党成立,提出修正条约,恢复自由平等,1925年5月陈友仁首次提出革命外交,用强硬的外交政策废止不平等条约,政府也取得了收回九江、汉口租界的成果。革命外交的基础是五四运动的民族主义精神,国民对民族的前途发展有了更高的关注。
1928年东北易帜,中华民国形式统一成立了南京政府,实施的就是体制外交,1927年的南京事件和1928年的北伐战争都是按照国际法和国际制度为基础行事,为了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和“修和睦、为和平”,建立条约委员会,按照外交手续制定新的条约,撤改旧的条约。在领土方面,维护了国家主权,收复了台湾、澎湖和东北四省(黑吉辽漠河),同时也收回了租界和领事裁判权。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签订条約废除了在华特权,这也标志着条约体系的瓦解。
民国政府一直是遵循国际法的模范,奉行的是理想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中政府都是请求国联进行解决,并没有率先抵抗,都说明了理想主义思潮对政府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事实证明了政府的行为失败的,当时的国际社会还是现实主义占领主导地位,奉行的是强权政治。
从1840年到2019年,国际社会一直是西方在主导,而现在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说明将近200年来的国际秩序将发生变化,中国在崛起的时候首先就要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摆正自己在世界的地位,现在国家之间并不是普通的国力竞争,而是国家竞争,这不仅包含着综合国力之间的对比,还包括生活方式等。所以在国力相当的情况下, 国家竞争的差距才决定了谁站在舞台中央。
中国外交的“四个布局”,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是胡锦涛主席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提出的,十八大以来得到了逐步完善。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极为广泛,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是十分聚焦,所以中国在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应该从外交理论的本质上入手,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国家利益的分歧,进行理智的妥协,运用技巧和艺术,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石源华.民国外交史的新探索[J].世界知识,2014(06):75.
[2]秦亚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价值与实践意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09):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