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兴趣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0-11-18 04:05王心亮
清风 2020年4期
关键词:归属感心理健康青少年

文_王心亮

当前,我国很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个性等的影响,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社会兴趣,促使每一个人都能明确生活和发展的目标,形成独特个性,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关于社会兴趣的研究很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的相关心理学家,因为亲眼所见人类在战争中的痛苦,认为战争是人类缺乏信任和合作的表现,从而提出社会兴趣这一观点。可以说,社会兴趣属于个体心理学体系的主要标识,是衡量心理健康、确定生活意义的重要标准,还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自身价值,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定向作用,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显而易见,社会兴趣与当代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联系密切,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更是强化青少年生活适应、社会适应的最佳途径。

社会兴趣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现阶段的青少年群体,尤其是高中生,存在很多心理问题,且类型较多。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理健康问题急剧增长,如若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可能会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一个心理真正健康的青少年,是一个对自己有统一的规范、认为生活有意义,对自己和他人有责任感、未来有理想的人,更是有益社会、社会兴趣高的人。而拥有社会兴趣的青少年会对身处的社会有强烈的归属感,能够发展与他人互动的兴趣,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换句话说,拥有社会兴趣的人,就会觉得自己与别人有很好的亲密关系,愿意与他人分享喜怒哀乐,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和精神世界,这样的人必然是个心理健康的人。

社会兴趣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笔者参考相关的文献、测量工具后,自制青少年社会兴趣问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卷,并通过专家、教育部门人员等审核,修正后形成青少年社会兴趣与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笔者主要抽取某高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对其进行调查,包括归属感(7 个项目)、贡献力(4 个项目)、友善性(7个项目)3 个维度,以及心理乐观积极(9 个项目)、情绪稳定(5 个项目)、自我接纳(7 个项目)3 个维度,共39 个项目。在发放问卷之前,向学生说明研究目的、保密原则等,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发放问卷后,班主任按照指定要求,当场回收问卷。分数越高代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此次研究以社会兴趣量表作为基础,考量高中某班学生的性别、年龄,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家乡的城市等级共5 项因素。一共20 道题目,包括行为友善、群体归属感和贡献自我3 个维度,并采用五点量表方式计分:完全同意计5 分、同意计4 分、比较同意计3 分、不同意计2 分、完全不同意计1 分。分数越高,代表学生的社会兴趣越强。

研究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各个构面,与心理健康的各个构面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首先,青少年女生在群体归属感、贡献自我方面,要好于男生,其中群体归属感差异最大,而在行为友善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同时,青少年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或为独生子女的,在社会兴趣方面与其他人没有差异。其次,青少年的社会兴趣越高,个体和心理状态越好,而社会兴趣的分数较低,则越容易出现负向心理状态,包括焦虑、忧郁等,在生活上表现出不适应。可以说,社会兴趣能够改善青少年的情绪、社会适应能力,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关系。

阻碍青少年社会兴趣形成的问题

第一,青少年社会化程度不够。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中的社会化,是人从自然实体转变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可以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对社会规律的了解、对社会道德标准的认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基本任务。但现在很多青少年社会化程度不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其主人翁意识明显不足,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全影响了青少年社会兴趣的形成。

第二,青少年心理压力过大。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尤其是高中生,他们会面对很多的压力。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产生来源包括考试、升学、就业、家庭、社会等。首先,学习是青少年成才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很多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以及高中阶段的学习量大,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其次,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途径,但当代的青少年人际交往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样就会造成青少年缺乏社会人际交往技能、缺少对他人基本的信任,甚至存在沟通障碍,或者过于自我等,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青少年社会兴趣的养成。

以社会兴趣促进心理健康

对于当代青少年社会兴趣的培养,应该重点指导青少年学习相关知识,帮助青少年克服自卑等心理问题,建立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关系。教育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者配合,对于青少年社会兴趣的培养也是如此。

第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学生社会兴趣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家长过度溺爱、过分苛责等教育方式都是不正确的,这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2000 年浙江省某一高中学生,因为无法忍受家长施加的压力,杀害其母亲。这样的悲剧、恶性事件其实每年都在上演,反映出了家庭教育中的很多问题,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

因此,家长要与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是培养青少年社会兴趣的基础。首先,家长要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爱和归属感,从朋友的角度与其沟通,其次,争取亲戚朋友的社会支持,锻炼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让青少年在一个良好的大家庭下健康的成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学校教育。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高中生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而做出违法犯罪等行为。学校需要创设良好的校风校貌,营造出浓厚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规范等,逐渐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了解社会本质的基础上,融入这个社会,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宽阔的心胸去接受这个世界。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兴趣,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天地,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其次,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等,要注意到他们身上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学生循循善诱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掌握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除此之外,每一个青少年的社会感都是与生俱来的,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所以,班主任要深化对学生的社会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在实际教学中,应以发展学生生活技能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懂得遵纪守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第三,社会教育。当代青少年的教育,不只是学校和家庭的任务,还需要社会肩负起这一重担。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就是要让青少年具备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进行融洽的交流,所以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可以通过社会生活引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首先,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真实的社会情境。比如,让青少年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来强化学生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友爱意识。可以让学生模仿残疾人走路,将学生的腿绑在一起行走,或者将学生的眼睛蒙上,让其尝试走路,进一步体会到盲人走路的困难。其次,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都可以是对青少年的社会兴趣培养。比如,当青少年看到城市的美好环境,就会知道这是环卫工人一大早起来工作带来的。只有青少年自然地感受到每个行业的不易,以及存在的必要性,才能获得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提升。

综上所述,社会兴趣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青少年只有顺利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才能实现身心健康的成长。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长和社会三者,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在实际的教育中,要以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兴趣为目的,使青少年的生活及未来生活,与社会生活环境保持一致,不断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顺应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备与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猜你喜欢
归属感心理健康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