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有效培育实践创新核心素养

2020-11-18 10:44
名师在线 2020年32期
关键词:纲要解决问题劳动

张 勇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横坂小学,福建晋江 362218)

引 言

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书中指出: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呢?文章以劳动意识和问题解决为切入点,从核心素养与《指导纲要》的内涵对比展开分析,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详细介绍。

一、劳动意识方面

实践创新素养对劳动意识的描述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而《指导纲要》中对劳动与技术的描述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进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1]。

在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核心素养中的描述更具体、更易操作,它从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劳动创造生活几方面来落实,而《指导纲要》则更强调其操作性和创新性,强调劳动技术性。但它们解决的问题和目标是一致的,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运用技能解决问题,增强劳动意识

以“绳结的奥秘”主题活动来看,打绳结是一种技能性学习,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用学到的技能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不同的解决办法呢?这不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吗?在探究中,学生掌握了“八字结”“单活结”“双活结”三种打结方法的步骤。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发现每种结的优点。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打结方法来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想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并出示问题:“如果给你一条跳绳或一条拔河绳,你会如何应用绳结来整理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师应对学生的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教师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动手尝试不同的打结(解决)方法。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做得又快又好。学生尝试之后,向大家介绍好的制作方法,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被慢慢打开。

(二)在实践中尝试不同方法,发展思维,提升劳动意识

生活中,衣服上不小心滴到油渍,很难清洗,学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这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却令人心烦。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工作室领衔名师张燕燕老师就借机开展“如何去除衣服上的污渍”主题活动,让学生收集关于“怎样去除衣服上的油渍”的资料,交流梳理得出去除油渍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种方法制订研究步骤,并形成研究方案。根据活动方案,学生亲自实践,得出实践结果,再把活动过程全部记录下来。在活动中,学生不但梳理出比较好的方法,还尝试将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妈妈面前“秀一把”。实践活动中,学生从网络上寻得多种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筛选尝试,不断调整与完善方案,不仅掌握了技能,顺利解决了问题,还体验到劳动带来的乐趣,加深了对劳动创造生活的认识,这正是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当然,在活动中,学生意识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处处有学问,劳动能更好地创造生活。

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主题活动还有很多,除了《指导纲要》中列出的劳动技术方面的主题外,在社会服务类主题、职业体验、考察探究中都有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机会。如学生生活自理(学做简单的家常餐、使用生活中的工具等);设计制作(巧手工艺坊、创意设计与制作等)主题等。

二、问题解决方面

实践创新素养中对问题解决的描述如下:“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而《指导纲要》中对问题解决的描述是:能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形成对问题的解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聚焦问题深入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潘小莉老师基于学生发现的问题,结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中的“清洁工具的设计与改造”开展了“改造班级垃圾桶”的主题活动。学生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经常发现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走廊,不一会儿就出现一张纸屑,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操场会突然多出几片枯叶。经过观察,学生发现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提着垃圾桶去倒垃圾时,桶里的垃圾常常飞出来。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接着,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学生针对分析得出的原因(在特定情境——解决风吹不出去)的具体条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丰富学生的思维,教师给学生提供素材包,让学生通过观察素材包获得启发,用画一画、加一加、变一变、代一代等方法,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整个主题围绕着“如何不让垃圾桶里的垃圾飞出来”这一问题展开想象、设计、制作、反思和改进。在反复调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学生不断经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

(二)在特定情境下发散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竹蜻蜓的制作过程中,竹片收集难度较大。基于生活需求的迁移,工作室肖阿英老师开展了“有趣的竹蜻蜓”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先了解竹蜻蜓的制作步骤,再观察竹蜻蜓叶片的特点,对照学生收集的材料(叶片:冰激凌棍子、鞋垫、卡纸、海绵纸、硬纸板、牛皮纸等)的特点让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代替竹片制作出竹蜻蜓,顺利解决了竹片不易收集的问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尝试,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纲要》中对考查探究的基本要素进行说明,而这一过程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一样的,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并获取证据→反思改进。

三、技术运用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而《指导纲要》中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制作提出: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这一过程就需要学生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完成。

(一)开展信息技术类主题,提升学生运用技术的水平

如制作信息技术类内容,需要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软件来设计,把想法变成作品。

(二)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运用技术手段提升活动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常常用到调查、采访、活动过程呈现、成果展示等方法。当下小学生走向社区进行调查、采访,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今社会手机已普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完成主题活动的同时,提高活动效率。

(1)调查。可利用“问卷星”平台。它是一个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人性化的在线设计问卷、采集数据、自定义报表、调查结果分析等一系列服务。与传统调查方式和其他调查网站或调查系统相比,“问卷星”具有快捷、易用、低成本的优势。

(2)采访。可利用视频软件进行预约采访,既节约时间,又拓展空间。

(3)活动过程呈现。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的开展形式。学生活动是动态的,而多媒体展示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利用手机与电脑同屏实现现场捕捉,呈现学生的活动现场,快捷方便。

(4)成果展示。可利用“美篇”,美篇是一款实用的图文编辑工具,能发100 张图片,可任意添加文字描述、背景音乐和视频,从而快速完成图文并茂的文章。

信息化时代,各类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应接纳先进技术并尝试运用,从而为学习、生活带来便利。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是最便捷、最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教师只有积极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将这些要求切实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落实对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高效培养。

猜你喜欢
纲要解决问题劳动
“画图”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